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患上多动症了吗?
按常理推断,男孩子应该要比女孩子要调皮一些,也喜欢动一些。小咪一直觉得生个女儿挺好的,又斯文又乖巧,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小小咪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也跟个皮猴子似的,一天到晚停不下来,一分钟都坐不住。小小咪不是这里窜就是那里跳,还学着男孩子去爬树,身上没有一天不受点小伤,而且上幼儿园以后在教室里也坐不住。老师总是给小咪反映小小咪的自制力太差了,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喜欢在上课的时候找其他小朋友讲话。小咪就一直担心小小咪是不是患了多动症了。
其实儿童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这类儿童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力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等。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了协调性及和谐性。国外资料报告儿童的患病率为5%~10%。国内研究也报告,该症状一般在学龄前出现,患病率为3%~5%,男孩患病为女孩的4~9倍,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生活中有的孩子很活泼,甚至很顽皮,似乎也好动,但是与多动症儿童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明确这种区别。顽皮儿童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他们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
而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活动过度,这种现象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好动、不安宁、爱哭、常兴奋尖叫。上学后表现更加突出,这类儿童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还不听老师劝阻。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斗殴、逃学等。
注意障碍是多动症儿童的另一个主要症状。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马马虎虎。他们几乎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总是不停地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做事常有头无尾。
这类孩子自控力差,易冲动,不服管束,做事从不计较后果。高兴时,又唱又跳,得意忘形;不顺心时,易激怒,好发脾气,惹是生非。他们喜怒无常,冲动任性,使得同伴对他敬而远之。因为多动症儿童一般不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可能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80%的多动症儿童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表现,如好顶嘴、好打架、横行霸道、恃强欺弱、纪律性差,有的甚至还有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患儿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很难顺利完成作业,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困难常常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但要特别指出,这类患儿的学习困难与其智力发展无关。
犟头倔脑的孩子怎么教?
儿童节,妈妈送给小小咪一个会说话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玩具。晚饭后,妈妈发现小小咪在那不知道捣鼓什么,走过去一看,原来小小咪正在用力地拆卸喜羊羊身上的装置。小咪便要求她:“不能随便乱拆,听见没?拆坏了没有玩的了。”可是小小咪并没有停止手上的工作,妈妈又提醒,可小小咪仍然置之不理。
面对如此倔强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教育?现在很多父母都为这样的孩子伤脑筋,都反映孩子小的时候特别听话,可是越大越不听管教了,不但不听,还经常闹别扭。其实孩子倔强往往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为基础,他觉得自己没错,都是因为父母不理解,父母和孩子作对反而引起孩子暴躁的情绪。
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孩子的爱护关照太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一律满足,时间一长就给孩子形成了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想怎么着就要怎么着的错误认识。而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大哭大闹不止,而此时家长如果继续迁就,就更增长了他任性的情绪。
也有一些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不允许孩子有过失、有错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使用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要对抗,养成了倔强的脾气,而此时家长更气不过,于是再狠打。这样越打越犟,越犟越打,本来平静随和的孩子,却被家长打成了一副不服管教的犟脾气。
其实,父母可以采用“挑战非理性信念”的方法帮助孩子,针对那些造成孩子不良情绪的想法的念头,问孩子:“这样可以吗?”“真的能够这么做吗?”让孩子学会自我质疑,便可以使孩子冷静思考,最后发现自己原来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于是“理”不直,“气”不壮,自然也不会那么任性了。
除了教孩子要理智地对待自己以外,还让告诉孩子要正确地对待别人,要听得进别人提出的意见,尊重事实,尊重其他人,不要对别人的一些细小的过失而斤斤计较,要理解别人的一番苦心。还要学会宽容别人,原谅别人的过失,同时制约自己,宽容别人的同时对自己也强加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时刻照顾一下别人的感受。
同时还要克服自己思考问题的片面性。有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发脾气,和父母发生对抗,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或是孩子并不满意准备的东西,这就是因为孩子太自我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并不是他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也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消除他们强大的自我意识。
胆小的孩子怎么教?
很多父母经常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子小,带出去见人或在路上遇到熟人总是扭扭捏捏,不敢看人,不敢打招呼,甚至有的孩子喜欢躲在家里不出去参加活动。如何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是很多父母觉得困扰的问题,也是他们急于想解决的问题。严格地讲,孩子胆小害羞其实是他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与外界接触的频率增加,孩子胆小害羞的行为就会减少。
但有的孩子可能到了四五岁或上了小学还是很胆小、很害羞,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引起重视,想办法帮助孩子渡过难关了。
想帮助孩子摆脱胆小的困扰,首先就要找出他们胆小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一般来讲,孩子胆子会小主要有几下几种情况:
一是孩子在婴幼儿期的时候与外界接触较少。现在小孩子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平时很少见到生人,也不经常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我们看到,那些平常接触人比较多的小孩子都比较活泼、放得开,所以,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让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比如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在外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这些都是帮助这种胆小孩子最好的方法。
二是一些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促使孩子变得胆小。上面已经说过,胆小是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行为,等他们长大一点后这种现象会慢慢变少,但有的父母不了解。他们把孩子的这种表现当作一个很大的缺点,急于去纠正,但是方法又不正确,经常强迫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他们就说孩子胆小。父母给孩子一个这样的定位,使孩子内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胆小的,从此变得更加胆小害羞。
还有的父母是经常自己吓唬孩子,用一些可怕的现象或孩子害怕的东西来恐吓孩子,以此希望能教得孩子听话,这样时间长了也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所以父母应该改掉这样的习惯,要给予孩子一些正面的信息,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鼓励孩子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也要宽容对待,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样孩子的胆子就会逐渐变得大起来,变得不再害羞。
学习吃力怎么办?
