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
细节敏感期
认识儿童的敏感期
很少有父母知道,为什么婴儿在喝了糖水之后会拒绝再喝白开水?为什么婴儿总喜欢把手放到嘴巴里吮吸?为什么喜欢撕纸?为什么喜欢把东西不断地扔到地上……
这一切的发生,都不约而同地给我们揭示了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神秘时期——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小婴儿自呱呱坠地起,便借由他们身体各种感觉器官去获取外界的讯息,经由不断地探索和触摸活动,从而使其神经、骨骼和肌肉得以正常发育,并经由各项的感觉产生知觉,再由各项知觉组合形成对事物初步的概念。有一个幼儿教育专家团队经由他们十年的实践经验发现,在敏感期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他们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并且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与特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因为父母的工作性质导致了他们总要搬家,一换就是一个新的城市。所以两岁的女儿果果也是从小跟着爸爸妈妈四处奔波,原来一直都请了保姆照顾,这次正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妈妈就给果果找了一家幼儿园送去上学了。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之后总是闷闷不乐,但妈妈觉得是小事情,可能是刚开始上学,第一次接触那么多人有点不适应,多去几天就没事了,小孩子多磨炼一下没错。但是慢慢地,果果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也不爱笑了,即使回家对着妈妈也不开心,有时候大人随便说一两句便眼泪汪汪的。
有的孩子可能相比之下会比其他孩子要敏感一些,这样比较容易受伤害。或许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孩子要多加锻炼、经得住挫折,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坚强、有出息的人。有的家长还会刻意对孩子严厉,跟孩子说话时故意用很严肃的口气或者经常贬低孩子,认为用激将法才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父母故意让孩子吃苦、伤害孩子,当这些方法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时,甚至会变本加厉,却早已忘了自己的初衷,当一个方法并不奏效的时候,也不曾想过去改变一种方式。
正是因为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闭。很多父母不知道这个观念给孩子带来了多少的伤害,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当孩子出现问题后,他们却不曾想过如何去解决,反而是变本加厉地责骂或奚落。父母对孩子失去了信心,同样孩子对父母也失去了信心,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内心是充满了喜悦的,他们对自己热衷的某一项技能和认知充满了好奇,不顾一切地想去弄个明白。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对细小东西的敏感、对走路的敏感、对秩序的敏感、对语言的敏感、对感官学习的敏感、对社交生活的敏感、对学习良好行为的敏感、对写字的敏感、对阅读的敏感等等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果果就正好处在对社交生活的敏感时期,但是她的妈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很好地处理孩子在敏感期遇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从此以后都没有多大的提高,甚至还会丧失与人相处的能力。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敏感期需要一定的耐心,不要认为孩子总是在无故地发脾气。每一个孩子敏感期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对症下药”。在敏感期得到父母的适当帮助,和生活环境能够互动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是愉快而幸福的,他们的成长成果也是父母不可预料的!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一个敏感期,给予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成长需要,给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协助孩子快乐成长,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必修之课。
秩序敏感期(0~4岁)
小咪发现女儿最近有些不一样了,回家换鞋的时候她总喜欢自己把鞋放一个固定的地方,爸爸妈妈也不能乱放,有时候父母随手放了,小小咪也会给换过来;如果爸爸用了妈妈的杯子,她会说这是我妈妈的;家里来了客人,小小咪都要自己给客人倒水;小小咪喜欢把积木按顺序整整齐齐摆成一长条;小小咪一定要先刷牙了再洗脸,有时候妈妈想给她先把脸洗了也不行;她有她专用的凳子,别人是不能坐的。
有一次,她要自己下楼,但是爸爸赶时间就直接把她抱下去了,她哭着吵着非要自己下,然后又自己跑回楼上,再高高兴兴地自己下楼。
原来,小小咪这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会依据她自身内在的秩序来完成,如果父母擅自做主了,她会吵闹会发脾气,并且哭着把事情再做一遍。因为秩序的破坏也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秩序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心理的混乱,导致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对无秩序环境的对抗上。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没有规则也没有秩序,为了适应这样的社会,孩子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品质,比如卑微、讨好、投机、钻营、权力欲、暴力等等。
小小咪现在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一些固定的程序和秩序能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一旦这个秩序被打乱,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适。而且,他们在建立自己内在秩序的同时,对外在的秩序也有了秩序敏感期的要求,所以他们有时候会乱发脾气、任性。当我们了解了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后,就会更容易了解儿童,也更容易和儿童沟通交流。
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孩子在一个群体中生活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比如坐的位置,书包放置的位置,挂衣服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专注于自己的发展。如果大家都遵守了自己内在的秩序,并且一直执行这种秩序,那我们的生活就有了目标。
一直遵守秩序也会养成孩子遵守诚信的习惯。一个孩子在有秩序的环境中长大,会让他形成独立意识、程序意识……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人,遵守社会秩序并创造秩序。这样,大家都有了安全感,都会选择相信他,这种感觉会让他成长为一个诚信的人。
孩子从出生到4岁是他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当你发现孩子有点任性的时候,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而要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了,因为秩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影响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开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后,便会体现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玩具、书包自己会收拾整齐,他们不会乱扔东西或忘记老师家长的交代,他们会自己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他们懂得孰轻孰重,会抓重点,这种能力会成为他们成功的重要品质。
