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好习惯就像存在银行里的金钱,会让孩子一生受用,而坏习惯则是孩子一生都偿还不完的债务。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培养独生子女的好习惯。
习惯1:教孩子学会有计划地做事
孩子做事没有没计划,与其是不是独生子女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看父母如何教育。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特别注重培养他做事有计划的能力,他会把这种计划性的习惯和思维应用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事有计划是做事有效率的前提。孩子如果学会了做计划,就会又轻松、又有条理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且,有计划的孩子做事的速度不一定特别快,看起来也不是特别忙碌,但是事情会做得很顺利,做事目标也很容易达成。而不懂得做计划的孩子,可能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忙碌半天,也没找到做事的头绪,最后事情没做好,自己还感觉疲惫不堪。
一天,妞妞想整理一下自己的3个抽屉,于是,就把抽屉里的所有东西都倒在了床上。但是,她又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就请妈妈帮忙。接着,妈妈帮妞妞做了一个整理抽屉的计划:第一,思考3个抽屉各装什么类型的东西?第二,把所有的东西分类;第三,挨个装入每个抽屉。做好计划后,妞妞很快就把抽屉收拾得整整齐齐。
做事之前先计划,主要计划做事的步骤、方式、时间等项目。在孩子的思维中,只要这几项非常明确,即使再繁琐的事情都能做得有条理、有质量、有效率。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通过行为练习把“做事有计划”变成一种思维方式。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第一,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孩子做计划。比如,孩子准备和同学明天去游泳,父母就要问孩子,你们几个人去?去哪里游泳?带多少钱?几点集合?在哪集合?交通工具?游多长时间?几点回家?父母的这8个问题,就是让孩子在心里做一个小计划。如果孩子能回答父母的问题,说明孩子已经计划好了,如果有1个问题回答不上来,说明还没有做好计划。
为了回答父母的问题,孩子肯定要思考,要安排,要计划。所以,在孩子做事之前,父母多针对计划性的问题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有所成长。
第二,让孩子明确做事的先后顺序,这是“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做家务为例,父母要让孩子明确做家务步骤,按顺序为:将所有物品整理到位、擦桌子、扫地、拖地。同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计划,为什么不能先拖地后扫地。
当孩子每次在做事之前都会计划做事的顺序,并且知道这样计划的原因时,孩子就很容易把“计划性”的思维应用在每一件事情上。
习惯2:不让孩子忽视任何细节
“细节”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定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细节,一个事业的成功者一定不会忽视工作中的种种细节。
正如,一个台机器由若干个零件和无数个螺丝组成,若想让机器正常的运转,所有的大小配件都不能缺,任何一个小零件的缺失和损坏都有可能导致机器无法工作。所以,“细节”虽不起眼,但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而对于一个正在养成习惯的孩子而言,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不容忽视。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细节意识”的培养,让孩子生活、学习、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都注意细节。这样,孩子一定会因为具备了良好的习惯,而成为有修养、有能力、有品质的人。
那么,父母该帮助孩子在哪些方面注重细节呢?
