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身体从四肢开始
玩耍使宝宝的肢体动作更协调
帮助宝宝戒掉依附心理
让宝宝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健康的身体从四肢开始
看着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进步,是作为父母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父母最大的喜悦!然而,从宝宝学习坐、站立、走路,到最后行动自如,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80后爸妈也随之产生许多的烦恼和疑问,在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四肢发育过程,不知道什么时候宝宝应该学会坐、什么时候应该学会爬、什么应该学会走路,宝宝的动作大概是在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表现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一无所知导致了父母的手足无措。
在宝宝4岁以前,他们的肢体发展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阶段宝宝刚开始使用自己的四肢,并且慢慢地拥有各种能力,这个时候宝宝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活动范围也逐渐增大。当他们的四肢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爸爸妈妈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接受宝宝惹出的各种事端,帮助宝宝发展他们的四肢能力,因为健康的身体从四肢开始。
当宝宝四个月以后,基本上就已学会翻身,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学会爬行,他们靠着自己的四肢行动,大约会持续一两个月的爬行时间,多练习爬行可以帮助宝宝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我们不必让孩子太快从爬行阶段跳到走路阶段,有的父母可能会提前让孩子练习走路,认为孩子走路走得早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殊不知这样做恰恰不利于孩子四肢的发展。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爬行,手脚并用可以刺激左右脑互用,因此,让孩子经历这一个爬行阶段是很有必要的。
当孩子在11~13个月大时,基本都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或许并不是特别稳,但父母也不能因为怕孩子摔跤,就常常抱着他,这样反而会造成孩子的耐力和张力都不好。应该鼓励孩子自行走路,培养其肌肉张力与平衡感,也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走路的活动。
慢慢孩子会越走越稳,因为他们的平衡感越来越强,等到了1岁半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爬楼梯的锻炼了。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平路上父母都会让孩子自己走,但是一旦要上下楼梯,他们就会把孩子抱起来,或许是怕孩子累也可能看孩子走得并不是特别稳怕他们摔跤。但爬楼梯可以锻炼到孩子的大腿肌肉,对于他们以后跑步、跳跃都会有帮助。如果不让孩子进行锻炼,对他们以后四肢的发展也会有障碍,甚至他们心里对父母会产生更强的依赖感。
在2岁以前四肢得到充分锻炼的孩子,他们的平衡感和四肢肌肉的发展都要比没有经过锻炼的孩子要强一些,这样他们就能进行更多的户外活动,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到了2岁以后,孩子基本上都能跑能跳了,父母可以带孩子多到公园玩耍与游戏,让孩子玩滑梯、进行攀爬训练,或仅仅是牵着孩子的手让他开心地蹦蹦跳跳都可以。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爱玩的,如果你要求这个年纪的孩子“乖乖坐好,别到处乱跑”,都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事情。可能有一些比较好静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甚至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唱唱跳跳,孩子才会强健体魄、增加抵抗力。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可以玩的东西更多,除了简单的跑跳之外,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器材来增加孩子进行四肢锻炼的兴趣。比如骑自行车、走平衡木等,看着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孩子的四肢都得到了锻炼。如果孩子想去玩什么健身器材,父母不用过多阻止,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自行去玩,父母在旁边稍微看护即可。
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什么是协调能力?孩子的动作看上去总是那么笨笨的,我们怎么才能提高他们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呢?
小咪好久没有带小小咪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了,趁着这天休息正好有空,就带着小小咪去附近的一个公园玩。小咪看到有乒乓球台就兴致勃勃地跑过去想练一下手,顺便还可以教一下小小咪,培养一下小小咪的兴趣。小咪教小小咪发球,可是小小咪总是把球扔了好久以后再用拍子去接,就总也接不到了。
这就是因为小小咪的动作还不协调。协调能力是各个神经系统互相协调出来的动作,如果某两个地方的衔接慢了半拍,就会出现像小小咪这样慢半拍的情况。还比如说过马路的时候,我们需要视觉与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我们要看一下马路两边是否有车辆行驶,这是人们自然而然的反射动作,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要特意提醒自己车辆开得离自己很近了,再犹豫是否要躲闪,那就很危险了!
