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敦煌在岁月的沧桑中已经走过了近5000年的漫长里程,它同神州大地一样,具有光辉而悠久的历史,它不仅繁衍哺育过多民族的祖先,也是历代统治者轮番表演的舞台,它同祖国的命运休戚与共,也是中华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自西汉设敦煌郡以来,它不仅是开辟疆域、捍卫祖国的前沿阵地,也是东西方国际通道上的枢纽,它是联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纽带,凝结着世界各族人民深厚的友谊。尽管我们早已听不到三危山下先民们悠扬的牧歌,也看不见阳关古道上过往频繁的使节、商贾,看不见那旌旗如潮、剑戈林立开创祖国基业的浩荡大军,更看不到那众多国家数以千计的庞大使团奔赴交易盛会的壮观场面,然而那众多的文化遗迹,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以及辉煌的石窟寺院却生动地、真实地记述和呈现出了那些早已音尘渺茫去而不返的艰苦岁月和辉煌年代,如今如何利用敦煌的文化价值,如何将其推动敦煌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敦煌文化与敦煌旅游经济发展
敦煌文化,是甘肃人文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敦煌在甘肃,是甘肃人的骄傲,也是祖先留给甘肃人最宝贵的遗产。敦煌作为甘肃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和东方艺术宝库,提升了甘肃的知名度,为甘肃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敦煌旅游景点建设、敦煌旅游产品、以敦煌题材为主的文艺创作、敦煌医药、敦煌饮食的开发方面,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毋庸讳言,迄今,我们对敦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敦煌”二字的含金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敦煌”在人们心目中还只是一门“世界显学”、一个旅游胜地,还没有一家依托敦煌文化做大做强的企业,敦煌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也没有。虽然敦煌学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敦煌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政府还没有专门制定敦煌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规划,敦煌文化的开发和产业化还处在无序和自然发展的状态当中。敦煌文化资源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与它潜在的价值和声名显赫的地位远不相符,所以如何利用敦煌文化,促进敦煌旅游经济发展,是人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敦煌文化资源的优势,将敦煌确立为甘肃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是要构建以敦煌为中心的大旅游圈,其目的在于以敦煌文化为依托,有序开发敦煌周边旅游资源,对增强甘肃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1.敦煌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1)区位优势突出,利于整合区际资源。敦煌旅游圈地处欧亚大陆桥和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是我国中原地区通西域的必经之地,西北内陆干旱区河西走廊绿洲经济带的“发展中心”,东可以连接内地和东部发达地区,西、南可以辐射新疆地区和青藏高原,北与内蒙古和蒙古国接壤,是中国旅游黄金线路“丝绸之路”上的中心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敦煌旅游圈可依托区位优势,发挥极品旅游资源的极化作用,整合区际资源,发挥丝路文化优势,建成西陇海一兰新经济带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撑点。
(2)经济活动的两重性,利于旅游圈的建立。改革开放至今,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敦煌市的经济活动总体上呈现出既封闭又多方位开放的两重性特点。敦煌市虽隶属酒泉地区管辖,但敦煌至酒泉相距约404公里,城市经济生活联系并不紧密,且地域四周为戈壁、沙漠包围。区域内县城间距离相对较远,其他县(如安西、阿克塞等)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整个区域呈现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特征。作为深处内陆的一个县级市,敦煌市的经济生活相对独立。另一方面,敦煌市得天独厚、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又决定了敦煌作为一个旅游文化名城与外界有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尽管自身因为旅游产品、产业管理和交通因素的限制,敦煌与区域外的经济流通尚欠规模,但它作为旅游文化名城韵外向性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已展露无疑。经济活动的两重性为敦煌旅游圈的建立提供重要经济基础,使旅游圈的成功建立成为可能。
(3)资源集聚效应明显,利于整体协调开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使该区域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在敦煌的周围,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比较优势明显,这对构建敦煌旅游圈、促进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主要表现为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景区之间层次关系的协调性。
人文旅游景观和自然旅游景观交相辉映。据不完全统计,本旅游圈有人文旅游资源21项,自然旅游资源18项(所统计资料仅考虑到省级以上旅游景点)。西北内陆干旱区大漠、雪山、绿洲等生态景观、特有的民俗风情在本旅游圈均有体现,具有吸引海内外,尤其是对都市游客具有独特魅力。在资源的层次关系上,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区,也有省级、地区级的旅游景点。组合性的优势为本旅游圈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开发提供条件,也为本旅游圈的整体优化提供了可能。2002年西汉酒泉胜迹获得4A级旅游区的称号,敦煌仿宋沙洲城、敦煌三危山旅游区荣获2A级旅游区的称号。
(4)交通条件日趋优越,旅游圈可进入性增强。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旅游圈的可进人性得到巨大改善,使游客能进得来,散得开,为敦煌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游客集散地提供了条件,也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2.敦煌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1)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发展可持续性降低。敦煌旅游圈大部分土地是戈壁、沙漠,自然环境十分严酷,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威胁是本旅游圈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加之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靠塔里木盆地,是冷空气入侵的必经之地。因此,灾害较为频繁,并有突发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尤其是大风及干热风,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圈域内年降雨量为30毫米~7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4000毫米,水资源严重缺乏。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本地区“水”问题日渐突出。据调查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水位以每年大约0.22米的速度下降,特别是1987年至1997年的十年间,泉水面积由9000平方米减少到5666平方米,而在60年代以前面积达14666平方米,中心水深由4.2米下降到2米,在1957年时最深达7米~8米。同时,荒漠化程度在本区域逐步加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游客在本旅游圈的旅游时间,降低了本区域旅游业的收入。而且风蚀作用对文物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露天壁画和塑像在风沙磨蚀作用下表面形成微小凹槽,颜料层被磨损脱落。莫高窟的砂塑像被风沙磨蚀比较严重。
(2)政府主导能力较低,景区开发各自为战。核心区敦煌市作为甘肃省的旅游经济开发区,应享受地级城市的待遇,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敦煌市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待遇,在城建、旅游景区开发等项目投资均不能落到实处,使政府的主导能力相对降低,影响核心区旅游业的发展。核心区各景区各自为战,没有整合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规划中,使整个敦煌市的旅游发展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内耗较大。
