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相信新生儿也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刹那,他们内在的那个“精神胚胎”也随之产生。所以很多父母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纯洁如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可以由家长任意去勾画。但实际上每一个婴儿都是一个“精神胚胎”,他们都有自己的创造本能和潜能,每一个新生儿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借助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就能构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环境越和谐,孩子的精神世界发展就越健康,就能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借助于和谐的环境越来越强大。
可是还有很多的家长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尤其越是文化素质高、成就大的父母对自己的后代寄予的期望值就越大,就越想掌控自己孩子的思想,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曾经有一位教授,就是这么培养自己的儿子的: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好几国语言,书法、乐器、计算机无一不精通,15岁就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后来,孩子成年后在一家快递公司做速递员,因为他不愿意再去思考,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东西”,他觉得每天送快件很高兴,以前被迫学的那些“知识”对他来说没有用,他不想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天才。
纪伯伦在《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们可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其实新生儿从“精神胚胎”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不再依附于母体的单独个体。他有自主性,他的神秘本能就能促使他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如果我们了解了新生儿成长的科学规律,让他们按“精神胚胎”发育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再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孩子的心智发展就会势不可挡,他也一定会成为可造之才。但是今天,正因为我们还不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心理成长才是最首要的问题,所以这个自然规律总是容易遭到破坏,这样将会影响他整体的发展。
在“精神胚胎”发育期受到环境中的情绪影响,对孩子一生的精神发育特别重要。很多研究现象都表明,婴儿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相处、与亲人的交往来建立情绪学习的。这些经验通常以图片的形式储存在婴儿的大脑中,因为新生儿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语言还没出现,但是能以图画的形式储存经验。他们对这些经验的印象很深,如果往后遇到相类似的情况他们都会根据这些经验作出反应。相反,如果婴儿所处的环境是消极的、充满敌意的,会对孩子日后的情绪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会被成人所占据,然后形成一个充满心理障碍的人。
所以,不要奢望能给孩子灌输什么,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自由与平等”的环境,让他们在“精神胚胎”期顺其自然地发育成长。
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刚生下来的新生儿,软软的一团,骨头软软的,皮肤皱皱的,不会说话,唯一会的就是大声哭。不要以为新生儿不会说话,就不能与他们沟通,就不能教他们学习。作为父母应该了解,新生儿具有多么强大的本能,他们那具有吸收力的心灵,能让他们在婴儿期就学会一切的生存本能。
孩子出生后的前三个月里,父母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身体的各部分开始平稳地活动起来。四个月以后,我们就会有很多欣喜的发现。
小宝宝们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也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大小肌肉。他们开始凭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探索这个世界,并且开始领会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慢慢地,他们还能看懂大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大人是高兴的,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引起父母的不满,这些重要的发现将引导着宝宝走向语言的开端。所以,有的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就能够说一些单字或单词,有的宝宝在这方面却发育得比较晚。
当新生儿在做动作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他只是在自己玩乐,但实际上真相要比你想象的要更复杂,他们可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学习。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发现,就能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从新生儿期开始,小宝宝的模仿能力就很强,如果你反复对着孩子做个什么动作,那么过了几天之后,你就会发现小宝宝会做出类似的动作。比如说你对着孩子做出吃饭时咂吧嘴的动作,他也会跟着学;如果你对着孩子吐舌头,过了几天之后,你和孩子逗着玩的时候,说不准一高兴的时候,孩子会对着你吐舌头。
每天在孩子面前出现的人脸,他都会有印象。孩子有可能对陌生人产生排斥的现象时,只要听到他所熟悉的人的声音,便会很高兴。拿一个玩具给孩子玩,可能他开始只能看着或抓在手里,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但是一旦你给孩子演示了一遍,他便会拿着那个玩具自己玩起来了。
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能让他吸收大人的行为方式,并且实施到自己与其他的小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如果能产生快乐的情绪他便会不断地尝试。同样的,孩子对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是吸收的,而不是像大人一样学习某一门外语要靠记忆和语法。对于小孩子到某一个陌生语言的环境下,不用多久便能学会用同样的语言与别人交流,就说明了孩子对语言的掌握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
所以,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内心,他们那具有吸收力的心灵就像海绵一样,帮着他绵绵不断地吸收每天看到的新现象、新动作、新知识,让他们学会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孩子的大脑通过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来促使自己成长,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教孩子学会什么或告诉孩子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性格,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的吸收过程不受打扰和阻碍,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然后适时地进行正确的引导。
大脑及心智发育的关键期
看着小小咪在那睡觉,小咪觉得百无聊赖,思想天马行空地乱走。小小咪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小咪还没有母乳,给小小咪冲了奶粉让她用奶瓶喝。可是给小咪用奶瓶喂了半天,小小咪也没吸出一点奶来,就是不会用奶瓶。后来没办法,小咪只好用小勺一点一点地喂。想到这,小咪开始担心起来,这与生俱来的本领都不会,是不是大脑有点发育不良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的各项优生措施都做得很好,而且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生个聪明的宝宝,因此大多数父母在准备怀孕前,就开始为了这个宝宝做准备。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看了很多生育及育儿的书籍,在很多关于儿童成长方面的发现上,或许什么都比不上关于孩子大脑及心智发育的关键期重要。
以前,很多科学家提出的观念都认为人类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模式决定的,孩子的大脑发育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其实,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人的大脑是由大约一百亿个神经细胞也就是神经元组成,而且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大约一万个其他细胞相连,每个细胞每秒钟都向相邻的细胞发送一百个信息。由此可知,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多到无法计算。而这些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儿童在生活中的经历所决定的,可见一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对其大脑结构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既然知道了孩子的早期经历会影响到他们的大脑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孩子在几岁之前都处于大脑的发育期,是孩子大脑神经细胞交流信息最迅速的时候。大约到了孩子童年的中期,大脑发育就会停止,并且停止新的信息交流。这个时候,大脑的结构就差不多已经基本形成,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完全终止,但实践证明,孩子大脑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已基本成形。
