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都扮演了一个角色;茫然浑沌的大千宇宙,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生活中现代人最大的难题,也许就是如何能够保持自己有一颗经常快乐的心。
现代人所面临的现实社会,充满了令人紧张的问题:股市的扑朔迷离,物价的跌宕起伏,单位的分流精简,爱人的变化莫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煎熬着每一颗试图快乐的心。
事实上,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心理习惯,除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没有一个人能够随时都感觉到百分之百的快乐。人们往往在心情很糟之后,去渴盼快乐,说:“我多希望有一颗快乐的心呀,可是……”你问他可是什么,他接下来自然而然便会向你诉说一大堆所谓的烦恼:恋人对自己不忠诚真心,领导对自己不赏识提拔,每月的工资很快就已经用光……诸如此类,没完没了,仿佛整个一个世界就他一个人委屈最多。实际上,造成他们不快乐的一个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总是试图按照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许多人总是不去感受正在过着的生活,而是在等待将要发生的事情。人们对于小的烦恼、挫折、伤感、不足、懊悔、苦闷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对于这种反应已经“演习”了很长时间,慢慢地,便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反应。这些习惯性不快乐感大多来自于我们自认为有损自尊心的某种事情:大街上有司机按着喇叭同我抢道却还坐在驾驶座上向我瞪眼睛;我正在发表意见却被人肆意打断;我们以为某人应该来帮忙却没有见到他来等等。甚至还有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被我们认为是伤害了我们的情感和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不快:我们匆匆忙忙地跑到车站列车却巳经开动;我们想去郊游老天却下起了暴雨;赶着上班怕迟到却忽然遇到交通堵塞等等,我们的感觉是愤怒、沮丧和自怜,换句话说就是非常不高兴。
实际上,快乐不是可以赚来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报酬。它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我们可以调节的心境。就是在遭遇到悲惨的条件和极为不利的环境时,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仍然比较快乐。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也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境:当你骑车突然摔倒在公路上时,你挣扎着站起来后会想些什么呢——我真倒霉?这样你一定快乐不起来,你应该暗自庆幸:幸亏这时候你后面没有一辆高速行驶的载重汽车或者你这是在公路上而不是在泥塘旁边。你刻骨铭心地爱上了一个非常漂亮非常迷人的姑娘,正想对她表述心扉时她却已经嫁给了别人,你怎么想?不应该懊丧:生活岂不是又给了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人是一种追求目标的生物。因此,只要朝着某个积极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一个人就一定能自然而正常地发挥作用,快乐就是自然而正常地发挥作用的征兆。
心理学家霍林沃兹说过:“快乐需要有困难来衬托,同时需要有克服困难的行动来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威廉·詹姆斯说,“受害者的内在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变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意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
养成勇往直前,积极乐观面对艰难困苦的习惯;养成永远追求目标的习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每个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虽然千差万别,但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而能显示出我们各自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考和独特的风格。或许有诸多人生的真谛未被我们所认识,或许有众多的观点我们难以接受。但对于如何养成快乐的习惯,如何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掌握的。
仔细回想一下那些逝去了的时光,有哪一段时间是我们最开心、最快乐的?回忆了之后,不要沉溺其中,而是保持住这种心境,在我们认为是无奈而又现实的生活中,调整好心境,仔细地体味每一件事情中能使我们快乐的感觉,养成一种快乐的习惯,试试看,我们很快就会做到!
二、快乐就是宽容加知足
为了不断地感到快乐,甚至在苦恼和愁闷时也感到快乐,那就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善于满足现状;二是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这是不难的。
也许你想嫁给世界首富,或者娶到举世无双的美女,或者顺利地通过一些考试,或者得到别人的赞扬,或者赚到大量的金钱,或者赢得极高的声望……而且你会认为得到这些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就会快乐。但那是快乐吗?它难道不会马上消失,就像早上盛开而在傍晚就枯萎的花一样?其实快乐很简单,快乐就是宽容加知足。
正如契诃夫所说,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买彩票中了头奖,娶个漂亮老婆,得到上司的器重和提携,这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烧起来,那你应当高兴,但应该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你不喜欢的人到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气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到眼睛里!”
