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是不一样的,立场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各有各的样,因此有时候我们容易将有些问题看得过于悲观,或者过于苛求完美,而使自己不能够开心快乐,因此我们要调整我们的这些观点,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绚烂的。
§§§第一节 不做悲观主义者
一、悲观情绪有害健康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有相似膝关节问题的患者,那些悲观的人对膝关节疼痛和关节障碍的抱怨比没有悲观想法的人要多。
研究负责人、北卡罗来纳州Wake Forest大学的Gretchen A Brenes博士指出,悲观消极的人生观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Brenes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480名65岁以上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和人生观。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常常感到膝关节疼痛,并因此导致一定的活动障碍。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患者每日活动情况来评估其关节功能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对人生观的调查主要通过询问患者同意哪种程度的乐观或悲观的描述,如“我总是朝事情好的一方面看”或“总有更糟糕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
他们发现,表面比较悲观的人比其他人更难完成日常的活动,如行走、举物、爬楼梯、上车、下车。与此相反,乐观好像与健康没什么关系,因为研究中生活态度比较积极的人与其他患者相比,大多数功能的执行情况未见改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六月份的行为医学杂志上。
在采访中,Brenes博士指出,悲观的人不相信有什么能改善他们的病情,所以也就不进行任何尝试。因此他们没有机会来发觉自己能或不能做到。
进一步说,与态度积极的同龄患者相比,如果悲观的人甚至连保持健康的活动都不愿进行的话,比如进行锻炼,他们就更难维持健康的身体,因此就会感到更疼痛,关节功能更差。
即使悲观的人尝试进行锻炼,他们也更可能感到疼痛,而这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帮助他们的想法,并因此而停止锻炼。Brenes博士解释这就好像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消极预言。
Brenes博士指出,乐观的人更有可能尝试锻炼。这种锻炼虽然能防止病情的恶化,但并不能改善疾病状况。她猜测这是由于乐观的人更愿意尝试锻炼,但却不一定会成功。
她还称,当遇到这类过度悲观的患者时,医生应该意识到这种消极的态度对其疾病的影响,并鼓励患者改变他们不能战胜疾病的想法。她的建议是为这些患者设立一些小的目标,并在他们达到这些目标时给予鼓励。
二、如何克服悲观情绪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但善于排遣解脱。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极情绪占领,或哀叹不已、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不善于解脱排遣。
调适:
1.别盯住消极面
你可能对多少次受到别人的“抢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记得很牢,或你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曲解、欺负”。那你当然没有一刻的轻忪愉快。
如果你把注意力盯在与别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并常常告诉自己,误解、敌视毕竟是次要的,并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连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2.不当欲望的蠢人
乐观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地取得,企求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
3.莫过于挑剔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
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干涉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老化”的表现。
4.学会躲避挫折
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只要一曲音乐,会将你带到梦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随欢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拍打起来,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之中。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带到另一个情绪世界。
5.偶尔也要屈服
如果你出了工伤,只能靠轮椅行动,这对你无疑是重大的打击。而残疾的身体,往往使人变得浮躁、悲观。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你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冀望,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6.不要制造人际隔阂
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你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多了一个生活的对头,那当然也使你整日诚惶诚恐,不知他人在背后又要搞什么。
正确的方法是:净化自己的诚意,不回避对方,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使你从针锋相对、逃避退缩、一如既往的三种态度中找到最利于个人情绪健康的方式。
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关键在于有信任、现实的处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别人都在不断改善人际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条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第二节 不做完美主义者
给自己订一个远大目标,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在一味地追求远大目标和十全十美境界的时候,身心遭遇的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卸下“完美”的负担。
一、追求完美主义出现的心理问题
艾丽一直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一路高升;与上下级相处融洽,在纷繁的人事关系中游刃有余;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事前会做出合理安排,不出差错;多年来一直保持苗条身材,体重上下幅度精确到1斤……
还会有什么事情不如她意呢?但是,艾丽觉得自己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成功。心理学家塞西·比力克,是艾丽的心理医生,他在和艾丽的接触中发现,别人的评价,甚至一句小小的抱怨,也会让艾丽长时间地感到局促不安;而当别人高度赞扬她,或者公司对她的工作表现做出奖励,她会说,那是因为对手太弱了;更糟糕的是,她的生活在最近有了一些变化,艾丽开始不由自主地暴饮暴食。
离过婚的艾丽曾经在思考再三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个和她非常适合的人生活。可在准备与人约会的时候,出了问题,她用2~3个小时去做发型、精心化妆和仔细挑选衣着,但始终觉得不满意,最后沮丧地取消了约会,谁也没见。
一个人追求完美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心理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对人的身心伤害很大,而且像艾丽这样情况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此类人出现的情况有:暴饮暴食、抑郁焦虑、紧张暴躁,甚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二、追求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
