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政失败
仁宗时,在主持朝政的范仲淹倡导下,政府进行的这次政治改革,影响大,波及面广,涉及到方方面面,范仲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也积极参与了这次改革,他在任主考官时曾经大力推行革新主张。特别对于科举制度,革新派与守旧派在选人标准上很不相同,对旧制度应否改革,双方态度也完全相反;更由于科举选官关系到两派政治势力的消长,使得双方对科举取士都很重视,他们之间的斗争对科举选官制度也产生很大影响。在科举制度方面,范仲淹取消了考试单纯背诵的贴经、墨义,而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举子们的真才实学。范仲淹甚至取消了科考中的考卷弥封、誊录等做法,强调考生应具备自觉的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实际能力。
范仲淹的这次改革是在北方面临契丹、党项等民族的严重军事威胁,加上宋朝内部冗官、冗饷、冗兵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越来越加剧的局势下进行的。其目的旨在加强国力,以改革吏治、改变官员冗滥、因循守旧为主要目标,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宋朝经济。
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改革,对于改变官吏冗滥,限制显贵特权和选拔一些治国人才,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这些改革不能解决宋朝社会的根本问题,但在实施中因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损害了他们的特权,因而遭到了大官僚贵族守旧派的反对、抗拒与攻击。他们诬陷范仲淹专权结党,甚至阴结契丹。这些守旧派反对派代表人物主要是吕夷简、夏竦等人。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中止改革,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这就致使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去做地方官。一零四四年,范仲淹被迫请补外职,被排挤出朝。同年,富弼、欧阳修等也先后被罢官,相继外放,晏殊也罢相,降为工部尚书。实行一年多的新政措施都被一一废除。
晏殊对这些贤才的离开朝廷,感到十分痛心,对他们的被贬抱以同情。涉及这样尖锐的政治斗争,晏殊的感情当然要一反常态地激动了。愤恨之余,他写下了那首《木兰花》词: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范仲淹罢政后辞参知政事,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临行时,晏殊设宴于城西郊原长亭下为范仲淹饯行。范仲淹道:“范某蒙晏公之举荐而担重任,奈何才寡德薄,难孚众望,实在有愧于明公。明公屡次举荐之恩,范某虽无以回报,也当铭记在心,没齿不忘!”说完便站起来双手捧杯敬了晏殊一杯酒。晏殊也站起来说:“不敢当不敢当!”
二人复归座。晏殊淡然笑道:“范公何出此言!范公之才,当今不二,怎奈‘调高弦绝无知音’,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所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可惜万岁偏不能明察果断,又听信反对派中伤诬陷之言。忠言难进,新政之不成,乃在情理之中,范公又何必为此耿耿于怀、自责惭愧!”
范仲淹笑道:“看来明公已于尘世争斗有所参悟了吧!不然怎会于宦海沉浮如此勘破?”
晏殊道:“参禅悟道倒谈不上,我没有那样的悟性与机缘,但于人世之沧桑更变,还是略有体验的。唉!想我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部之派别倾轧,政治上之风雨阴晴,也见过不少。亲身经历的挫折,如何不使我感到利名场中之尔虞我诈、宦海风波之险恶难当!抚念今昔,恍然如梦。千古茫茫,沉溺于此梦者不知凡几,而能参悟此梦并能醒醒者又不知能有几!”
范仲淹听到此起身谢道:“多谢明公指点迷津!听君一席肺腑之言,令范某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也!”
晏殊哈哈大笑道:“如此最好!当此临别之际,无物相赠,但以词赠别,了表寸心。”
范仲淹拱手道:“如此,范某感激不尽!”晏殊乃歌了一首《喜迁莺》道: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歌罢,范仲淹上马,二人拱手互道一声:“前途保重,后会有期!”遂洒泪而别。
2、楼亭名记
庆历四年即一零四四年,滕子京被人诬告贬为岳州知州,即巴陵郡(今湖南省岳阳市)太守。次年滕子京主持重修岳阳楼,时值范仲淹出知邓州(今河南省邓县)(自一零四五至一零四八年),滕宗谅即发函要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一篇文章,以记此盛事。范仲淹欣然应允,写下了那篇千古绝唱《岳阳楼记》,时值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滕子京接函,展而读之,见其文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滕子京读完此文,击节激赏不己。
岳阳楼建于唐初,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面对洞庭湖,景物壮阔,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岳阳楼扼长江、临洞庭,雄伟壮观。登上岳阳楼,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气象万千。唐开元四年即七百一十六年张说作岳州刺史时,常与文人雅士到此游宴赋诗,因负盛名。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楼题咏,吟诗作赋;至范文一出,此楼名气更盛。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塔之一的唐代慈氏塔,矗立湖边,与岳阳楼遥相辉映,更是别有景致。
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样著名的文章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此文也作于这一时期。
庆历五年即一零四五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贬为滁州知州。他知滁州时经常游息于滁州西南七里处的那座醉翁亭,并作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其文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六国弘论
宋夏议和经过一年之久的谈判交涉,至庆历四年即一零四四年十月宋夏和议成,宋赐岁银绢茶二十余万,其中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七点二万两,绢十五点三万匹,茶叶三万斤。宋夏并于同年十二月达成和约: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由宋册封为夏国主。重开沿边市场贸易,如恢复保安军(陕西志丹县)、镇戌军及高平寨榷场,使民间商贩与夏往来贸易。
这个和约实际上是宋用大量的岁币、物资来换取与夏的停战。它规定的条件实质上是反映了西夏统治者的胜利。但北宋皇帝仁宗赵祯认为,只要元昊肯称臣罢兵,使宋名义上保持“上国”地位,对于从人民身上重敛而来的大批银绢作为岁赐,是毫不可惜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元昊在国内仍然称帝。对于大宋子民来说,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虚名实祸。但是朝廷上下依然一派歌舞繁华,到处都在粉饰太平,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围在火山顶上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暴风雨将要来临之际,自然会出现暂时异常的平静;而面临死亡的事物总要出现昙花梦,出现流星雨一样的回光返照!
议和后,西夏与北宋之间未有再发生战争,双方贸易关系恢复了,对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宋辽双方在后来的阶段里也能够维持比较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