1999年,美国维亚康姆公司以370亿美元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同年美国电报公司以1100亿美元高价兼并有线电视经营商电信公司。
2000年,法国维旺迪传媒集团以340亿美元收购施格拉姆公司,又以103亿美元收购美国网络公司的电影电视业务,组成新的维旺迪环球娱乐公司。
2001年,让人吃惊的两大传媒巨头合并,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牵手,交易额在1660-1820亿美元之间。同年,维旺迪环球以22亿美元收购美国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并与索尼组建因特网公司,在网上销售音像制品,年销售额400亿美元
2003年,新闻集团以66亿美元购进美国休斯电子公司。
2004年12月,道琼斯集团以4.63亿美元收购财经新闻网站Market-Watch·com。
2005年1月,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的两家贝塔斯曼音乐集团(BMG)和索尼音乐集团(SONY)合并为SONY-BMG集团。2月,美国纽约时报公司以4.1亿美元收购Primedia出版公司旗下的消费者信息网站About·com。这是媒介集团整合资源的产物。同年,新闻集团12.2亿美元接连收购了IntemixMedia网站、Myspace网站、父公司INTER_MIX网和ScoutMedia体育网站。
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来说,它的业务已经遍及全部媒介。拥有《时代》、《财富》、《金钱》等64种杂志,世界最大的音乐公司华纳音乐公司,全球主要的电影制作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22个有线电视台、10多家电视频道、路径寻找者等网络服务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并购之后的媒介产业运作方式。时代-华纳公司在处理罗伯特·沃勒的畅销小说《廊桥遗梦》时建立了多层分工组织形式,并创造了一系列丰厚效益。其图书公司出版了小说;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和音乐带;杂志、报纸报道和评论小说及唱片,并刊登广告;电视网制作节目并进行电话订购;电影公司摄制了电影和录像带。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通过不断的兼并与对外渗透,建立起了全球性媒介王国。他在上世纪70年代控制了英国的《泰晤士报》、《太阳报》和空中广播公司;80年代开始购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报纸和福克斯电视网,用15亿美元在欧美吃下了228家报社,并持有了进军中国的凤凰卫视45%的股权;90年代收购香港卫星电视,开播中南美洲的空中娱乐频道,成立了日本空中广播公司、美国空中广播公司和印度空中广播公司。从而使集团的触角扩展到五大洲。(16)
六、境外媒介及资本在中国的进入
近年来,在我国政策许可范围内,境外媒介及资本有限地进入内地,有利于国内媒介的吸收、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媒介消费者利益。客观上,也加剧了内外媒介之间的相互吸收与竞争。
1980年代,国内媒介上下游市场渐次开放(新闻报道资源除外),主要在文化、娱乐、记录片等电视节目方面。后来有了品牌合作、内容交换以及控股参股、直接进入等形式出现。
默多克新闻集团:1980年代即以200多部电影提供中央电视台播放;1994年与天津广播电视局合资成立金大陆公司,进行广告创意与包装制作;2001年持有中国网通3%的股份;与人民日报合办北京笔电新人信息技术公司;持有网易和renren.com各10%的股份。
迪斯尼公司,1980年代与央视《大风车》栏目合作制作节目;2001年,与上市公司海虹控股签订合作协议,委托经营迪斯尼中文网站及广告。
维亚康姆公司,1995年以MTV全球网进入国内30多家电视台。
《时尚》杂志与美国《大都会》杂志的图片合作。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1980年最早合资、合作出版《计算机世界》、以后有《IT经理世界》、《数字财富》、《电子产品世界》(1993年)和《互联网世界》(1998年)。2004年5月,投资1.5亿元,与中国网通创办网络电视站点"天天在线",持有30%的股份。
美国ZD出版公司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PCCOMPUTING》的中文版《电子电脑》(1994年),经电子学会引进《PCWEEK》版权出版《每周电脑报》(1998年)。
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与轻工出版社合作出版《Elle》中文版《世界时装之苑》(1988年),与新体育杂志社《搏》杂志进行海外版权合作(1994年)。
德国弗戈媒体集团与诚成公司合作出版《新电脑》(2000年)。
美国时代华纳用版权合作方式出版《商业周刊》、《财富》出版中文版。
日本《主妇之友》出版《瑞丽》、《瑞丽家居》、《瑞丽可爱先锋》、《北京漫步》等。
贝塔斯曼集团1995年与上海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对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公司收购,形成目录邮购、网上书店、会员连锁店3大零售渠道。2005年,贝塔斯曼有150万个书友会会员,39家连锁书店。并与辽宁出版公司合作成立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成为入世后首家进入国内图书分销市场批发领域的企业。
同时,港台地区的媒介也进入内地或者与媒介生产、流通合作。
1980年代,香港《凤凰周刊》、《华夏英才》以香港刊号直接进入大陆;《资本市场》、《车王》、《玛丽嘉儿》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在内地发行。
台湾《美人志》、《MyBirthday》在大陆发行。
香港李嘉诚控股的TOM集团,2001年收购大陆美亚在线等多家网站和国内最大的电子邮局163.net;2004年,与三联书店合资成立北京三联世纪文化传播公司,向重庆《电脑报》注资2亿元人民币,持股49%。
2001年9月,国内电视业首先开放华南媒介部分市场,当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华娱电视台进入;10月凤凰卫视中文台进入珠三角。
2002年3月,默多克新闻集团的香港星空卫视在广东落地;8月香港亚洲电视的本港台、国际台开播。香港无线、阳光卫视也进入内地。
2002年起,索尼公司所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与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合作拍摄《大腕》、《寻枪》、《天地英雄》等6部电影,采取共同投资、版权分割和保底分账的模式。
