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孩子所需的感官刺激也不一样,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发育到了哪个阶段,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教导、进行适当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应该以孩子的喜好为主,切忌以自己的想法决定孩子应该进行哪方面的训练,应带着孩子多听、多尝试,孩子才能在和父母的游戏过程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幼儿3岁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基本上发育完成,因此,有俗话说3岁看老,这前3年可以说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时期。1岁前的宝宝由于动作能力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还不能完全独立行动,在心理发展层面上也还处于依附父母的阶段,因此父母的角色要主动多于被动。父母要主动给孩子提供感官系统的刺激,而不是靠爷爷奶奶或是外人,更不能依靠没有生气的玩具或教具。这时期的幼儿需要有好的依附关系,有了好的例子体现,孩子才会更相信父母,从而更有勇气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及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所以1岁前的幼儿除了玩玩具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父母身体接触的感官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一个都不能少。
1岁前的幼儿视力发育并不成熟,是名副其实的大近视,但是他们又特别喜欢看人脸,尤其是父母的脸像和脸部的动作表情。他们喜欢看黑白的线条,偶尔也喜欢看一些彩色图片,或者是看着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挥舞。视觉是孩子发展高层次能力的重要感觉系统,未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视觉运动的协调能力,都需要有好的视觉能力。视觉刺激训练对婴儿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婴儿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经常改变一下孩子生活的室内环境,比如在婴儿床边经常变换着挂一些色彩不同、生动有趣的玩偶。但变换的程度不要太频繁,适当地给孩子留一些孩子所喜爱的玩具以让他保持熟悉感。
经常拿一些玩具或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用品给孩子看,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玩或如何使用,将宝宝的视觉与听觉联系起来,便能更好的发展宝宝的视觉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宝宝的听觉能力。
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听觉刺激,能使宝宝学会辨认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多种声音,并借此掌握大人的语言。婴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加强听力训练便可以增进孩子的语言与认知能力。多和孩子说话,他们就能从父母说话声音的高低或语气中去感受父母的心情,当父母声音稍大或语气不善时,孩子们就会知道父母生气了。爸爸妈妈可以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通过这一过程,给予孩子听觉刺激。孩子在具有了听力之后,就会想要不停地听,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只要在他的听力范围内,就能在他的耳内产生听觉并传入他的大脑,同时还会对不同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
对于三个月以内的孩子,妈妈可以每天给孩子唱歌、讲故事或者进行一些日常的对话,或者是给孩子听一些比较优美的轻音乐,不需要太大的声音,能让孩子听见即可。而且父母在讲故事的时候语调要柔和、语速要缓慢,比如说:“宝宝,你睡醒了吗?还要睡吗?不睡的话要不要听妈妈讲个故事?”
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训练,宝宝就已经能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了,听到熟悉的声音他会把头转向发音的方向,寻找声源。其实这就是孩子智力活动的进步,父母应该多给予孩子这样的训练。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走到孩子面前,逗孩子注视自己的脸或手中的玩具,然后换到另一侧,逗引孩子的视线随着父母而转移。同时父母应尽量用轻声细语对待孩子,不要整天扯着个大嗓门。
有的父母还经常反映自己家的孩子脾气不好,经常容易被惹怒,或许这就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与孩子身体接触太少。因为触觉是最早发育的感官系统,也是最能稳定孩子情绪的感觉刺激,丰富的触觉刺激对宝宝智力与情绪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小,父母就可以多抚摸孩子、抱抱孩子、给孩子进行按摩,通过父母的拥抱或抚摸,宝宝可以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可以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从而便于稳定情绪。而且,触觉是宝宝出生后用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不同的触觉探索,更有助于促进宝宝的动作发展。
除了大家认为比较重要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以外,味觉和嗅觉也是相当重要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第二个月的时候嘴巴就开始发育,一直到四个月的时候,宝宝舌头上的味蕾就发育完全,能够在妈妈肚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羊水了。宝宝一出生就拥有了已经发育完善的味觉,但我们依然要给予宝宝一定的味觉刺激训练,一出生给予宝宝的第一个味觉刺激就是母乳,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其他的味觉刺激,便容易导致宝宝偏食。
