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夕阳闲淡
柳永游遍了长安城,自然也是专去名胜古迹,但是不能再去勾栏瓦肆、歌楼酒馆与妓女优伶、失意文人们厮混了。他还去韩城拜访了休假在家的故友张升,两人见面自然高兴万状,互道别后景况。二人遂又结伴同游了汉水、首阳山、渭水、黄帝陵、华清池、咸阳、华山等地。然而柳永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地呆下去的,他在这年秋天决定要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漂泊宦游生涯,张升知道留不住他,便在霸桥设筵为他送行。
霸陵桥即霸桥,在长安东霸水边。张升举杯频频劝酒,又起身去桥下,说:“柳兄稍等片刻,小弟去去就来!”便向桥下走去。柳永不知何意,只是起身徘徊桥上。一会儿,只见张升手里拿着几枝柳条走上桥来到席前。柳永不解地问:“贤弟这是何意?莫非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只是愚兄却向东行,且又时值金秋啊!”
张升摇头,道:“柳兄自来为南国之人,不知个中原由是自然的了。送客霸桥,折柳离别,这是始于汉人而沿袭至今的风俗。程大昌《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此事。故霸桥与南浦、长亭一样,凝聚着前代不少骚人墨客的离愁别恨。”
柳永接过柳枝,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想我柳永作为西征之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眼下偏又将在霸桥这一传统的别离之地与友人分袂,今徘徊桥上,自然难免神思徜徉、离忧顿生了。”
张升道:“是啊!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想必在柳兄眼里,霸桥已是别离的象征,所以眼前凄迷的霸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柳永点了点头,看着脚下的这座古桥,道:“霸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遥想汉、唐鼎盛时,朱轮华榖在此川流不息;如今却景色依旧,人事全非,怎不教人平添人世沧桑之悲慨!”
张升见现实的旅思羁愁,历史的兴亡之感,使柳永对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陷入了沉思的神情和沉郁的情怀,便也引起自己的深情感触。
柳永继续道:“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古人咏柳赋别,多状春柳婆娑婀娜之姿,以乐景写哀情。如戴叙伦《堤上柳》云:‘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可是此处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只能让人从哀景中产生哀情,从伤柳中产生伤别之情,也足见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面对霸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我这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
柳永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一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思触绪而长,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这诚如后来周邦彦《兰陵王?柳》所写的那样:“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柳永目瞻神驰,正离思萦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把柳永思绪带回别前离席。柳永方猛然省悟,知道眼前又在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他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在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柳永肚肠寸断了。柳永想,这大概便是故友张先《江南柳》所谓“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了。自己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真是如自己《临江仙引》所云:“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自己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个中滋味,也只有久经离别之人方能体会得到吧!
待张升演完《阳关三叠》的曲子,他请柳永写一首词相赠,以作纪念。书童抚琴赶忙磨墨展纸,柳永便挥毫写下了一首《少年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后写“书赠杲卿弟雅正,兄:耆卿,某年月日。”
张升赞道:“柳兄的词写得越发好了,只是过于哀伤。孔子云:‘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小弟以为这也是我们这些读书人应当记住的。”
柳永笑道:“杲卿贤弟批评得极是,愚兄记下了。”
柳永跨上马,二人都拱手互道:“多多保重,后会有期!”
柳永一扬手中马鞭,那匹枣红马便向前奋蹄而去。
2、词闻西夏
宋仁宗宝元元年即一零三八年十月,李元昊正式称皇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即今宁夏银川市,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大夏位于西部,故而史称西夏。
西夏仿宋朝官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地方设立州郡,有二十二州,其中多就原有的堡镇号州。又拥有精兵十五万,分别驻扎在宋夏、辽夏接界处和扼河西走廊的甘州。其余的则守卫在兴、灵二州和贺兰山等中心地区。
西夏设立蕃学和汉学,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吸收蕃、汉地主阶级参加政权,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仿照汉字创造西夏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西夏建国后,以李元昊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积极向外扩张,并采取联辽攻宋的策略。
宝元元年这一年,司马光中进士,任谏官。司马光生于一零一九年,(卒于一零八八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他见西北吃紧,仁宗慨叹朝廷无人能出安边之策,便向仁宗举荐晏殊。在一次早朝时,司马光出班向仁宗奏道:“陛下明见(鉴):臣以为晏同叔虽在撰李妃墓志中犯下了欺君之罪,然而此人禀性刚峻简率,作风正派、聪明过人,智慧超群;且仁德宽厚、平和中正,又有伯乐之才,故臣以为值此用人之际,当将晏同叔重新召还朝廷,委以重任!”
仁宗思量再三,又见其余大臣也都赞同司马光的这个谏议,于是说:“那就下朕的旨意,即刻召晏殊进京见朕!共商国是!”
