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儿子第二天上午要参加英语竞赛,但是晚上看电视看到11点多。第二天早上,妈妈故意没有叫孩子起床,结果儿子考试迟到一个小时。考试结果很差,儿子回来责怪妈妈没叫他起床,妈妈却说:“你明明知道第二天要参加考试,晚上为什么不早睡?妈妈有哪次起床需要你叫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从此以后,儿子学会了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以后就很少再犯。
由于孩子思想比较单纯,又很容易冲动,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后果,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时,父母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向孩子分析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让孩子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
可是,很多父母习惯性的替孩子承担后果,不仅养成孩子粗心大意的坏习惯,还让他认为自己做的很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更不会去自我反省,就这样他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父母必须要培养孩子从小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
首先,父母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但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批评教育,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犯错,学会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父母自己要善于自我反省,孩子犯错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敢于正视错误。
其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要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会让他在做之前思考自己这样做对不对,逐渐养成事先反省的好习惯。
最后,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必要时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与打击,这样他以后在做之前就会掂量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久而久而,就会学会自我反省。
品格14:让孩子爱上劳动
如今,很多独生子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饮食起居,孩子不需要动手,父母早已经打理得很妥当。殊不知,父母是在以爱的名义害孩子。
程晨独立能力非常差。最近,妈妈给他报了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第一天他像在家一样,等着别人给他送吃的,可是等大家都吃完了,也没人给他送吃的,程晨就这样饿了一天。第二天,他就像其他小朋友学习,有模有样地“下厨”,连半生不熟的东西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母喜欢代替孩子劳动,甚至代替思考思考,总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就是他所需要的。其实,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需要孩子从小开始锻炼,正如大脑越用越灵活一样。如果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劳动,就会让孩子养成懒惰的坏习惯,甚至会导致孩子丧失劳动能力。
调查发现,现在绝大部分的独生子女没有劳动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都非常差,习惯性的依赖他人。“懒孩子只吃了面前的一口饼而饿死”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把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生活几天,孩子虽然不至于饿死,但却会受罪。
其实,父母让孩子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会让孩子受多大委屈,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开心。有些孩子整日闷闷不乐,因为他们除了学习没事可做,如果让他适当的参加劳动,不仅可以调动他的情绪,还可以锻炼他的劳动能力。
那么,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孩子爱上劳动。
第一,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父母都知道,只有孩子自己有兴趣,他才会愿意去做。所以,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劳动,让他感受到大家一起劳动的那种快乐氛围,然后积极参与其中。
第二,激发孩子的自觉性。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参加劳动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怎么会更好,体验劳动的乐趣,必要时给予孩子指导和鼓励,让他从“要我做”转到“我要做”。
最后,重视劳动教育。不要总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教给他的劳动技能也逐步增多,要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此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真诚地夸赞,让孩子在劳动中肯定自己,体会劳动的快乐,逐渐爱上劳动。
品格15:教孩子自己拿主意,有主见
很多独生子女任性、脾气暴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叛逆,难以管教,孩子乖巧、听话似乎成了许许多多父母的心愿。孩子事事顺从父母,这样就是好孩子吗?
一个由聋哑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最近被抓获,这些孩子绝大部分家境很好,他们每个月的零花钱有200多元。父母在家教育孩子从小要听老师的话,作为残疾人更要好好学习,这么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犯罪?
原来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家里比较穷,在他的威逼利诱下,这些孩子也“听话”的去盗窃。
如今,大多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不愁穿,在家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一切,养成了孩子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在外面,他们急切的寻找依靠,只要别人稍微示好,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去做什么,缺乏主见。
确实,孩子听话可以省去父母很多不必要麻烦,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外面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来。但是孩子如果过于顺从,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别人,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以后,孩子可能会发展成为懦弱、没有主见的人。
也许有些孩子在家表现出“主见”,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家里人听命于他,可是一到外面就不知道所措了。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更缺乏经验,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所以,父母要教孩子遇事自己拿主意,做个有主见的人。
首先,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无论孩子的意见多么不成熟,父母也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可以稍微修正孩子的意见,如“你的意见很好,你试试这样做会怎么样”,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而不要直接替孩子决定,或者表面上采纳意见,实际上根本不考虑,那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其次,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父母允许孩子辩解,让孩子敢于说“不”,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给孩子吃、穿、玩的自主权,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最后,教会孩子多角度思考。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让孩子不要拘泥于形式,鼓励他想法越多越好。这样,让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从而增强自信,逐步培养主见。
品格16:让孩子远离自私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独生子女的妈妈,记者问,在她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性格缺陷是什么?有9位妈妈回答记者说,是自私。
自私,已经成为独生子女健康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一位出租车司机讲道:“我们家并不富裕,我和我爱人尽一切能力给我唯一的儿子好日子过。我们宁可吃得很差,也常给他买鸡腿。有一天我生病了,我爱人看我身体比较虚弱,就把鸡腿拿到我的面前说:‘你吃这个鸡腿吧,补充一下营养。’可是,就在我爱人把鸡腿递给我的那一刹那,突然‘啪’一声,儿子给了我爱人一个耳光,接着他吼道:‘鸡腿是我的!’我和我爱人都呆住了,心里难受得很,难道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就不值这个鸡腿吗?”