为了刺激孩子的味觉发育,在宝宝能够添加辅食的时候,就应该给予孩子多元化的食物,酸、甜、苦、辣都尝试一下,不需要吃太多,沾一下菜汤让宝宝品尝一下菜汤的味道以刺激他们味蕾的发展即可。
同时,在宝宝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嗅觉也已经相当灵敏了,那时他们就能分辨出自己妈妈的奶味以及妈妈身上的味道。即使他们没有睁开眼睛,只要抱到妈妈怀里,吵闹的宝宝也会立即变得安静。但是虽然他们已经拥有了非凡的嗅觉,我们仍然需要继续锻炼他们的这项本领以免退化。我们可以偶尔给宝宝闻一下有一点刺激性气味的物品,比如醋等,在给他们闻的时候告诉宝宝都分别是什么物品,这样他们以后就能根据自己的嗅觉分辨出物体的种类。
消除孩子的依附心理
许多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一离开宝宝,宝宝马上就会哭闹起来,但一直带着孩子自己却又什么事都做不了。尤其是在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阶段,孩子的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小小咪的班上有一位“小不点”同学,之所以叫“小不点”一个是因为她本身长得就比较小,再一个她心理年龄生理年龄都很小。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小不点”总是眼泪汪汪地与妈妈告别;快到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小不点”不会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活动,而是等着妈妈进去接她。平时在幼儿园的时候,“小不点”的妈妈也会经常去看看她,送点好吃的或是“小不点”喜欢的布娃娃。总之,“小不点”就是在她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在家里从没受过一点委屈,所以也就习惯地依附于妈妈了。
像“小不点”这样的孩子就有非常典型的依附照顾者心理。这种孩子一直都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来不需要自己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主见,什么事情都依赖于别人。这种孩子一般都缺乏自信,他们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愿意从属于别人,什么事情都听别人的安排,小时候的衣食住行靠父母,以后学业、职业的选择也想依靠父母或他人决定,从来不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就是因为在孩子的早年成长期,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并且鼓励他们依赖父母,不让孩子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长时间这么下来,孩子的心中已经萌生了父母的话就是权威的心理。这样他们长大后更加不能自主,并且没有自信心,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总是依靠别人来做决定,他们将不能承担起独立进行选择或做决策的任务和工作,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尽早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摆脱这种依附心理。
首先帮助孩子改掉这种习惯。依附心理的依赖行为是一种习惯行为,想要帮助孩子摆脱这种行为,首先我们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作为父母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帮助孩子去做的行为,哪些是孩子自己决定的。对于孩子自主意识强的事情,在不违反原则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比如他们想自己穿鞋,他们想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他们想给家里打扫卫生等,以后都要坚持下去,不要因为怕孩子把家里弄乱,怕孩子穿得慢耽误时间,怕孩子过于注重打扮而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事情看上去只是小事,但这样的小事正是帮助宝宝摆脱依附心理的突破口。
孩子的依附心理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消除的,一旦形成了习惯,我们会发现想尊重孩子的决定很困难,可能一不小心就替孩子做了决定或者不注意就把自己的思想加给了孩子。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爸爸妈妈互相监督。
其次在摒弃一些不良习惯的前提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以后尽量减少对孩子说一些有不良影响或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比如说:“你真笨,这也做不出”或者是“你真没用,这都不敢去和老师讲”等,把这些仔细地整理出来,进行重构,认真想一下以后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才能激发出孩子的自信心。
最后要帮助孩子增加勇气,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略带一点挑战性的事情做。比如每天到幼儿园门口以后自己走进教室;或者能自己到邻居家串门;或自己主动去和小朋友玩游戏。把孩子以前都不敢做的事情或者一直由父母代劳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慢慢他们会发现不需要依靠父母自己也能做得很好,由此拾回自信心而变得不再那么依附于父母。
孩子占有欲强就是天生自私吗
又是周日,小咪带着小小咪去游乐场玩。小小咪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可以用按钮控制的发声的玩具,在那玩得不亦乐乎。这时过来了两个小哥哥,他们也想玩,但是不管小哥哥们按哪个按钮,小小咪总是一把推开小哥哥的手,不让别人玩,后来干脆整个人趴在那个控制台上,用自己的身体占住了所有的按钮。看到小小咪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占有欲,小咪都诧异了。
很多孩子都像小小咪这样认为天底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好吃的只能自己吃,好玩的只能自己玩,就算是在公共场所,只要他们看中的东西就不允许别人碰一下,“小气”、“自私”是很多大人对这种孩子的评价。孩子占有欲强是天生的自私吗?孩子真的是自私吗?为什么孩子会变成一个小气鬼呢?