丰富多彩和乐于参与的生长经历,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联系。尽管在长期被压迫、打骂、斥责的环境中成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信息交流,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交流方式。在一个充满紧张气氛和暴力行为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似乎没有多少处理感情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自身也很容易被感情困扰,这样的孩子心智发育也比较晚熟。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给我们解释为什么在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各方面都比那些总是挨打、受到责骂、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孩子表现得好。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很多育儿专家都相信孩子的婴幼儿期的成长经历在他们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大脑发育及心智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影响及孩子生活的环境都是相当重要的。
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
自从有了小小咪以后,大咪觉得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养孩子,房子要还贷款,让大咪觉得必须得加倍地努力工作,才能给小小咪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小小咪吃的喝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小咪看到大咪这么辛苦,也希望自己能分担一点,虽然还没有到公司去上班,但是自己在家里也接了不少的兼职,希望能多挣点钱。两个人都忙于工作,每天陪小小咪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每天都忙着工作的父母,也许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许是为了现在的生活,总之,都是为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因为工作,他们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几乎为零。因为每天和孩子见面的时间很短,不能好好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或许是因为这些,父母心里会觉得很内疚,所以就给孩子买大量的玩具或零食,或给予孩子各种特殊待遇,而毫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愿望,并且任凭孩子做了什么错事都采取包容的态度。
然而,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在物质方面有求必应的时候,并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变得暴躁、变得贪婪。
由此可见,虽然父母觉得自己已经满足了孩子的所有物质需求了,什么都不需孩子去考虑,也不用孩子做家务,但孩子对父母却没感恩的态度。其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希望能有多的机会待在父母身边,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爱,得到父母的赞美,和父母一起看书、写字、做游戏,甚至做家务也是孩子乐意做的事情。可是,很多父母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回到家便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时间休息,如果他们能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是愿意做出适当的改变的。比如说回到家和孩子打个招呼,问一问孩子今天过得愉不愉快,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还是又有什么新发现,孩子都会很乐意和父母进行这样的交流。每天让孩子面对着一堆冷冰冰的玩具,说话也没人理,就知道叫孩子一边待着自己玩去,或者自己写作业去,父母从来没想到过孩子需要的、喜欢的并不是买给他的玩具或零食,而是一句关心的话,或者每天十分钟的游戏时间。
所以,当父母都忙于工作的时候,应该尽量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好,尽量与孩子待在一起,就算每次都只有一位家长与孩子待在一起,孩子都会觉得非常满足,那么另一位就可以去忙一下家务事。此后父母尽量协调好家务事与亲子互动时间,当不忙的时候最好是能全家一起活动。
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当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们通过和妈妈连接的脐带来呼吸、吸收营养以供自己的身体成长需要;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像在一个温暖的暖箱,没有严冬也没有酷暑,就像是待在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在妈妈的肚子里,他们不用担心会受到外界的伤害,他们不用去理会社会上的一些复杂的感情,他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能自娱自乐;在妈妈的肚子里,每天还能和妈妈说话,不管妈妈走到哪都会带着他。
自从宝宝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他们就得学会自己呼吸,自己喝水吞咽,自己感受着外界的温度变化,体验冷热空气,自己学会与他人相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宝宝再生的过程。每学会一个新本事,宝宝便像重获了新生一样。
出生的第一天,他们不再是待在水里,而得穿上衣服,感受着布料裹在自己身上的感觉,所以小宝宝都是非常愿意洗澡的,那感觉就和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一样。他们得学会自己吃奶,会吮吸会吞咽,这些动作倒是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会了,但是现在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还是得靠自己去适应。婴幼儿的成长阶段就是他们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破茧而出。
小小咪出生后,费了好几天时间才学会了用奶瓶吃奶,每一顿都吃得满头大汗,难怪形容别人干活卖力的时候,都会说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小小咪自出生后,一天天长大,每天都能学会一个新的动作和表情,慢慢地靠自己的本事来适应这个世界。
等到他们再长大几个月,可以添加辅食以后,对于宝宝来说又是一个再生的过程,他们的身体及心理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他们的胃要来消化除了奶水以外的食物,并且吸收不一样的营养来供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他们慢慢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明白自己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这对于宝宝来说,是跨过了一个成长的转折点。
再长大一点,动作、语言、认知能力等方面更会跨进一大步,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天都会是充满惊喜的一天。当孩子能走、能跳、能说会道的时候,和刚出生的婴儿相比,简直是脱胎换骨了一样,对于孩子来说,和那时候相比就像是获得了重生,已经成长为一个能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人。
除了生理上的这些发育成长过程以外,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一个再生的过程。来到这个世界,他们要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与父母相处,与师长相处。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刚出生就懂得与他人交流,他们也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那些有用的交际方式;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会一帆风顺,他们总会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他们得学会如何走过这些艰难的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游刃有余地去处理每一件影响他们情绪的事情,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己慢慢体会,不断学习而领悟的。
所以孩子们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渡过的,每学会一项本领、学会一门技巧、学会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都可以说是孩子的一个重生,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