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酝酿新政
宋仁宗时期,由于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对辽国输“纳”的增加,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北宋统治危机的逐步加深,使得以仁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惶惶不可终日。针对外患内忧及冗官、冗兵、冗费,朝中上下议论纷纷,乱成一片。仁宗便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对策。
其时平章事陈尧佐与枢密使都向仁宗要求辞职致仕,说:“启奏陛下:臣等自视年老体衰,无德无才,不能替陛下排忧解难、效忠朝廷,以至尸居其位,有负陛下圣恩及黎民百姓厚望,今当让贤于才俊!”
仁宗举棋不定,不知何人可代,便在早朝时叹道:“尔等平时皆食俸禄而嫌少,今国家有难,却无一人能替朕分忧解难,好时个个削尖了脑袋钻营,不好时个个只知做缩头乌龟,都想解甲归田回家享清福去,朕要尔等何用!”
谏官司马光出班奏道:“陛下请息雷霆之怒,龙体要紧。”
仁宗道:“司马爱卿难道有何妙计以除时弊不成?”
司马光道:“妙计实不敢当!只是微臣以为自古有言:‘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顺,顺则万事可成,兆民安居乐业,社稷万事久安。当今之计,皇上唯有开张圣听,广纳雅言,集思广益,重用有德有识之士,赏罚分明,方可重振先皇之威,富国强兵,指日可待!”
仁宗脸上缓和下来,道:“爱卿所言极是,然天下贤才虽多,却无向朕举荐之人。朕纵有求贤若渴之心,奈何无周公吐哺,又焉能使天下归心!”
司马光道:“陛下所言皆在情理之中!韩退之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臣以为当务之急,朝中仍是以发现善举贤任能之人为要紧!然后才能网罗天下英才为陛下所用。”
仁宗道:“依爱卿之所言,不知当世谁人有伯乐之才、周公之德?”
司马光道:“臣向陛下保举一人,当能为陛下网罗天下英才,以成富国强兵之大业。”
仁宗急忙问道:“爱卿欲保举何人?快快说来!”
司马光道:“参知政事晏殊,可当此任!”
仁宗听到是副宰相,便吁了口气,将微微欠起的身子向后靠去,道:“晏殊朕已听爱卿之言,令他官复原职,难道还不算重用?”
司马光道:“以晏宰相之才,任参知政事实乃大材小用。臣斗胆进言:陛下当封他平章事之职,唯有将最高官职赋予他,他方能便宜处事,好为陛下效尽全力!”
仁宗面有难色,道:“这个……,倒要让朕好好思忖,谨慎从之。”众文武大臣这时也一齐向皇上进言:“陛下:臣等以为司马谏议所言极是!望陛下采纳!”
这时平章事及枢密使也乘机向仁宗请求辞职。只有晏殊百般推托:“臣请陛下三思,切勿听众人之言。卑职官复原职已是小材大用,难以胜任;今又有何德能,敢受此重任?”
仁宗听晏殊这么一推托,反而下定了决心,道:“既然众爱卿皆能尽力保举,孤又如何能违拗众意!晏爱卿且也别谦让,古人云:君子当仁不让。你就听旨吧!”
晏殊只得跪下接旨。仁宗道:“晏殊:自今日起,集贤殿学士、平章事与枢密使之职就由爱卿接任吧!”
晏殊叩拜,口称:“臣晏殊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也都三呼万岁。
这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即一零四三年的事,晏殊拜集贤殿学士,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是宋朝文武方面最高级的官职。晏殊刚走马上任,仁宗便向他询问富国强兵之计。晏殊道:“微臣智短才拙,不能为陛下排忧解难,然亦不敢不效犬马之劳。臣以为,欲富国强兵、重振国威,不可不革故鼎新、刷新政治,而实行新政!”
仁宗听到“新政”二字便眼睛一亮,道:“晏爱卿所见与朕不谋而合,然究竟如何实行新政,不知晏爱卿有何妙策?不妨说出来,好供朕与众大臣商议定夺。”
晏殊道:“微臣实在惭愧,令陛下失望。臣于新政具体运作,尚无构思。”
仁宗便皱起眉头,不言语了,他以为晏殊是故意卖官子,是故作高深。
晏殊忙又进言道:“陛下也不必忧愁,卑职虽不才,然可为陛下举荐一人。此人文韬武略,冠盖当世。陛下若将其调至朝廷,委以重任,则不愁新政不行也。”
仁宗心想:“我早知你晏殊心中有本明帐,不然朕也不会如此重用你了。”想到此,仁宗便高兴地问道:“不知晏爱卿所举荐者是何许人也?”