如果你邻居家的小孩正以弹棉花的手法弹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毕竟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听狼嚎或驴叫。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猪,不是驴,不是人人喊打的老鼠。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到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得了癌症,你仍有大把的美好年华去享受生活。
如果你不是住在边远偏僻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将你置于这个繁华的都市,你岂不感到快乐?
要是你有一颗牙痛了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牙痛起来。
你应该高兴,因为你昨天丢失的仅是两百块钱,而不是你全部的积蓄……
亚克森医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快乐还应是宽容。
9岁那年他的母亲死于车祸,她是当场死亡的,可是他的父亲,也在同一部车子里,而且是开车的人,却只有轻微的擦伤。从此,在亚克森医师的潜意识里,把那场意外全归罪到父亲的身上,他是在痛恨父亲的心态下成长的。10岁那年他又被父亲送到了寄宿学校,对父亲的恨意更是加深了。从此,他的生命完全改观了,他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很快乐的感觉,总是处于“即将可以”快乐的境遇。原本,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他以为“即将可以”快乐,可是等他进了学校,开始念书,却什么也没有改变。然后他想,等他考取了医师执照后就会快乐了,可是当他真的考取了外科医师执照,甚至等他结了婚,有了小孩之后,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事实上,除了拥有成功的事业、甜美的家庭、贤淑的妻子和可爱孩子之外,他可以说没有真正快乐过。
直到他的父亲突发心脏病被送到医院,生命垂危,亚克森医师才意识到他仍是爱父亲的。之后的两个礼拜,他每天都去看望父亲,虽然父亲的眼睛无法睁开,可是当他握住父亲的手时,可以看到他的眼皮轻微地跳动,他的手也紧紧地握着亚克森医师。最后有一天,奇迹出现了,父亲终于完全清醒过来。两个人高兴地拥抱,互诉各自的心意。原来父亲和母亲是青梅竹马,感情十分深厚,失去母亲后,父亲异常痛苦,可为了给儿子更好的教育和更完整的照顾,他接受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却必须经常到远东和美洲大陆去出差,不得已才将爱子送到了寄宿学校。听了前因后果,亚克森医师的心结才完全打开,脸上露出了真心的快乐的笑容。
快乐的秘密之一是宽容。
首先是对别人宽容。当有人无意或有意得罪了你,不要放在心上,应学会宽恕。放手让气愤和怨恨离开,就像放掉手中的大石头一样。放掉它你才能减轻重量,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由衷地感到快乐。
其次还要对自己宽容。当你做了什么,或犯了什么错,你马上会后悔。可是你知道,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都做了他们最好的表现,但也难免会跌倒或犯错。当我们做了一些让自己感到羞耻或困窘的事,我们便会在下次机会中寻求改变,而这样的反省可以让我们更加看清自己。如果我们不爱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我们怎么能快乐起来呢?而如果神都能原谅你,你当然也能原谅自己。有句古老的话说:“智者每天都会跌倒七次,但他们七度重新站起来。”
所以,不要再记恨总是打击你的老总,也别抱怨跟你借钱说好马上就还却一直没还的朋友,也别再为这次考试自己没能保住第一的宝座而耿耿于怀,更不要撑着疲惫的身躯玩命地加班。于人于己都宽容些,很容易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挥别空虚感
想要快乐,就要挥别生活中的空虚感。
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黑洞的。
你又躲起来一个人掉眼泪了。上午考第八次驾照仍不过。回家后,家人早习以为常,懒得过问。你把自己锁在房里,想象驾校的教练一定在说你的坏话,他宁可教盲人开车,也不愿再教你这个白痴。就算再来一次,你也认定那S形车道就是你命里的克星,绝不会放你过关。
说来奇怪,自怜会让人在自虐的想象中,淌下泪来,从而获得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满足。这时,自己仿佛成了古今第一“衰”人,遭遇之奇之惨,真也让人不得不一掬同情泪。
这是因为自怜是种夸大的负面幻想,并非自己真实的遭遇。这时脑中好像在上演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悲剧,你(想象者)看着这个苦难的人(想象中的自己)悲惨的际遇,不禁跟着同情落泪。从化身悲剧英雄的想象中,你悲悯抚慰了自己,从而缓解了情绪。
而真实呢?你不过“不慎”比别人多考了几次驾照。驾校看多了你这种人、教练早已麻木不仁,再接再厉下去,你还有可能破该驾校考驾照的最高记录。
一念间,就像是按下手的遥控器,就能从悲剧看到喜剧,也能从喜剧看到悲剧。
你常有种说不出来的低落情绪。有时是你独自一人逛街时,突然感到这种情绪来犯,让你顿时对五光十色的街景失去了兴致。有时候是跟一群人在一起,在大家天马行空之际,你的心底无端就浮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种情绪笼罩心头时,你觉得跟周围好像有层无法跨越的膈膜,感到了无生趣又有种沉沉的失落。你实在不了解这种情绪到底是什么?