父母的艰辛付出,和孩子的自私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古代的家庭中,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权威,尤其是父亲,更是说一不二的。在吃饭的时候,都是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为什么今天,却出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父母已经不习惯于先动筷子了,有了好吃的,也是让孩子先吃。一家就一个孩子!父母承担不起孩子有任何意外和闪失,于是,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了孩子的面前。为了孩子,父母奔波努力,就差把心掏出来给孩子看了。
但究竟是为什么,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呢?而且,他还学会了伤害父母的心,一开始也许并不觉得什么,父母已经习惯了付出,甚至不计较回报。当有一天,他的眼中真的容不下父母存在的时候,父母觉得心在滴血,父母心中那个可爱的他已经不见了踪影……
其实,要再找回他也不是不可能。自私自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疯长,遇到不合适的土壤就会枯萎。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自私任性远离孩子呢?
首先,不要给孩子吃独食。吃独食会让他变得自私,当父母不能再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失望、暴跳如雷。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田,懂得礼让父母的孩子会有福气。如果父母让孩子吃独食,毫无疑问,就是在害他。试想,如果孩子连父母都不能谦让,那么他会越来越自私,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走向社会,都会被别人排斥与厌恶。
其次,不让孩子占小便宜。爱占小便宜的人衡量事物的尺子就是是否有利可图,当遇到问题时,自然会先考虑是否会让自己受到损失,经常作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俗话说:“占小便宜吃大亏。”生活中占人便宜最终吃亏的事例屡见不鲜,可见心中只有自己的人最终会受到人们的唾弃。所以,父母不要给孩子作出爱贪小便宜的示范,并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让他学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
品格17:不要让孩子走极端
很多独生子女在对压力、挫折的承受能力非常差,稍不顺意就唉声叹气,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
一直成绩优秀的郭宇突然决定不上学了,父母怎么劝说就是坚决不去学校。
后来,父母从老师那了解到,他最擅长的数学居然没有及格,被老师当众批评,这让他很没有面子,所以就不愿意去上学了。
父母过度的关爱会减少孩子经历挫折的机会,会培养出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所以,当他遇到困难,他就会选择逃避、退让;当他失败的时候,会觉得世界末日来临,可能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孩子会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关心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些父母改变以往对孩子的娇纵,想用暴力方式让孩子听话,这种突然改变会让孩子很难接受。
令有些父母想不通的是,平时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怎么突然就走极端?
其实,孩子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他要成绩优秀,努力争取第一;他要做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孩子,不乱发脾气;他要让别人喜欢,处处谦让……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情绪,再加上这么大的压力,让他喘不过起来。情绪总是要发泄,说不定哪天,孩子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把心中所有的不满一次性地爆发出来。
因此,父母不要总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要求,不需要孩子优秀的没有一点瑕疵,毕竟孩子也是人,允许孩子有缺点和犯错,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不满……这样,孩子才能保持快乐、轻松的心情去学习、生活。
此外,父母要注意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认真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出了点问题,不要长篇大论地说孩子一通,否则不仅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放弃与父母沟通,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走上极端。
最后,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让孩子学会看过程而不是结果。当然,父母自己也不能太看重结果,让孩子有“笑看成败的大气”,用积极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
品格18:教孩子学会忍耐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要退一步想,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而父母又不能呵护孩子一辈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做好受挫的准备,学会忍耐。
有个学生非常调皮,几乎没有老师喜欢他,只要他犯错就会遭到老师的批评。自然,他也不会喜欢那些老师。
有一次,他故意捉弄新来的女老师。女老师不仅没有生气,还夸他,“你很聪明,能想出来这么有新意的整人方法,以后把这种心思多花在学习上,你肯定会非常优秀的。”老师的话让他很吃惊,以后真的不再调皮,学习进步很快。
其实,孩子由于好奇、易冲动,做事通常不考虑后果,完全按自己的性子来。但是当后果产生后,却又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这个时候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安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反省错误的原因,不要轻易斥责孩子,否则只会让他朝更坏的方向发展,还谈什么教孩子学会忍耐?
美国有一个棉花糖实验:把几个5岁的孩子放在一个有监控器的房间,规定他们5分钟之内不许吃棉花糖,但是很多孩子没到规定的时间就开始吃棉花糖。那些忍住没有吃棉花糖的人,成年后大多都很成功,因为他们都具有超强的忍耐力。
确实,会忍耐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会忍耐的人不会太急功近利,能从事情长远发展考虑;他们能认真分析原因,为下一次的成功最准备;会忍耐的人,不会逞一时之快,能够宽容的对待自己和他人;会忍耐的人,始终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未来的路还很长,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学会忍耐呢?
首先,有意给孩子设难题。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些完不成的任务,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加自己的韧性,慢慢变得坚强,这样才能学会忍耐。
其次,让孩子学会等待。平时,即使父母可以做到,也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等一等,比如孩子饿了要吃饭,规定好全家人一起才可以吃饭,就是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先吃,让他学会守规矩,学会忍耐。
最后,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和孩子比忍耐力,看谁可以坚持更久,以此锻炼他的忍耐力。同时,教孩子养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思考的习惯,学会忍耐,不鲁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