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34500000014

第14章 “大跃进”与“大饥荒”(1)

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的周恩来,仍在一遍又一遍地拨拉着算盘,计算哪个省有多少粮食……

在毛泽东吸烟的烟雾中,车厢里的空气更加凝重,人们不免为江渭清担心起来。

领袖们为粮食问题焦虑。

庐山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眼里,这大获全胜的政治局面必将带来经济的飞跃。然而事与愿违,三年“大跃进”才进行了两年,迎来的不是为“一天吃五顿饭”而发愁,而是要勒紧腰带共度饥荒了,人们跑步进入的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要为几斤粮油去排长队了。初始的困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久,饥饿,这个发了疯的魔鬼就在不远处狞笑,死神在向人们招手……

具体地说:从1960年开始到1961年,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北京、天津、上海和沈阳等大城市粮食库存告急,一般只能维持3至5天的供应,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重灾区每人每天只有几两原粮,导致出现浮肿病、非正常死亡等异常严重的情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60年、1961年中国人口连续两年出现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全国总人口由1959年的672亿减少到659亿,减少了1300多万。(转引自《周恩来总理生涯》,人民出版社)

面对饥荒,毛泽东彻夜不眠,思考,再思考;周恩来马不停蹄,努力,再努力;饿死人了,能不急吗?

在庐山会议之前,毛泽东、周恩来先到杭州视察。

几天前,浙江省委接到陈云的电话,陈云说在嘉善他有个舅舅,来信说生活困难,没粮食吃。陈云在电话里带些讽刺意味地说:“你们嘉兴不是亩产七八百斤吗?你们去查一查啊!那里的百姓在饿肚子。”省委书记霍士廉就带上省委办公厅几个同志到嘉兴、温州、丽水地区调查。一查亩产果然没那么多,那里的老百姓确实正在闹饥荒,还饿死不少人。当霍士廉小心翼翼将这些情况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时,其他官员的心情都有些紧张。因为他们已觉察到领袖们脸上失去了往日的轻松与笑容。毛泽东的眉头紧皱,连点烟时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那神色难以捉摸:是惊讶?是疑惑?还是气愤?

霍士廉急忙做了补充:“这些材料都是真实的,主席可以派人去调查。”

毛泽东吐着烟,半晌不说话。这使得紧张气氛更加剧了。

毛泽东说了句:“你是个老实人,我相信你。”显然他的气愤另有所指:“这是犯罪啊。要坚决惩治官僚主义!”他终于忍不住说出心里话:“四川饿死人报人,河南、安徽死了也报了,你们浙江死了这么多人,还说没有死人?”

房间里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毛泽东气得手颤巍巍地,又去点烟。趁此机会,周恩来接过话茬儿:“我总理没有当好,让百姓挨了饿。”他说着,两行热泪流到腮边。他站了起来,深邃的目光直逼前方。他严厉地批评道:“你们是外来人嘛,对浙江的百姓没有感情!”

“百姓饿肚子,我们是有责任的。”霍士廉承担着责任,又一言难尽。(参见《和省委书记们》)

周恩来继续说:“浙江在自己收成不好的情况下,调大批粮食支援重灾区,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重灾区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平日温和的面容一下变出严峻的棱角,加之两道浓眉,显出不怒而威的风度,他的话锋一转:“你们当父母官的,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不要犯官僚主义的错误。上调粮食20亿斤是多了,30亿斤根本不可能。今年你们少缴国家2亿斤粮,再不够吃,再返销一点。不能让浙江的老百姓饿肚子啊。”

霍士廉汇报说,在一次华东会议上,中央一些部门领导和华东局的柯庆施要浙江报高产指标,省委十分为难。毛泽东点了点头:“上有好者,下必有焉。”

庐山会议前后,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浙江各地也放起了“卫星”,说假话,说大话,刮浮夸风的人大有人在。

毛泽东已渐渐平静:“报产量,高了就好,低了就右,这不好。这是逼着人家说瞎话。”他起身在房间里溜达,双手剪在背后,边走边说:“报产量多少就是多少,产量上不去,总结经验,找找为什么搞不好?要实事求是嘛,怎么不实事求是啊?”

霍士廉说了自己的意见:“一个不说实话,一个是官僚主义,不了解情况,一个是他害怕,害怕戴‘右’的帽子。”

毛泽东推心置腹:“你们都是地方官、父母官,最了解情况。我们高了好几层,情况了解不了。你们不向我们说真话,我们就成了瞎子、聋子啦!”

霍士廉:“这二年全省粮食连年减产,但国家粮食征购增加,使农民的生活用粮发生困难,不得不实行‘瓜菜代’。农村普遍出现‘三瘦’:人瘦、牛瘦、地瘦,不少地方出现饿、病、逃、荒,一些产粮区饿死人的现象也有发生。”

毛泽东当即指出:“征购粮食可以低一些么,得保证农民吃饭,你把农民口粮都弄来了,可不行啊。”

周恩来也说:“对老百姓的生活一定要关心。”

毛泽东:“农民没了粮食,吃不饱饭,劳动就没劲头,得想个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周恩来对霍士廉说:“你们查一下,粮食不够吃的究竟有多少?”