首先,让孩子注重形象上的细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从第一印象开始,而这个印象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个人形象。一个面容干净的孩子,如果眼睛上、或鼻子里或牙齿上有个小小的污垢,都会使孩子的形象大打折扣。一个衣服整洁的孩子,如果穿上一双又脏又破的鞋子,也会使其形象有所缺失。所以,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澡、勤换衣的习惯,而且要让孩子习惯于在出门之前看看纽扣有没有扣错位、衣领有没有翻好、裤腿有没有掖在袜子里或鞋里……
其次,培养彬彬有礼的孩子。孩子如果见到他人能主动问声好,临走时又能主动说再见,虽然是小小的一句话,都能给别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而且,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微笑对人、在长辈面前懂得礼让、不随意插嘴、不顶嘴、学会说“谢谢”、“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相信任何人都喜欢和彬彬有礼的孩子相处。
最后,让孩子注重行为上的细节。平时,父母要注意孩子走姿、坐姿等姿势是否文雅,而且不要让孩子养成当众抠鼻子、挠痒痒、搓脚、挠头皮、挖耳朵等习惯。另外,父母要让孩子注重一些公共场所的行为细节,比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随便插队、加队。如果孩子能注重这些细节,一定能成为高素质的公民。
习惯3:让孩子吃好,多吃健康蔬食
饮食合理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孩子小时候的饮食习惯几乎会影响他一生。正如,一个从小爱吃肉的孩子,长大了之后,一日三餐中也很难离开肉食;从小爱吃零食的孩子,一生都会伴随着膨化食品和可乐……而孩子爱吃什么与不爱吃什么,很多时候取决于父母给孩子提供什么。
妈妈从芸芸懂事起,就经常给她买零食,家里的薯片、可乐、巧克力几乎没断过。直到芸芸上大学也一直保持着爱吃零食的习惯。而爱吃零食的芸芸小小年纪就患有胃病,稍微吃一点生冷或辛辣食物就胃疼。现如今,芸芸不但没改掉爱吃零食的习惯,而且还多了另一个“习惯”--吃胃药。
父母是否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决定了孩子一生是否能够健康。而父母的饮食决定了孩子的饮食,如果父母爱吃鱼肉,孩子也会跟着吃;如果父母爱吃蔬菜水果,孩子也会受影响。因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饮食观,这样才能让孩子吃好,吃出健康。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饮食观呢?
第一,一日三餐有保障,早餐最重要。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有保障的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每天一定要按时按点地吃到这三顿饭。而且,父母特别要重视早餐。俗话说:“早餐吃得要像皇帝一样,午餐吃得要像平民一样,晚餐吃得要像乞丐一样。”所以,父母在给孩子准备的早餐中最好有谷物类、植物蛋白类和蔬菜类的食物,这样,孩子的营养才能跟上。
第二,多吃蔬菜粗粮,少吃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给孩子的身体提供所需营养的同时,而能够起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而五谷杂粮会缓解人们因饮食精细化而产生的多种疾病。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的一日三餐中多加入蔬菜和粗粮类的食品,而尽量减少吃肉。因为,现今社会的肉食污染严重,孩子吃肉后,除了能够补充少量的热量之外,肉食里因污染产生的毒素却被孩子吸收,对健康没有好处。所以,让孩子多吃蔬果,少吃肉。
第三,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大部分孩子都对零食情有独钟,偶尔让孩子吃点零食解解馋也不妨大碍。但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生活中,只要父母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孩子就没有养成这个习惯的土壤。
另外,不要把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当做生活的调剂。据说,一些养殖场为了大量供应鸡腿和鸡翅,会给鸡注入一种激素,使一只鸡身上就能长出6只翅膀和6条腿。试想,这样的鸡腿鸡翅让孩子吃了,会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吗?
习惯4:让孩子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
每个人都是通过睡眠休养生息、补充能量,好的睡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神充沛、身体健康。特别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而言,高质量的睡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睡眠?说起睡眠质量一定要提到睡眠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天的21点到次日5点是有效睡眠时间。而不同的时段,人体不同的脏器进入排毒期,比如,23点至1点是胆经开始运行的时候,如果这个时段还没有睡着,就会大伤胆气,时间一长,就容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当然,在除23点至1点的其他睡眠时间里,肝、胃、脾、肺、肾也都分别进入了新陈代谢阶段。所以,21点到次日5点的睡眠时间如果能够保证,才能谈得上睡眠质量。这也是为什么提倡早睡早起的原因。
因此,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父母就要注重孩子的睡眠时间,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作息规律的好习惯。
首先,父母要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父母睡觉早,孩子也不会睡太晚,因为,一般父母都把孩子安排睡了,自己才睡觉。如果父母睡觉迟,自然安排孩子睡觉的时间也会推迟。
另外,父母如果平时有赖床的习惯,孩子也学会了磨磨唧唧不起床。而且,有的父母利用双休日一觉睡到大中午,孩子也不会早早起来写作业。所以,作息有规律是一种家庭气氛,想让孩子早睡早起,父母首先要做到早睡早起。
其次,为孩子营造好的睡眠环境。父母要让孩子觉得睡觉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而不是什么负担。所以,一般21点之后,全家人就要进入睡觉准备阶段了,要关闭所有的大灯,电视的声音要放小,不要再做剧烈运动,或看暴力刺激的电视或听摇滚音乐。21点之后全家人尽量保持安静,才能迎接即将到来的睡眠。
而且,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洗漱一番,或者洗个热水澡,这有利于尽快入睡。另外,孩子的房间要保持空气通畅,枕头高度和软硬度要适宜,被子也不可过厚或过薄,只要父母多留意,孩子一定会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睡眠时间和质量有保证,作息有规律就不难做到了。
