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与重构甘肃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甘肃确定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注重社会公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贯彻落实这一总体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创造性地思考从整体上提升甘肃地域文化以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型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因为“经济体系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此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共同体的文化规则,其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
一、转变甘肃地域文化观念。提升甘肃人的文化素质
甘肃省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在甘肃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要转变甘肃地域文化观念,就应确立适应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精神。
(一)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现在,我们不少人还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甘肃不比沿海,没有经济优势,个别地方的百姓还没有脱贫,还搞什么虚飘飘的文化?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和经济社会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要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极端重要,要认识到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第一,文化应用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愈来愈多的精神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如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中对信息产品的及时掌握,通过精神产品对物质产品的渗透产生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增加值。服务产品也是如此。在当代,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就不能只根据它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工业品的加工能力来衡量,而是根据其科研水平、开发新产品的创意、信息能力、文化产品在物质产品上的应用水平(体现为质量和品牌等)来判断。国际竞争力强的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加工能力很低、信息能力很强;国际竞争力弱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加工能力很强、信息能力很弱,就是明证。第二,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因为经济成果并非一种单纯的物质加机械、资源加资金,而是包括文化教育、思想精神、科技智慧等因素的综合凝结。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需求有着明显的文化导向。用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话说,就是由原来只能满足少量基本物质需求的经济,转变为力求满足永无止境的各种精神需求的经济,这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第三,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从而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异的生产力的其他要素,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第四,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产业。例如山东的泰安、青岛、曲阜,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西南重镇重庆、长江三角洲明珠上海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吸引众多外地人前去旅游观光,带动了上述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相应有所发展。
总之,地域文化和科学技术一样,也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我们过去一度坚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先经济、后文化”的发展观,事实上导致了文化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文化与经济结合不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没有突破性进展、众多文物自然和人为毁损严重、不少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濒临灭绝,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没有有效地得以开发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出来,文化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这样的糊涂思想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一定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做好“文化经济”这篇大文章,增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实力和竞争力。
(二)培育和弘扬具有甘肃特色的优秀文化精神
虽然文化传统一经形成就有其稳定性,但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甘肃地域文化中与时代精神要求不一致的成分,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植入新的精神因子,塑造甘肃文化的新形象。
1.决策层要与时俱进,把握主旋律,把文化建设写进全省发展战略,一定要将其置诸甘肃省的“十一五”规划之中。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像浙江、江苏等省都提出在推进经济强省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新战略一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我们在实施发展抓项目的同时,一定注意要把文化这个项目不能置诸脑后,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取甘肃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培育和弘扬具有甘肃特色的优秀文化精神。一要理性选择观念,改变甘肃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唯上唯官的心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求发展。二要注重效率效益观念,摒弃好大喜功的习惯,引进成本与效益观念。三要有时间竞争观念,不怨天尤人、自甘落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未来的第十一个五年中缩短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努力实现甘肃的跨越式发展。四要树立务实创新的观念,因地制宜,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大胆突破体制与人为的观念,使甘肃的地域文化观念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状态。
3.我们应当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高度,摒弃甘肃文化传统中的小农意识,转换舞台和背景,用工业精神改造农业文化,用信息文化去提升工业思维。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高度,摈弃甘肃文化传统中计划经济意识和官本位意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弘扬契约精神、信用意识、平等观念、竞争思维、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4.要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塑造甘肃特色文化,倡导先进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改造传统文化,提升大众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甘肃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团结务实的优良传统,努力走在先进文化的前列。
5.把地域文化的精髓部分编入中小学乡土教育读物。大多数本地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甘肃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文化渊源等很生疏。有些事物原本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但我们自己并不知晓,或者有时候也知道有些东西是甘肃的,但只识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平时说话、写文章,都称甘肃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但究竟深在哪里,厚在何处,很难条分缕析地说清楚。文化对人的影响力是长期持久的,建构和谐社会同样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因此,要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一定要注意从娃娃抓起。建议组织专家学者编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读本,使我省的孩子们从小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积极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熏陶。
6.树立文化产业经营思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竞争与传播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竞争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样是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好莱坞的大片,不仅仅是好看、投观众之所好,更重要的是,借此输出美国的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悄无声息、潜移默化。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我们要利用甘肃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建构和谐社会服务,也必须借用文化经营的路数。总体来看,甘肃的文化经营还存在粗糙、散乱、影响力太弱的问题。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像《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样在海内外叫得响的品牌还太少,应进一步总结该剧和《读者》成功的经验,认真研究受众心理和市场消费需求,增强针对性,创造和提供“特、名、精”的文化产品;这既能创造产业经营的良好业绩,又可以输出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
7.注重把握民族文化的建设方向。欲改变甘肃民族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最重要的是把握民族文化的建设方向。首先要明确民族文化建设为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像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丰厚的经济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底蕴,因而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应通过“民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各族群众中的影响力,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其次,要明确民族文化建设为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的方向。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要善于组织民间和专业的文艺团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歌舞或其他艺术形式,配合当前的中心工作,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导向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促进科学文明知识的普及。同时,还应明确民族文化建设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服务的方向,准确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品位,激发各民族的自信心。
8.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西部大开发、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0的形势决定了甘肃必须增强企业文化战略观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改善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首先,应当把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则是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甘肃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往存在的误区,就是把企业文化仅理解为一些表层的东西,即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甘肃企业,注意用统一的标志、符号、色彩等物质文化“包装”企业,说明很多企业已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如果企业仅有物质文化,企业标志、广告宣传做得再好,而企业内部管理松散,产品质量低劣,服务水平不高,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无异于空中楼阁,谈不上有什么实际价值。还有对企业文化片面的理解,例如,人们谈起企业文化时,大多说一些文娱、体育之类的活动。这些其实只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企业文化。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应坚持以精神文化为指导,达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念作为核心和基石,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和谐一致、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才能收到实效。其次,要树立顾客利益至上的观念。西部大开发使甘肃的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企业面向市场,说到底是面向顾客。在新形势下,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再不能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行事,你不考虑顾客的利益,顾客就不选择你。有人说顾客手里的钞票就像选票,选票投给谁,决定于企业对顾客的态度。企业应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开发新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提高而提高服务质量。再次,企业文化要突出个性。企业文化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本观念等,但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个性化。比如谈到企业精神时,大多数企业讲的是同一种话,如“开拓、进取、创新、求实、团结、奋进”等,很难反映企业文化个性。再比如企业广告宣传形式,前些年,兰州在全国首创利用人体活动广告进行企业宣传,这在当时很有新意和个性。但时至今日仍然沿袭这种方式,其效果就不大了。所以甘肃的企业要从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出发,构建个性的企业文化,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应从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出发,讲究创新性,企业文化要随着客观条件和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有关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并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