一般情况下,宝宝只要能吃得好、睡得好,并且可以和父母快乐地玩游戏,他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展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有的孩子玩得不够,或者因为生活在大都市,缺乏活动的空间和游戏的伙伴,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就会差很多。因此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能尽情活动的场所,我们可以在家里给他们空出一块地方,让他们可以自由、安全地活动身体,或者经常带孩子去公园跑跑跳跳、去游乐场玩游戏等等,让孩子尽可能地舒展自己的手脚。
其实,当宝宝还孕育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发展前庭系统和触觉系统,在宝宝出生后,外界就开始给他们输入大量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但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是不熟悉的,他们的特性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手爸妈因此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了。其实4岁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玩,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孩子玩,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肢体动作基本上就能发育完成,如坐立、翻身、爬行、走路、跑步及跳跃等。通过玩耍,孩子能活动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从而更熟悉自己的身体,对于肢体的掌控力才能更好,使自己的动作更灵活、更协调。
曾经的小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的父母本身就比较重视智能的发展,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因此小咪从小就被教育要乖、要文静,不能浪费时间在游戏上。她也曾因为贪玩而父母重罚过,这就导致她只重视学科学习,而体育锻炼严重缺乏,就连简单的课间操也不如别人做得协调。有一段时间,小咪因此而变得很没有自信。
就是因为小咪小时候家里的教育方式不对,所以对自己身体的掌握能力比较差,一直到上了大学后才有所改善。其实小孩子一直要到3岁眼睛才会对焦清楚,所以父母不必太着急让孩子学着识字、念书,等到孩子上学后再学习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也不迟,在学龄前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充分玩耍、活动身体,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认识多少字,而是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接触各样的事物,从他们自己的视、听、触觉中去感受这个世界,从而扩充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从事各种活动,孩子身体各部分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才会更好,当左右脑都一起工作的时候,智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在很多儿童成长早教的课程中,都很重视宝宝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因为无论是单纯的眼的活动还是手的活动,对宝宝的成长而言都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当手眼相互协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宝宝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对推进宝宝的运动能力、智力水平和行为动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都一样,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父母给予的教育及训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越早越好,父母应该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条件,在孩子的每一个发育阶段,充分地去训练宝宝抓、握、拍、打、敲、捏、挖、画等动作,让宝宝成长为一个手眼协调、眼疾手快的聪明宝宝。
在对宝宝进行一段时间的视觉感官练习以后,五个多月大的宝宝基本上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去抓或拍打玩具了。但这个阶段的宝宝抓东西主要还是靠手掌,不能分开拇指和其他四指,更不用说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东西这种精细动作了,因为这个时候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好。
在小小咪还小的时候,就能自己拿东西吃了,有时候小咪给她切好了用一个小碗装着放到小小咪前面,小小咪就自己拿着吃。但有一次,小咪把一盒小馒头放在小小咪面前,想让她自己拿着吃,结果小小咪一个也没吃到,反而把盒子给打翻了。
这就是因为小小咪虽然已经能进行简单的抓握动作,但对于小馒头那一类比较小的东西,她还不足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拇指和食指,手眼协调能力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为了帮助宝宝练习抓东西的能力,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宝宝坐在妈妈的腿上,然后妈妈坐在桌前,并在桌子上面放一些宝宝喜欢玩的玩具,让宝宝自己去抓。如果宝宝能顺利地抓住,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下宝宝和玩具之间的距离,以游戏逗乐的方式让宝宝高兴地进行抓握的训练。在选择玩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玩具不能太大,太大了宝宝也抓不住;但是也不能太小,太小的玩具对于手指精细动作不是很熟练的宝宝来说也有一点难度,而且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把玩具吞到嘴巴里,以免发生危险。