其实自私只是人类众多情感当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这仅仅是因为人的天性而造成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自私在孩子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孩子的自私心理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他们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逐渐学会区分“你的”和“我的”,并开始出现了占有欲,产生自私心理。这个时期的孩子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他们的意识里一切东西都是“我的”,绝不允许别人碰。正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得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不懂得分享,什么事都只考虑到自己,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因此而出现了抢夺的现象。
同时,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和家里长辈错误的教导方式更加助长了孩子的这种自私心理。他们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没有与同辈相处分享物质的生活体验,再加上家里长辈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养成了孩子喜欢独自占用的习惯,导致他们不会处理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一旦有了利益冲突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有的家长甚至还纵容自己孩子的这种心理,当孩子与其他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味地偏袒,从而失去了帮助孩子消除自私心理、学会分享的好时机。但是也不要在孩子出现自私行为的时候只知道呵斥,强迫孩子把东西与别人分享,有的孩子害怕父母的责骂可能会暂时地妥协,但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又马上把东西抢回来,有的就干脆用哭闹来进行反抗,最后父母也没有办法,只好不了了之。
作为父母就应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招待朋友的时候非常热情,那么他们在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也会愿意把自己的东西都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热情款待自己的伙伴。所以身为父母就应该多注意平时对待朋友、邻里之间的态度,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如果孩子也能参与的话,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比如说在公交车上,教育孩子学会给老人让座,那么孩子便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体会到分享与帮助他人的快乐。
每天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地除掉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会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利他行为。
帮助宝贝克服恐惧心理
“妈妈,我不想一个人睡一间房,太黑了,我害怕!”“我不想要妈妈再生个弟弟,因为妈妈以后就不会喜欢我了!”……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都会让孩子觉得恐惧,尤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令他们觉得恐惧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多,那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宝宝克服恐惧心理呢?
小咪第一次把小小咪带到办公室的时候,她紧紧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两只眼睛好奇地盯着周围的新环境和新面孔。小咪的同事看到她都热情得跟她打招呼,可是小小咪只会害羞地低下头,不敢和别人直视。过了一会儿,小小咪坐在妈妈身上便开始问东问西,指着妈妈桌上的一些办公用品问:“这是什么呀?”看到办公室好多新奇的东西便一个劲地问,慢慢地与新认识的阿姨也熟悉起来,表情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可以开心地和别人说话了。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慢慢地学会用他们的小脑袋来理解周围的事物,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开始理解大人所说的话,也开始意识到其他陌生人的存在。所以,当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形成的时候,他们也开始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件感到恐惧。不仅仅这样,有时候他们还会因为一些事情而觉得丢脸、嫉妒和厌恶。
当孩子产生恐惧感时,往往会觉得不安、紧张和害怕。过多的恐惧感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不安,变得没有自信,从而对很多事情采取逃避的心态,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恐惧做好适当的处理,帮助宝宝克服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