晏殊道:“此人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仁宗道:“就是那个范仲淹吗?”
晏殊道:“正是!”
仁宗道:“范经略虽有将帅之才,然终不过统兵打战、安国守边尚还可以,若令其主持新政,恐怕未必能有甚独到之处!”
晏殊道:“范希文之才德实非等闲之辈可比。陛下应知这位范仲淹乃是一位刚正不阿、心系万民、才华出众的统帅。此人胸中有数万甲兵,故边关将士皆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所以臣以为范希文乃是一位难得之儒将,实有经国安邦之雄才大略。且此人廉洁奉公,一心为民,臣听人传言,说范希文自为官以来,每晚临睡前,都要算算自己一天的吃用开销,想想自己一天所做之事。倘若自己的花费与所做之事是相称的,他便能安心熟睡;但凡有一日自己感到这二者有不相称处,他便整夜不能安眠,次日必定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务使自己的花费与所做的事情相称。”
仁宗点头道:“此事朕倒也早有耳闻,想必是实有其事。看来朕确实是小觑这位范希文了。好吧,那就依爱卿之言,拟旨将范仲淹从边关调回朝廷,让他来主持新政!”
晏殊道:“皇上圣明!臣以为范希文回朝后,陛下当封他为平章事之职。”
仁宗一挥手道:“你也学会了这一套了,孔融让梨的事就免了吧!朕对范仲淹自有安排,你虚下的参知政事正好由他补上。”
2、庆历新政
穷则思变,在这种情况下,仁宗庆历三年即一零四三年,仁宗不得不将范仲淹从边关调回京城,任命为副宰相。范仲淹遂回朝当上了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主持“新政”,即政治革新。晏殊还向仁宗举荐了杜衍、欧阳修、韩琦、富弼、蔡襄等人。范仲淹回京时,欧阳修也已回京,成为他的重要帮手和莫逆之交。因此这时候,仁宗除重用晏殊、范仲淹外,还命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任欧阳修、蔡襄为谏官,当真是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庆历三年,宋仁宗虽然进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等人,酝酿改革,并得到欧阳修等谏官的大力支持,但却遭到以吕夷简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祖宗之成法,认为不可变,变必生事扰民,国家将乱。夏病竦等人又大造舆论,诬蔑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为“朋党”,谋倾陷之。仁宗似有动摇。谏官欧阳修乃作《朋党论》,进呈仁宗,痛斥朋党之说,指出只有辨别邪正,“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天下方能大治。仁宗展开读时,见写道: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仁宗读罢此文,觉得很合情理,遂仍让开明派执政,革新政治。
3、文坛盛会
此时,那位梅尧臣亦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后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的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南宋的刘克庄称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之祖,梅尧臣死后留有《宛陵先生集》。与梅尧臣齐名、时号“苏梅”的那位苏舜钦,此时也得范仲淹举荐,召为大理评事,后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这些文人齐汇京城,自然在理政之余,少不了文期酒会了。苏舜钦为感谢范仲淹的举荐之恩,便择一良日,特请范仲淹饮酒。他还请了与他齐名的梅尧臣,以及曾因为替范仲淹打抱不平而一同遭贬过的欧阳修。
苏舜钦生于一零零八年,后来卒于一零四八年,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南),后迁居开封。此时他得范仲淹举荐,召为大理评事。
饮酒之间,众人便谈起文学来。欧阳修却道:“众位大人,有酒无歌少了雅兴,诸位则以为何如?”
众人都点头称是。苏舜钦笑道:“不瞒众位大人,在下于此早有准备在先,只怕诸位贵客不喜歌舞声色,故未敢献出。今诸位大人既有心于此,在下敢不从命!”遂鼓掌三下,便有一绝色侍儿正值十八妙龄,手抱一架朱漆古琴,恰如弱柳扶风,款款走进客堂。又一侍儿端来一把紫藤交椅,放在堂下,前置一案。她便走过去将琴轻置案上,姣花照水般坐在椅子上;但见她轻舒兰指,慢启朱唇,唱得却是那首林逋作的词《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此词歌完,引起众人纷纷赞美。范仲淹道:“当年柳七、杨亿、陈亚、夏竦等在杭州西湖孤山上林和靖居处饮酒品词,林逋即歌此词,自那时起,此词便广为传唱。林先生这阕《点绛唇》词诚乃咏草之美者。”苏舜钦也点头附和道:“此词诚为咏草之绝调也,我等皆不若!”