儿童的敏感期是儿童某项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给孩子适当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又要提一下著名的早教专家蒙台梭利,她说:“生命之援助,这就是教育。”作为父母,如果能了解并掌握孩子各种敏感期的特征,便可以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摩擦与不快,和孩子一同享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
感官敏感期(0~5岁)
从出生起,婴儿就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来认识和熟悉环境,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宝宝的大脑,促进其神经元突起与别的神经元联系,从而产生突触并使髓鞘形成,最终完成神经回路网络,让宝宝做出条件反射。正因为婴幼儿借由感觉器官来进行学习,因此教育幼儿的第一步,首先就必须先了解何为“感觉”,以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有何特征。
“感觉”主要可分为五种:视觉,借由视觉器官接收光线刺激,进而产生视觉,且能辨明各种物体形象;听觉,听觉器官是借着声波来感觉声音,没有声波,便不能感觉声音;嗅觉,嗅觉感官是借着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颗粒来感受与体会刺激;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它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有一次,小小咪坐在垫子上玩,突然站起来不愿意坐在那了,指着垫子跟妈妈说那上面有东西,屁股疼。妈妈摸了一下,没什么东西啊,以为孩子故意捣蛋呢。她又把小小咪抱了往垫子上放着,小小咪不停地挣扎哭闹,爸爸过来看了一下,发现垫子上磨起球了,原来小小咪皮肤太嫩,被那些小绒球磨得不舒服了。
蒙台梭利博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的打闹无一不是首先来自于感官。”从出生到5岁这个阶段就是儿童的感官敏感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儿童都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现出特有的兴趣。一旦父母能利用这个时期,顺势诱导宝宝做各种活动、玩各种游戏,来帮助宝宝建立和完善感官的功能,就能使他们感觉更敏锐、更精准。如果没有掌握好时间,过了这个时期,儿童的感觉就不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因为感觉是最基础的智力活动,不仅是新生儿,我们都是通过感觉首先与外界联系起来的,所以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尤其把握好孩子的感觉敏感期。
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感官教育时,要注意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从易到难。比如教孩子认图形,可以先给看几个简单的形状,正方形、三角形之类,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看一个很复杂的图案,而应慢慢地增加图形的复杂度。其次是因人施教的原则。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会爬,但有的孩子就是学不会,我们就没必要放大孩子的这一表现,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只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产生兴趣,通过反复训练使孩子达到相应的感觉能力就行。最后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思维,多让孩子自己去感觉、去发现。
最后,我们应该了解,感官敏感期是孩子感官最敏感也是其感官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精细感觉和动作会慢慢成为感官知觉,那时候他们会拥有更多的认知,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
语言敏感期(0~6岁)
“语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大多数父母都非常在意的发展指标之一,经常会听见父母在一起讨论孩子何时开始学习普通话、方言等问题。
现代发达的医学知识就证明了儿童语言的黄金期从出生就已经开始。3个月大的婴儿,脑内的听觉神经已经发育成熟,婴儿可以辨别身边大人发出声音的位置,且听觉的刺激也能让孩子更容易熟悉母语的音位系统。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给予孩子更加丰富的刺激,那么孩子在语言的表现上会更好。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如果妈妈和孩子有积极的语言互动,孩子在2岁时所能使用的词汇能力就会远高于较少和妈妈互动的孩子。
小咪怀孕的时候每天都会和小小咪聊一阵子天,就连小咪的死党萌萌也经常过来看自己的干女儿,而且每次都会和妈妈肚子里的小小咪聊上一阵。当小小咪半岁大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平时都不让别人抱她,但每次萌萌阿姨过来,她都会自己挥动着小手,让萌萌阿姨抱她,大家对此都觉得很惊奇。
其实这就是因为,小小咪记得阿姨的声音,因为每次她们都一起玩好久,而且相处很愉快,所以小孩子会记得。因为在胎儿六七个月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听觉,能听到妈妈肚子外面的声音,所以新生儿能认出妈妈的声音,也能从妈妈的一些回应中,慢慢形成他们特有的沟通模式,从而进入前语言阶段。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对词汇的爆发期约在1岁半左右,2岁开始进入学习句子的高峰期,3岁以后则开始进入追求语言完美的阶段。我们可依据五个技巧来引导孩子学习语言。
首先,要把握每一个亲子互动的机会。从宝宝出生后,与父母每一次的互动都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例如:换尿布时,可以说:“妈妈现在要帮你换尿布了,先脱裤子,再抬起小屁股。”“尿布包好了,我们现在要把裤子穿起来。”)随着年龄增加,便可增加“左脚”、“右脚”等方位概念。
其次,是跟宝宝交流的时候尽量使用清楚完整的句子。我们常常听见妈妈对孩子说:“来!吃饭饭啰。”其实1岁以上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已经进步很多,如果妈妈能改用“现在是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先去洗手,再来吃饭”,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习完整的说话技巧并建立事件顺序的概念。
再次,当孩子语言使用错误时,不要提醒他的错误。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比如孩子在众人面前有一点小失误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害羞地躲起来,有的则会号啕大哭。因此,当孩子说话出现前后颠倒、用词错误时,父母应该在不刻意的情形下重复一次正确的说法即可,几次之后,孩子自然能掌握正确的用词或语法。
第四,多利用绘本、图卡、音乐、玩具等多元刺激语言发展。现在市面的教材、玩具多种多样,家长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龄及兴趣选择,并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多使用“开放式”的问句。(例如:“你最喜欢哪一个小动物呢?为什么?”“这张卡片上面有什么呢?”)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还不能说完整的句子时,父母可以根据语意,将孩子的想法完整说出来,给予示范。
第五,如果是多语言家庭,可采用opol式(one parent,one language)。实验证明,如果家庭中爸爸、妈妈使用不同语言,也希望孩子都能学会,可采用opol的方式,也就是妈妈坚持说一种语言,爸爸坚持说另一种语言。刚开始,孩子对较不熟悉的语言在使用上会稍有迟疑或是害羞,但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便可以分辨出两种不同的语言,并能跟特定的人说固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