中国媒介业处在持续开放的态势之下。2003年5月1日起,新闻出版总署与原对外贸易部颁布的《外资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实施,广告业经营、互联网产业经营及图书报刊业发行市场对外开放。当年,经批准境外电视在中国有限落地达30家。
2004年10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出台《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外资媒介公司从此可以入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
2004年,境外资本参与合拍的影片达到37部,占年度出品总量212部的17.45%。
第二节媒介消费趋势
媒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地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我们已经看到媒介的转折性变化。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媒介的边界正在缩小和消失。用戈尔丁和G默多克的话说,我们进入了一个趋同合一的时代,数字技术加上全球市场的浪漫情怀,使所有的传播形式——书写文本、统计数字、静止和活动的影像、音乐和人声——第一次能用0和1的数字排列,也就是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码、储存和传送。结果,区分传媒不同部门的边界被抹去了。(17)
传统意义的大众媒介概念被打破,小众媒介正在兴起。在网络、手机这样的媒介面前,你可以说它是大众媒介,你也可以说是小众媒介;你可以说是团体制造,也可以说是个人创作。而传统的大众媒介正将自己打扮成、分化成小众媒介的代表,以迎合小众。比如广播中的"窄播"代替"广播",杂志中"小众"代替"大众",报纸中的"分刊"代替"合刊"以及手机中的点对点服务。W·班尼特认为,"受众的分化和个性化的媒体的崛起预示着大众传媒的黄昏"。(18)
媒介小众化已经小到了一个人,新闻集团的总裁鲁皮特·默多克对此早已有了过敏反应,他说,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开办媒介,只要支付了电话费,人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种技术"已经把人们从一度强有力的传媒巨头手中解放出来"。自然,这话带有烟雾弹的成分,以分散人们对传媒巨头的注意力。目前这一小众化过程尚在成长之中,比特的力量在将来,会战胜鲁皮特·默多克这样的媒介"巨兽"。
新媒介在层出不穷。谁知道明天会出现什么,新的技术每天都在催生着媒介的创造与发明,突如其来的新媒介和嫁接新生的媒介,每过一个时期就会出现。全新的、极具鲜活力的媒介,是一种冲击力,也是一种带动力。新媒介的出现,不仅仅是人们去消费它,而在于同时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标准和速度。正如麦克卢汉的比喻一样:"铁路并非将运动、运输、车轮或路轨引进人类社会,而是提高与扩张了以往人类活动的向度,由此产生出全新的城市、全新的工作与闲暇。"(19)
旧媒介的新角色。传统媒介在新媒介的冲击下激活了,它寻找到自己最有力、最不可替代的位置。"过去发生变化的一种共同形式是,新的传播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却引发旧的承担新的角色。比如电视没有使广播消失,但导致了新类型的广播节目,包括谈话节目(脱口秀)和专门音乐节目形式"。(20)而古老的媒介形式也已在新技术下复活,书信在手机是新生,谈话在聊天室复活。
媒介科技及媒介的发展,有可能使以下几方面的界限模糊甚至视而不见。一是时空的界限正在消弭,人们以0.01-0.09秒的时间传递信息,对话的距离感已经消失;二是公共与个人空间界限被打破,社区民主言论区间与场域在形成;三是媒介的界限正在缩小,杂交与交融的"四不象"形态使媒介难以命名;四是城乡的界限正在无存,办公、居住与休憩已经融为一体;五是文化的疆界正在侵蚀,媒介霸权开辟了大一统的文化帝国版图;六是国家主导权正在减退,民族主义受到冲击。用台湾学者程予诚的话说,"传播科技所带来的快速、方便、立体、多元化的媒体通路,对于人类的影响将难以估计。"(21)
正是媒介的多种可能,孕育了媒介消费的万千形态。科特勒所描述的全球营销呈现的10大变化,已经无一例外地反映在了媒介营销与消费市场,这使媒介消费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一、全球化消费
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全球媒介的并购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给予了媒介更快捷的跨国流通。人造卫星以光的速度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传递信息,信息渗透了国界。而网络更是一统全球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今天的媒介消费,已经是跨国化、全球化消费,在许多地域实现了媒介的全球消费。
全球化消费呈现出难以言说的多面性:
一方面是无比的丰富性。以看进口大片为稀、以读翻译书籍为奇的时代早已远去了。今天,人们所看的报纸、电影、电视、书刊,倾听的音乐,许多是国际化、全球化的产品。
《华尔街日报》的国际版拥有100万读者,这些读者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读者文摘》出版有40多个国际版,拥有2800万读者,分布在200多个国家。有150多个国家的电台从事全球性广播。英国广播公司(BBC)每周以43种语言广播1120小时,拥有全球听众1.4亿。CNN国际频道覆盖了200多个国家的1.5亿个家庭。而网络更是一个全球性无国界的24小时媒介,消费者只要拥有1台上宽带网的电脑、拥有英文阅读能力,就可以消费全球的任何海量信息。
另一方面,是跨国媒介霸权所造成的媒介的跨国界外溢以及内容的单一性。在欧洲,电视信号没有国界线,一个国家的节目很容易被另一个国家收到。因此芬兰、爱尔兰、比利时人的30%以上的电视收视时间被外国节目占有,在瑞士甚至达到了60%。
单一性,表现在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输出,是一种一元文化对多元文化的侵入;表现在媒介"帝国"的垄断性所形成的对信息的垄断。我们看到,美国电影几乎垄断了全球电影市场,其在国外的电影出租费占到全年电影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以《碟中碟2》为例,它在美国的票房为2.15亿美元,而在国外高达3.06亿美元。全球性媒介帝国几乎控制了新闻的国际流动。(22)海湾战争期间,我们看到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控制了整个世界的电视屏幕,全球观众只得到了一种解说、一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