没成想,二人这席赞美《点绛唇》的话,引起在座的梅尧臣、欧阳修的好胜之心。梅尧臣道:“咏草之诗词,古今多如牛毛,不信林和靖能独领风骚,我等却不能。众位且待我亦填一阕来!”苏舜钦忙叫下人取来文房四宝,亲自为梅尧臣磨墨,梅尧臣坚持不过,只好由他。待墨研好,梅尧臣饱蘸浓墨,就雪花笺上一挥而就写成一首相同题材的《苏幕遮?草》词,众人看时,但见写道: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众人读罢,皆鼓掌称奇道妙。欧阳修更是击节赏之,道:“梅先生之作不减和靖之词,真乃异曲同工之妙也,且待我欧阳某也来狗尾续貂一阕!”遂提笔也写了一首相同题材的词《少年游》,众人读时,见写的是:
“栏杆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欧阳修的这首词更赢得大家激赏,范仲淹道:“可知天下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非为罕事。当年崔灏作了《黄鹤楼》,已为千古绝唱;奈何李白另辟蹊径,亦写下百世杰作《登金陵凤凰台》。今梅先生与欧阳先生之作与林和靖先生所作亦皆可齐名并传也!”
一时众人诗兴大发,气氛更加欢快。范仲淹笑道:“欧阳先生于我范某有抱不平之恩,今日复能同朝共事,实乃幸事!乘此良辰美景,当有赏心乐事,你我何不于此酒席之上,拟个题目,分别赋诗填词,以助酒兴?”
欧阳修道:“古人云:舍命陪君子。范公既有此意,我欧阳修敢不奉陪?”
范仲淹忙摆手:“哪里,哪里!欧阳谏议言重了!”
说完众人一齐大笑起来。于是二人各让对方命题,相让不下。苏舜钦道:“二位大人既争执不下,那还是让我与梅先生二人来命题吧!”二人欣然同意,说:“如此甚好,请二位大人命题吧!”
梅尧臣便与苏舜钦商定题目:《剔银灯》等。欧阳修让范仲淹先作,范仲淹也不客气,片刻而就,众人读时,见是:《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众人见叱咤风云的范仲淹居然作出戏谑词,都甚感诧异。梅尧臣道:“范公于此重大主题而出于游戏之笔,真乃大不类于《鱼家傲》也。”
范仲淹哈哈大笑,道:“词乃世俗之小道、末技,今我范某当此与故友共饮高粱酒之时、理政之余,本当无拘无束、闲聊白话,故戏作小词。何必板起面孔而行高贵骚雅一本正经之态!”
欧阳修则摇头道:“我以为范公此词,个中三昧,当须知人论世,于词外求之。”梅尧臣与苏舜钦皆不解其意,问道:“何以言之?请欧阳先生明教!”
欧阳修连忙摆手道:“不敢当,当敢当!”
范仲淹则微笑不语,欧阳修知道他是愿意让自己代他说出心曲的,便说道:“新政遭守旧派官僚们阻挠,陛下又不能明察果断,此词实乃范宰相因政治改革徒劳无功,而极度苦闷之心境的一个雪泥鸿爪式记录也。范参知,我这可是差强人意?”
范仲淹复哈哈大笑,道:“知我者,欧阳先生也。实不相瞒,我因胸中有此块垒,故须用酒浇之。愤激之际,酒酣耳热,对着眼前诸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发此牢骚、说此醉话,岂可当真!”
众人听范仲淹如此之说,皆道:“范公果真乃古今难得之志士,天下不二之仁人,时刻不忘为国效力!”
范仲淹摆手道:“不敢当,不敢当,我范某为人处世,只求‘问心无愧’四字而已!”
苏舜钦道:“范公因怀承天接宇之壮志,故生忧国忧民之烦心,今虽为游戏之笔,亦怀庄重之心。昔日白居易这样关心民生疾苦之士亦曾作《狂歌词》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垆下,珠衾玉匣为?’盖亦如屈原之叹‘哀民生之多艰’而悲‘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也!”
范仲淹连连摆手笑道:“苏学士言过其实了,令范某如何担当得起?我等且看欧阳谏议所作!”
欧阳修早已于胸中草就,遂挥毫片刻即成另一首词,众人看时,见是《浪淘沙》: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众人看罢,自然又是一番盛赞。然后命乐工歌伎当下谱曲演唱,不必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