习惯5: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还有利于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并增强心肺功能的运作,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几率。对于孩子而言,适当的体育锻炼更有利于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然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生病就可以了;有的父母则认为体育运动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些思想都不正确。因为,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具有调节人的紧张情绪的作用,并能积极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提高睡眠。所以,一个常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孩子,不但能通过锻炼缓解学习压力,还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父母要和孩子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如果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一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好处。那么,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身体的变化周期。人的身体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状态,自然也会适合不同项目的运动。一般上午的6点到9点适合做跑步、散步等强度较小的运动。因为,此时段人体体温较低,关节和肌肉最为僵硬,所以最宜做强度小、又需要有耐力的运动。而在15点至18点的时间是一天中锻炼的最佳时机,此时,人的体内激素的活性处于良好状态,身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也最好,最适宜打羽毛球、网球、排球等消耗脂肪的有氧运动。而在18点至20点的时段,人体体温最高,肌肉也最为柔韧,所以最适宜游泳、体操、瑜伽等伸展运动。
当父母知道了这个常识,可以根据家庭情况,找出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天早晨或每天傍晚,和孩子一起进行适当地体育锻炼。一旦养成习惯,大家都能从锻炼中受益。
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比如,饭后散步就是一个很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父母和孩子一同外出时,路途如果不是特别远,完全可以选择步行。而且,父母和孩子如果不赶时间,可以选择爬楼梯,而不是坐电梯。另外,大家可以随时做伸展运动,如弯弯腰、踢踢脚、做眼保健操等。只要父母有锻炼身体的意识,时时刻刻都能找到锻炼身体的方式。孩子也会从每天的“小运动”中感受到自己生命力的旺盛。
习惯6:培养孩子的平常心
孩子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独立个体,当很多孩子集合成一个群体的时候,孩子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比较。而每个孩子因为各自的特性不同,总会出现你在这方面擅长,我在那方面有优势的情况,而这种没有可比性的比较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平衡心理,而最常见的心理就是嫉妒心、好胜心和攀比心。
永嘉的成绩一直排在班里的前三名。一次期中考试结束,一个女生排在了永嘉的前面,永嘉破天荒地成了第四名,心里非常不平衡,怎么想都觉得这个女生不该比自己强,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批错了。
因为永嘉好胜心太强了,就把“肯定是老师批错了”、“她可能在卷子上动了手脚”之类的话讲给同学听。后来,那位女生知道之后,找永嘉理论,两人差点打起来,在老师的干预下,两人才恢复了平静。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不合心意的事情,如果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会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怨恨,从而进一步导致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发生。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他才能理智看待生活中的顺逆,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对待人生的任何变故时,要有一颗平常心。父母不要因为自己职位的增高,薪金待遇的提升,住房面积的增大而生起傲慢心,否则就很容易看不起其他不如自己的人。但是,每个人生活和事业的状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他人也逐渐壮大的时候,曾经的鄙视就很容易变成嫉妒。而这个过程,父母肯定会在家说一些讽刺、不屑的言语。父母的心态表露无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父母的影响,很容易把不平衡心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同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让孩子学会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一个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具备一定的能力,而别人超过他的时候,他就很难保持平常心。此时,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看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优势,并鼓励他向对方学习,努力超越自己。这样,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超越自己上,就很容易把好胜心转化为上进心。
另外,在当今社会,孩子之间的物质攀比非常盛行。而父母绝对不要用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平衡他的攀比心,因为,这是一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所以,父母自身要降低物质消费,更要控制孩子的开销。当孩子的物欲降低的时候,攀比心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习惯7:教孩子遵守交通规则
据统计显示,交通事故已成为造成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二“杀手”。在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中小学生大约占3成。而交通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遵守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