由于追求完美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的轻重程度,因此医学家们无法确切地统计出究竟有多少人受到完美主义心态的困扰,但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情况目前只多不少。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乔纳博士估计,全美有一半女性有不同程度的追求完美主义心态。其中10%的人正在遭遇抑郁、暴饮暴食和企图自杀等状况,却不为外人察觉和警惕,情况令人担忧。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博士说:“这是一种‘流行病’,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断做出成绩。”
专家们的忠告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不要再给自己提出远大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自己,因为他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很容易遭遇失败,打击和折磨的正是他们自己。
这些完美主义者们即使事情最终成功地完成,也还是不会快乐,他们更在乎的是:“那又怎么样呢?”“接下来的事情能成功吗?”这样的心态是疯狂的,早在1996年,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保罗·海威特,和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乔丹·弗莱特,共同对103位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他们发现,这些患者都是对自己提出很高要求的人,他们追求十全十美,以至于心态越来越抑郁,而患上抑郁症,不得不接受治疗。
另一方面,完美主义者们自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十全十美的,因此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能保证不出差错。研究者们发现,这样的想法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以自杀方式了断余生。在对酗酒人群的观察研究过程中,保罗·海威特和乔丹·弗莱特发现,对自己的社会形象追求十全十美的人,有自杀倾向的几率大大高出抑郁和沮丧的情况。
三、追求完美主义更易导致失败
虽然这些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中因为不知疲倦地追求成功,而受到众人羡慕和敬佩,但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实际上并不是他们在最好状态下出现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本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因为追求完美,他们往往因为无止境的失望和沮丧,延迟并降低了自己的行动能力,错失良机。而一个心态健康的人,能持续保持稳定的状态,以灵活理性的反应处理突发情况,客观地看待困难和挫折,量力而行。
如果你的上司说:“你的工作表现很不错,但是我希望你每个月完成四项任务,而不是现在的三项任务。”不同心态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结果。追求完美主义者看见的是未实现的那第四项任务,而心态健康者看见的是自己三项任务都完成得不错,努力没有白费。因此,这样的心态导致的倾向也正好相反:一个更加悲观沮丧,而另一个更加积极活跃。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博士认为,完美主义者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较糟糕。他们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能比别人更好地做成一件事情,因此对人际交往感到厌倦。他(她)可能会强迫自己去结交那些能指出自己不足之处的朋友,但他(她)不可避免地会拿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去要求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对他们也永远不会满意。
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完美主义者们会相当固执,拒绝接受别人的任何意见。高兰·沙哈博士所接触的“完美主义”患者大部分都拒绝接受治疗,而工作人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说服他们接受治疗,一旦他们同意接受治疗,也就说明他们有尝试换一种心态看世界的好的倾向。
心理学家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让患者换一种新的思路,即尝试不完美。有这样一位患者,她是一个相当能干的职业女性,对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要求太高,心理学家建议她尝试每星期有一个晚上给全家人订外卖,而不是由她动手做晚餐;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要超过下午5点,而以前她会一直工作到7点。这样的治疗持续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她开始主动地认为,为什么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而让自己疲累不堪呢?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来点儿偷懒的方法调剂一下,也挺好。
四、“完美主义”者也能拥有好心态
以艾丽出现的情况为例,心理学家塞西·比力克让艾丽扎着一个疏松的马尾就出门购物,结果艾丽发现并没有人对她的马尾多看两眼,人们或匆忙或悠闲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甚至艾丽自己最后因为关注橱窗中的上市新品,也忘了自己扎着糟糕马尾的这个事实。
6个月的心理治疗之后,艾丽开始有些小小的变化,每天下班回到家,她会甩掉脚上的鞋子放松自己。可别小看这个动作,对于心理学家来说,说服像艾丽那样在乎自己形象的“完美主义”患者做出这个动作,付出的心血不亚于完成一项大工程,好在艾丽愿意接受治疗,并对自己的变化感到满意。
随着心理治疗的深入,艾丽在工作上也变得现实起来,每完成一项工作,她都会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赏,可能是一份巧克力冰淇淋,也可能是一件吊带衫,而且,她对自己外表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她还对自己说:“一个非常注意外表的男人,并不是我要找的人。”
个案分析
高婷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担任策划的她,脑子里常常能冒出许多别人想也想不到的好点子。但她又是个十分沉默的女孩子:公司开会讨论的时候,只有当别人主动问她意见的时候,她才会发言。当然,婷婷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缺乏团队精神,她只是希望等自己的想法十全十美、与众不同的时候,再开口告诉大家。其实,高婷是很想成为会议中心人物的,只是,她似乎总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
建议:很多聪明但性格偏于内向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自己可以一鸣惊人,却常常因为太追求完美主义而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很多时候,意见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可以让人知道你有某个设想。关于细枝末节方面的完善,大家可以一起去考虑。
§§§第三节 养成快乐的习惯
一、快乐是可以培养的
我们总是在想:如果能够如何如何的话,我就会快乐。而这个“如何”(可能是赚更多的钱、买到房子和汽车、升迁至理想的职位或找到一个可心的爱人等等)并不在眼前,那么快乐就要等到将来“如何”实现后才能享受,所以快乐就被我们收藏了起来。姑且不说将来“如何”能否实现,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快乐成为一种人生的赌注;即使将来“如何”真的实现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并没有真的快乐起来,因为你已习惯于把快乐放到未来,你又会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这种习惯使你忽视并浪费了当下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