而且在那一段时期,宝宝也很喜欢撕东西,有时候没注意放到他旁边的一点卫生纸都能被他们撕得粉碎。因为撕纸对锻炼宝宝的手指运动有好处,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干净的白纸或卫生纸,让宝宝撕着玩。最好是白纸,撕起来有声音的话,更能激起宝宝撕纸的兴趣。但要注意不要给宝宝报纸或其他印有字的纸,这样的纸让宝宝撕习惯以后可能会养成他们撕书的毛病。而且宝宝小的时候喜欢通过嘴巴来感受外界的事物,一旦宝宝把那些有油墨的纸吃到嘴巴里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差不多进行一个月的锻炼,宝宝六个月以后,他们的手指运动能力就可以稍微增强一点了,而且他们的兴趣已经从自己的动作转移到外界的事物去了,他们开始变得喜欢扔东西。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宝宝是故意捣乱,不听话,其实这也是宝宝智力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只需要给宝宝准备一些不容易摔坏又方便宝宝抓取的小玩具,放在宝宝身边就可以了。我们在选择玩具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比较小的,这样同时还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只不过父母必须守在宝宝身边,以防止他们把细小的玩具放进嘴里,吸进喉咙里。
训练动作的准确度
古语有云:七坐、八爬、九发牙。这一说法体现了宝宝的一个成长进程,当宝宝的动作发展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时,他们自主独立的意识也会越来越明显。想要训练宝宝“脚踏实地”,能够平稳地迈开步伐向前走或者准确地做出其他动作,那么父母就应该适时地放开手,和宝宝一起“齐步走”,训练宝宝动作的准确度。
当宝宝企图挪动身体或双脚去他想去的地方,活动范围变大时,就是宝宝“长大”的象征。站立与行走,是幼儿发展的大动作项目,一般来说,1岁左右的幼儿基本已经会行走,但受到先天肢体发育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学习走路的时间不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只要孩子能逐步发展,父母就不必太担心他们学习走路的快慢。总的来说,只要没有任何健康问题,绝大部分孩子在周岁时就能够独自站立。站立可以说是宝宝学习行走的基础,在学步初期也许宝宝就像是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摆摆,但只要经过反复练习,让宝宝学会让身体的重量平均分布在两只脚上,就能越走越稳,大约在15个月时,就能平稳地独立行走了。
在宝宝步伐还不够稳的学步初期,就想让他们能够依靠两只小脚来承担全身的重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会增加重量阻碍宝宝活动力的因素,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比如冬天衣物过多或本身体重过重,孩子都会因为行动不便而没有学步的意愿。对宝宝来说,任何动作的训练,都应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总是以逼迫的形式勉强学习,会让宝宝觉得任何学习都是一件“苦差事”,从而降低学习兴趣,甚至就连走路也不愿意学。
虽然说一些大动作的发展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的本能行为,但从生活中观察宝宝的发展,爸爸妈妈还是可以就孩子的大动作发展进度,为宝宝进行动作的准确度训练。我们就以走路为例,让宝宝轻松学步!
在宝宝练习走路之前,父母尽可能先将孩子等会儿可能会经过的路线自己先试走一次,移走那些可能会给宝宝带来伤害的障碍物,确保练习的安全。然后应尽量选择在着装较少的春秋季进行,避免冬天裹上过多的衣物或者夏天穿得太少而摔伤。
还有的父母为孩子选择了学步车这类的学步工具,但有的学步车设计得并不科学,没有高度升降,有的宝宝还够不着地面的时候就用学步车进行学步,导致了他们日后都还习惯踮着脚走路。所以宝宝最好的学步工具就是家里的墙壁,让宝宝双手平举轻靠在墙面上移动,就能帮助宝宝正确练习平衡感了。
为了让宝宝更实际地体会学步的技巧,在确定地面是干净且平坦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宝宝的小脚丫与地面来个亲密接触,不需要穿鞋袜,让宝宝的脚掌与地面直接接触,施力于地面。当宝宝的行走能力慢慢成熟以后,爸爸妈妈要松开手,放手让宝宝自己去走,与宝宝相隔一定的距离,适时地给予宝宝鼓励,邀请孩子向自己这方走来,以建立宝宝的自信,让他们乐于练习。
不管是宝宝的大动作训练还是精力动作训练,不管是放任发展还是依靠学习工具,都或多或少有能够挑出毛病的地方,任何动作训练技巧,都远远比不上父母的细心指导与贴心陪伴。在训练孩子动作的准确度时,并不需要特别昂贵的工具,也不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只要注意安全,付出一定的耐心,孩子自然能踏稳每一步。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家的宝宝不落在别人的后面,正因为如此,很多收费颇贵的早教机构打着“开发幼儿潜能”的旗帜应运而生。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担这样的花费。其实不一定非要带孩子去所谓的机构学习,如果能与孩子进行各种潜能开发的亲子游戏,一样可以达到激发孩子潜能的效果。但如果决定要让孩子去学习相关课程,父母必须弄清楚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并尊重孩子的意愿才不至于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