(3)传统文化开发较弱,特色文化展现不够。由于现阶段旅游业开发能力较低以及开发方式的不协调等原因,区域内传统文化开发较弱。首先敦煌艺术的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巨大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静态的陈设用于游客的旅游行为中,使游客无法欣赏到博大的敦煌艺术而降低游客的体验,无法体会到敦煌艺术的深邃。同时由于各景点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战,单个景点往往由于力量的薄弱,而使所展现的敦煌艺术发生扭曲,难以展示区域文化的宏伟、博大、多元的气势。其次表现在对区域文化资源没有深入地挖掘、整理,如“酒文化”,敦煌地区酒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酒文化旅游内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绝唱,最大限度展现出本地区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文化的开发对于丰富本地区的旅游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4)旅行成本过高,限制游客增加。据敦煌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到敦煌旅游的游客花费是到达国内黄山、九寨沟、张家界三地旅游花费的总和,和到新、马、泰旅游花费持平。
(5)核心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周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差。敦煌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应在旅游产品结构、旅游景观布局、城市文化个性、综合服务功能、建筑风格情调、城市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但由于敦煌市限于主客观条件,城市在整体形象的塑造上个性尚不突出,或仅限于城市雕塑、临街建筑外立面等简单化的手法,由于缺少富于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和反映旅游城市性格的建筑风貌,绝大多数宾馆建筑为一般性“火柴盒”形式,极大地影响了敦煌市的城市风貌。城市的性质定位与实际功能之间存在差距,从历史上看敦煌市属于丝路重镇、文化结点、历史文化名城;从现代城市性质及发展取向上看,敦煌市应定位为旅游城市。但就敦煌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其城市生态、城市形态、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特色标志、旅游景区和线路布局、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离现代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功能有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城市的旅游性质与城市的旅游功能之间的反差。
3.敦煌旅游发展的战略原则。通过以上对敦煌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敦煌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提出敦煌旅游如下发展的战略原则:
(1)旅游立圈原则。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联动效应,对于区域内软、硬环境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旅游立圈、整合其他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建立敦煌旅游的扩散机制,加强各旅游功能区的紧密协作,突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提升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该旅游圈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各景区之间的协调不够,周围景区的开发严重滞后,区域整体旅游经济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敦煌旅游中心对周围次一级旅游景区的联动作用表现为无序、低效,缺乏应有的和谐功能。旅游中心扩散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旅游极的溢出效应得到发挥,扩大旅游极的影响范围,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2)生态优化原则。本区属于内陆干旱气候,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敏感,任何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必须坚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旅游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基础,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文化遗产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提升旅游圈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当前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加强野生动物国家公园、荒漠植物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使它们成为旅游圈生态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辅相成,并以此构筑敦煌旅游圈新型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发展模式,将敦煌旅游圈建成古文明和现代文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生态性旅游区。
(3)政府主导原则。目前敦煌旅游圈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和市场发育以及管理监督机制及体制不健全,发展大旅游经济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原则,政府主导不是由政府直接介入旅游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在充分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特殊优势,实现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各级政府上下联动和部门联动、全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战略措施,其目的在于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旅游观,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提供启动资金,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丝路主题原则。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建圈的核心主题和本质内涵,积极发挥丝路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丝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采取国际成功的研发模式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程。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吸引区内外资金、技术等投人丝路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依托历史记载,选取历史主线和大的历史事件,积极创造丝路历史文学等作品,并通过多媒体、影视等手段发行,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手段,再现昔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情景,建设精品丝路文化走廊。
(5)整体营销原则。在资金和实力的限制下,各地区单独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和设计在实践层面上很难有所建树,且由于单个景点对外形象的宣传很难与“大西北”这种宏大的背景相协调,易造成景区旅游形象的歪曲。敦煌旅游圈的建立对于整体旅游形象的优化起到巨大的底蕴作用,利于发挥整体营销的优势,充分利用圈域整体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的宏大效应以及“大西北”的特殊内涵,使建立的旅游形象更能顺应大漠风光的景观基质:优化区域整体旅游资源的认识区位,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提升旅游效益;更好的利用旅游中心敦煌市的形象优势,促进区域在市场开拓方面的组合和优化。
4.敦煌旅游圈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这方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