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怪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石卵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海滨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优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他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自然消除。
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无需只是徒叹奈何,只会品味苦涩,积极的对策是另寻一条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
8. 升华法。文豪哥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作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它给人带事心理上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使心理得到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司马迁等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态度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从心理困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不必去当佛徒,我们也无需拒绝他人的援助之手。但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扰时,也应该首先学会自救。
§§§第四节 让自己心理平衡
说到心理平衡,我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嫉妒心,一个是公平性。这两个也是造成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但说是心理不平衡就不对或许太偏激,在这个社会保持一份心理平衡真的很难。
当你各方面做得都很不错的时候,跟你不是一个级别的很多人都会对你报以欣赏,而跟你同级别的人更多的是嫉妒,他嫉妒你他就会陷害你,之所以有很多嫉妒你的人没有陷害你,那是他们还扳不倒你,当他能找到一个机会整倒你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时机,他便会收起笑容出手狠毒,或许,他狠毒出手的同时还对你抱以微笑。
我的爸爸也是被心理不平衡的一度最好的朋友整倒的,而在我的身边我也时时能够感到很多这样的氛围,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暴发而已,但我不去戳穿他们的面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所以人越大变化就越大,好朋友就越难交到了,因为我的这个好朋友并非耍得好的那种,而是心里面的真挚的好朋友。谈笑风声觥筹交错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数,在这个面具的社会已经把面具发到了学校发到了很多人的脸上,掩饰着多少的嫉妒与变形的心理,之所以没发作是因为没到发作的时候。所以如果你很强大,很多人都羡慕你,当这些人慢慢地能觉得跟你处在同一个级别的时候感觉就变了。
公平,新结婚时代里面的两家的父亲的对话,很好地说了这个问题,人与人是公平的,但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的时候就不会公平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背景,有付出总有回报,但这个回报就一定公平,是你所想要的么?大多数时候不是。当实验室的科研大多数都是你自己做的时候你的师兄却提前把你做的东西写到论文里面,你得到的回报是学到了东西,但原来却想的回报是能发自己做的东西的论文,好笑的同时当事人却在感受着悲愤与不公的心理不平衡,有错么,从道德的角度确实师兄错了,确实是不公平了,但你有申诉的机会么,你能去告诉这个世界的每个人么?而外面所有的人都会去恭维你的这个师兄,而他顶多是心里对你不好意思,所以很多时候一看你这个人怎么怎么厉害,其实所有的都是他一个人做的么?不是,一将成名万古枯,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在这个社会我们要去做的是在不公平中求发展,逆境中求生存,心理不平衡是时常的,而心理平衡是需要为了维护我们身体健康维护我们继续生存下去的调节手段,你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适应这个社会。
虚虚实实的世界,外在的华丽是我们必须要去铸造的,虽然不实用,但却是我们敲开外面企业外面社会认可我们的敲门砖,所以我们是虚实两个一起抓,而心理平衡便是我们在这些是是非非中让自己继续翱翔的翅膀。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心理平衡呢?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那么,怎样保持心理平衡呢?我国有关学者总结一系列自我心理平衡的方法,这里有选择地介绍几种,供同学们参考:
1.自嘲法:自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即当遇到突发事件自己处于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不是躲避现实,或手足无措,甚至埋怨他人,而是自我解嘲,自搭台阶,缓和气氛、避免冲突。如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溅到了首席贵宾光秃秃的头顶上。那首席贵宾不嗔不怒,手指自己的秃顶对服务员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他借助了高超的自嘲术,不但维护了自尊,而且也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在突发事件面前一嘲了事,使双方以及众人的心理都得到了平衡。
2.遗忘法:记忆心理学中有“遗忘”这一环节,我们如果能把心中—些不愉快的事忘掉,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宽慰,从而激发出新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面临的冲突事件太多。就会烦躁不安,紧张惶恐。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品尝旧时受到的挫折,想的越多,心情就愈加忧郁,对现实就愈加不满,心理就愈加不平衡。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忘记:忘记忧伤、忘记忧郁、忘记嫉恨、忘记遗憾、忘记琐碎……
3.激励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走出每日消沉、后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一个激励——给自己确立一个值得去追求的目标。李燕杰报告集里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三级工,1978年参加高考未能如愿。可他并没有为此而消沉下去,他下决心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经过两年半的拼搏,他终于考取了社会科学院,成了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我们在采用激励法时,首先要确立一个适宜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不能太高,太高的目标会使心灵受挫折而变得垂头丧气;又不能太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不能给内心带来喜悦。其次,要选择那些有效价的而且容易实现效价的目标,即对社会有价值的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劳动创造而实现的目标。
4.闲聊法:闲聊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闲聊能很快消除双方的隔膜和陌生感,融洽双方关系;闲聊能使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静下来;闲聊能营造被劝说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劝说的顺利进行。在日常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闲聊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报纸上开起了“闲话专栏”,电视台制作了“闲话俱乐部”,成套的以“闲话”为主题的书籍也在出版。看来,对闲话要再认识,日常生活必要学着用闲聊来缓解紧张、消除隔膜;用闲聊表达礼节、表达温情;用闲聊躲避碰撞、防备责问;用闲聊化解怨气、发泄怒火。
5.哭泣法:科学研究发现,流泪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们的压抑情绪,而强忍泪水恰恰造成情绪压抑。情绪不好时哭上一阵可以缓解你心中的郁闷、悲伤、沮丧、愤怒,可以防止你因长久压抑而走向极端。因此,为了自己心理平衡、健康,我们应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因情绪冲动波动而哭泣,不必为哭泣而羞愧难当、大惊小怪。在情绪悲伤、压抑时,你就尽情地哭吧!
不过,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需要内外兼顾,所谓兼顾内外:是指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对内,生活与精神的基本需要能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只有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人。现在社会上有两种人是心理内外失调:一种是只顾自己需要的满足,不顾社会规范。这种人一般具有反社会的人格,许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种是,有的人千方百计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但因为自身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又很烦恼。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其实这种认识是个误区。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平衡与适应的状态,它是心理两极中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其实这二者都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但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其实,这两种人只能叫做没有灵魂的躯壳,或者叫做有教养的市侩。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