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在白领中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20~40岁的年轻人饮食中含高热能、高嘌呤类物质者显著增加。资料显示,此年龄组的痛风病人发病前,90%以上有经常大量饮酒和嗜好吃肉、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类食物成分的习惯。40岁以上的中年男人,由于他们应酬较多,在饮食中过量摄入蛋白质,因此患痛风的可能性也较大。调查表明,目前的痛风患者男女比例为20:1,在40岁以下的痛风患者中,约85%的人体重超重。
与痛风发病有关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动物性食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使得原来少见的痛风日趋增多。所以,痛风已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大多数痛风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作性四肢远端小关节炎,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特点是大多发生于下肢小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常在夜间突然发病,出现关节局部红肿、剧烈疼痛,可在1周左右自行缓解,可反复发作。由于这种关节炎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所以一般不伴有发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少数患者以肾结石起病,可有腰痛、血尿等症状。
痛风的发病原因是患者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容易形成尿酸结晶沉积在组织中。沉积在关节引起关节炎,沉积在肾脏导致肾结石。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关节损害和畸形,高尿酸性肾病和肾衰竭。痛风防治的关键是将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控制在正常水平。体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因此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与嘌呤代谢密切相关。饮食中摄入的嘌呤过多,就会产生大量的尿酸,一旦超过肾脏排出的能力,则会使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增高,加大发生痛风的危险性。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特别是内脏、骨髓、海味等。以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饮食中的动物性食品较少,因而痛风的发病率很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在中老年人群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容易发病。对有反复发作的关节炎或肾结石者或有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的中老年人,更应当注意检测血液的尿酸浓度,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患者能够坚持与医生配合,就能完全避免痛风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