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中,就以“空虚感”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定。空虚感就像是心里面的黑洞,具有超强的吸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
而你如何与空虚奋战呢?你是否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这正是空虚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方。常常是越想去弄清楚,或去克服这种虚无,就越深陷其中。就算耗尽力气对抗,终究徒劳无功。
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它的本质——就是不存在。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的活动,如逛街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走空虚感。
至于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总是在生活中追寻虚无的东西,而没有将目光投注于生活本身。
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黑洞的。
四、摆脱抑郁症
“抑郁症”这个名词,已经逐渐成为近年来最热点的病名之一了,其熟知程度几乎仅次于“非典”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有1亿人患有抑郁症,其自杀率高达15%,而且,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也都罹患此病,赵匡胤、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林肯、丘吉尔、玛丽莲·梦露、希茜公主、戴安娜王妃、崔永元……。而梵高、海明威、三毛、阮玲玉、顾城和张国荣更因抑郁自杀身亡。所以,抑郁症被冠以“世界上第一号心理杀手”之名,几乎令人是谈“郁”色变了。
谈到抑郁症,人们常常扼腕叹息,一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留恋美好的人生,而要选择死亡?二是不明白为什么抑郁偏偏袭击的是那些志向高远,才华横溢,克己为人的人?
对死亡的恐惧,深深地埋藏在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所以,提起抑郁症,人们都是从消极的角度去看待它的,可是那些死去的和劫后余生的抑郁症患者又是怎么看待它的呢?
恰恰相反,他们觉得选择死亡是解脱痛苦的良方,梵高在死前曾割下自己的耳朵,海明威则不停歇地旅行冒险、寻求各种刺激生活,他们不停地和痛苦、压力搏斗,这种战斗的亲身体验,使他们具有了超乎常人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正是痛苦使他们产生了力量,为后人留下了传世之作。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描写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正是作家与生命抗争的矛盾心态的写照。
当我们用消极的态度去看待疾病的时候,他就会成为洪水猛兽,这不仅不利于我们摆脱疾病的困扰,反而使我们更陷入无奈、无助与绝望的境地;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和视角去看待它呢?你就会发现:
1. 抑郁症的患者思考问题缓慢,这是他们有机会以更深入、更犀利的视角思考问题、思考人生,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抑郁症的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带着“灰色的眼镜”看待人生,这使他们能更充分、更客观、更深刻地体验世界和他自己,用最敏锐的方式捕捉人类深藏的和隐秘的情感。
3. 抑郁症的患者不吃、不喝、甚至不动,这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积攒能量,为有朝一日爆发出绚烂的光芒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摆脱了世俗的欢乐,也就摆脱了低级趣味,他们冷眼看世界,批判那些被营造起来的繁荣……。他们恰恰击中了恰恰是世人最恐惧的,也是内心中最脆弱的一面,也正因如此,世人拼命地排斥它们、企图逃避它们。
其实,我们和他们一样,都逃避不了,还不如接受他们,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鼓励他们接受抑郁,以积极的视角看待抑郁,亲近它,体验它,利用它,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迎接明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