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去学校,成绩总是最后,害怕考试……父母看着心里着急,买各式各样的辅导书,请了无数的家庭教师,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可是孩子似乎没有一点儿进步,孩子学习太吃力,父母如何才能帮孩子使上劲呢?
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有可能是孩子上课的时候开小差了……总之有很多原因,父母首先应该了解清楚孩子的“病症”,对症下药,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进补。但实际上很多父母都是简单地从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来判断孩子学习的好坏,哪一门功课成绩不好就补哪门,在没有帮助孩子寻找出真正让他们感觉吃力的原因时,就开始为孩子请家教、买辅导教材、申请培训班……但孩子的成绩却不能因此而得到提升。父母所做的这些盲目的举措,在没有任何效果的情况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最重要的是浪费了孩子最宝贵的时间,这样反而更容易导致孩子情绪波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甚至使孩子的成绩更加不好。
其实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知识点的掌握度、孩子的认知能力、学习状态等方面,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选择辅导方式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觉得学习吃力,找出影响孩子学习的最后根源,才能有的放矢,从而为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能轻松快乐地学习。
当孩子开始表现出不爱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时;当孩子学习严重偏科,对于自己的弱项科目更加讨厌,或相同的知识点总是犯同样错误时;当孩子学习的时候粗心马虎,会做的也经常做错,成绩总是没有进步时;当孩子学习的时候心情烦躁,坚持不了几分钟,静不下心来学习,再刻苦学习成绩也提不上去时,父母就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和孩子一起给自己的学习做个体检,把影响他们学习的病因找出来,帮助孩子一起摆脱学习吃力的情况。
不让看电视就哭,怎么办?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有的家里甚至还不止一台,电视方便快乐了大家的生活,但也造成许多“电视儿童”的出现,很多孩子一不让他们看电视,就哭闹个不停。其实,父母都知道看太多电视对儿童不益,但一旦真要去阻止孩子看电视时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父母也是电视一族。就是因为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和孩子争抢电视频道,所以有的家里才会有不止一台电视机。一旦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那么再想让孩子戒掉电视瘾就很难了。
有的父母还喜欢处在电视开启的状态,即使不看,他们回家的第一件事也是打开电视,一边开着电视,一边再做其他家务或工作,同时让电视声音充当背景,因此而让孩子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如何来进行改善呢?
我们可以多进行一些其他活动来帮助孩子转移对电视的依赖,比如说多带孩子出去郊游,让孩子零距离地接触大自然,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都是很不错的方法。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孩子在荧幕上看到的感觉是不同的,记忆想法也会有所区别。电视画面再美,也只是刺激听觉和视觉,但是接触大自然还可以开发孩子其他的感官,是很好的自然教材。
父母还应该从自身做起,少开电视,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或者让孩子也尝试着参与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都是很好的教育。没时间陪着孩子的时候,也不要只想到电视,可以给孩子几张纸和几只笔,让他自己去书写、画画,或者给他一份拼图,请孩子完成……
看电视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而且电视快速的画面容易造成孩子思考停滞,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还是要多陪伴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有益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活动。如果孩子还小还不识字,也可以通过给孩子朗诵、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但也不是说就硬是不能看电视,只要给孩子挑选好节目,控制好时间,还是可以的。将电视当成是孩子学习的教材,而不是像一般大人一样仅仅是娱乐消遣,在孩子看完电视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节目的内容,将看电视的行为也变成一种学习。
为什么孩子不愿去幼儿园?
小小咪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了,早两个星期小咪就带她去过幼儿园玩,让她开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直到报名及第一天上学,小小咪都很开心。而且第一天去上学的时候,还只让小咪送到门口,就和小咪说拜拜,自己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进去了。但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小咪就又哭又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是不是一到了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总是在家里磨磨蹭蹭,不愿意出门?或者和妈妈到了幼儿园门口还哭着吵着不肯进去,不愿意上幼儿园,让妈妈把自己送回去?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那几天,孩子会很高兴,但刚上了一两天就不愿意去了呢?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很有可能和他们在幼儿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比如说不适应集体生活,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不好,老师太凶等,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仅仅凭几句口头劝说是没有效果的,就算是鼓励也激发不了孩子对上幼儿园的兴趣。甚至有的父母采取强行让孩子去上幼儿园的办法,送到门口就赶紧走,这样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上幼儿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积极地引导孩子去幼儿园。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消除对幼儿园的不良印象,多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交流,向老师说明一下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在入园时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其他小朋友的友爱,让孩子对幼儿园的活动感兴趣,从而愿意上幼儿园。
还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孩子入园前提前带孩子去熟悉一下,让孩子在外面看到幼儿园里面的小朋友做游戏,给孩子讲一些幼儿园里面小朋友做的活动,但先不要提出来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过了几天,孩子自己就会有想要入园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