宝元元年晏殊已年满四十八岁。这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在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内。晏殊在陈州,政治上是不得意的,宋祁给他的信说他在陈:“视政余景,必置酒极欢。图书在前,箫鼓参左。”以文酒景物的流连自遣。在一个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的秋天,晏殊又在楼上摆宴小饮,夫人王氏道:“老爷既然不开心,何不赋词一阕,叫敏娘来歌之以为乐?”晏殊便点了点头,差人取来文房四宝,晏殊斟酌良久,填下一首,交于敏娘,敏娘便挥动琵琶,轻启樱唇,唱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晏殊被召回朝廷官复原职,又过起以前的饮酒歌词的文酒生活来。仁宗频频向他问计,晏殊果然不负众望,能替仁宗分忧解难,进献了许多良策妙计。李元昊正式称帝这年的十二月,宋禁边人与元昊互市,晏殊认为这是敌人麻痹之计,切不可疏忽大意,需加强防备。仁宗遂遣兵备之。晏殊还向仁宗举荐了两位精通兵法的人去守边,他们就是韩琦、富弼。晏殊又向仁宗谏议:“李元昊既已正式称帝,大夏已立,已显二心。故而,臣以为我朝不可再赐其官爵与国姓,否则无异于纵容叛乱者,亦无异于养虎为患。”仁宗觉得晏殊的话很有道理,遂与大臣们在早朝时议定后,于一零三九的六月颁旨,宣布宋削元昊官爵,夺国姓。
李元昊接到这个消息时,正读完柳永的那首《望海潮》词。李元昊哈哈大笑,道:“好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原自古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富庶东南形胜。我等偏安一隅,焉能安心!谁不想志图东南,逐鹿中原!”左右皆高呼万岁数遍。元昊志得意满,忘乎所以,道:“今宋削我官爵、夺我国姓,正好成全寡人进攻中原之志。他赵祯不仁,休怪我元昊不义!”于是吩咐大臣,准备战事。
3、汝坟贫女
从一零三八年开始,西夏便发动对宋的战争。宋朝西北军事吃紧,而朝廷可用之人寥寥。在宰相晏殊等的保举下,仁宗不得不将范仲淹重新重用,将其派往西北边陲去与韩琦等人一同统帅守关之军御敌。宝元三年(康定元年)八月,西夏攻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仁宗派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上任后,抗击西夏,防范甚严。他在抵抗西夏用兵时,想起了同科进士滕子京,于是推荐他任一方军职。但是不久宗谅被人诬告,贬为岳州知州。
宋仁宗康定元年(即一零四零年)这次西夏犯边时,北宋朝廷兵力不足,乃下令征集乡民为兵,以备守城。地方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滥行征点,以图邀功。时当夏雨成灾,河水暴涨,农作物受害严重。人民百姓在天灾人祸中痛苦呻吟,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当时身为襄城县令的梅尧臣(他在一零零二年生,后卒于一零六零年),目睹此惨象,既感悲痛,又深愧无能为力,他想起了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等诗篇在反映战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时,当真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自己为什么不也学杜甫来以诗文反映民生疾苦呢?或许可以上达天听,使皇帝知道百姓正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大发善心,体恤一下民情。于是梅尧臣就写下了《农家语》文及诗《汝坟贫女》。汝坟即汝河边。北汝河在河南中部。《诗经?周南》有《汝坟》篇,用女子口气陈述忧情,乃乱世之哀辞。作者取以为诗题,兼有两方面含义。其诗及序曰: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迁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谏官司马光读到这首诗,对民生疾苦很是同情,并从吏部查了梅尧臣档案。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司马光很佩服梅尧臣为人之忠诚:虽为官宦而能以诗文反映现实,以诗表达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遵循白居易提倡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遂向仁宗进《论义勇六札子》,司马光在文中仁宗如实进奏,说定康年间征集乡兵之举,造成了“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的局面,人民受害者何止千万。司马光并将梅尧臣所作《农家语》及诗《汝坟贫女》取出呈上,请皇上御览。仁宗看过后,眉头皱了皱,问道:“司马谏议可知这个梅尧臣乃何许人也,朕怎么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他?”
司马光回禀道:“启奏陛下:臣已从吏部查知:此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氏。曾知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现正知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梅尧臣工于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他以平淡的诗风反对‘西昆派’讲究词澡华丽的诗风,所作颇多反映民生疾苦。”
仁宗点头道:“如此说来,这个梅尧臣倒是个难得之忠臣。身为父母之官、百姓之祐,理应为民作主,关心民生疾苦,张扬百姓心声,使之闻于朝廷。”于是下旨,严禁征集乡兵时不分老幼的过火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