霍士廉有苦难言:“一个月前就给中央报了。”

周恩来:“今年你们浙江粮食少交15亿斤,补给不够吃的。不能我们吃饱饭,让老百姓饿肚子。”周恩来想了一下又说:“老百姓没有饭吃,你们要负责任,省委要写检查。”

毛泽东感慨道:“浮夸风害死人哟!”

所以,毛泽东上庐山,一开始的初衷的确是想解决党内作风不实、经济下滑的问题,他给各级干部的一封信中,特意指出:老实人,敢讲真话的,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特别是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响亮地提出:在党内要造成有话就讲,有缺点就要改进的空气;号召大家学习海瑞精神,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要求中央委员们敢讲真话,不怕警告、降职、撤职、开除党籍,不怕离婚、杀头,要敢于坚持真理。可悲的是,当彭德怀真的“要当海瑞”时,毛泽东否定了自己。然而毛泽东不能闭眼不看现实,庐山之后,他还是要回过头来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错误,着手解决天下最大的事情:粮食,或曰吃饭问题。

到了1960年,粮食问题仍在继续滑坡。全国有好些省份灾情十分严重,饥荒肆虐,已经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作为一国总理,如同一家之长一样,最操心的事莫过于粮食。人们已经听说周恩来同毛泽东一样,已经几个月不吃猪肉,饭也吃得少了。

这年四五月间,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到北京开会,他几次见到总理,都觉得他心事很重,眉宇间深藏着一种忧郁之色。星期天,杨尚奎和夫人水静正准备去看望朋友,忽然接到通知,说总理想和华东几位书记个别谈一些问题,希望不要外出。

他俩就坐在屋里等候,猜想总理会谈什么问题。杨尚奎心里有谱:这个时刻,八成是谈粮食问题。

10点半钟,周恩来步入杨尚奎的房间,坐下不一会儿,他就开门见山地说起:“去年全国有好几个产粮省,包括四川这样的粮食大省都遭了灾,估计今年的生产形势也很糟糕,所以中央在粮食问题上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的粮食库存都已经挖空了,调进的不够市场供应,如果不马上调一批粮食救急,像这样的大城市一旦发生粮荒,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这就不得不向你们求助了。”

周恩来说完,含笑望着杨尚奎。

杨尚奎很沉重地点了点头,看得出,他略有难色。作为一省之长,担子之重不亚于一个小国,他同样担负着“家长”的角色,也总要吃着上顿想着下顿,吃着盆里想着锅里。

周恩来理解杨尚奎的心情:“是啊,江西已经调出了10亿斤粮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你们自己也有困难。但是,和别的省比较起来,你们还是好的。

所以我今天特地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2亿斤,支持中央,救救燃眉之急?”

杨尚奎觉得尽管总理对江西的情况有所了解,但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将江西的情况作一详细汇报:“江西是个农业省,主要是产粮。自古以来,特别是从南北朝时期起,江西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地,现在给中央调运粮食更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但是,这两年我们的困难很大,1958年,许多地方顾了炼钢铁而误了农业,结果不是增产而是减产,不少稻子烂在田里;或者是晚稻缺乏管理而歉收。去年大灾,江西也未能幸免;今年的情况又不大好。灾情严重的地方,已经出现大批浮肿病人,个别县还出现了饿死人的问题。虽然我们及时发现了,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止进一步恶化,但我们一点也不敢大意。要是今年又歉收,明年再遭灾怎么办?我还是想,要准备最坏的事情发生。”

“你的想法很对,尚奎同志。”周恩来叹口气说,“老天不听我们的,有人又趁火打劫,又是逼债,又是切断援助。是的,要准备应付最坏的局面。”

“所以在中央调走10亿斤粮食之后,我们又重新调整了用粮计划,压缩了群众的粮食定量。”杨尚奎接着说,“富裕的地方,还可以勉强吃饱;困难的地方,那就要靠‘瓜菜代’了。这次来京开会之前,我到临川县一些公社看了一下,公共食堂煮的‘饭’,基本上是红薯叶子……”

杨尚奎声音哽咽,说不下去了。

周恩来长叹一声:“在山东,红薯叶子都吃不上哟!问题是并不止一个山东。”

“江西应该比山东那些地方好,它历来就是个出粮食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江西用粮也一直比较宽裕。农民喂猪、养鸡都习惯用粮食。可现在,人都不够吃了。”

“你们干部定量多少?”周恩来问。

“在粮食情况最好的县,干部最多定量为24斤。在猪肉、食油、禽、蛋之类都少到几乎没有的时候,一餐吃一斤米,就像吃根冰棒一样,干部直喊饿,我们不让喊,不让发牢骚。他们嘴一闭,牙一咬,挺下去。”

“江西的干部,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同志,都是好同志呀。”

“总理,我说这些不是向中央叫苦,而是让中央知道江西的情况。”杨尚奎坐直了说,“我们既要识大体,顾大局,又要考虑江西这个鱼米之乡的群众对饥饿的承受力。至于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总理既然提出来,我们说什么也得支持。

我回去再做做工作,统一一下认识,就是再勒紧一次裤带也是要给的。”

周恩来咯咯地笑了,他笑得那样舒心:“我就知道老表的风格高!谢谢你,尚奎同志,我代表中央和人民谢谢你!”他站起来扶着杨尚奎的肩膀说:“放心,我不会给你们再加压力了。”憨厚得如同农民一般的杨尚奎也笑了。仅靠江西那几亿粮食,对于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到了1960年年底,全国粮食紧张情况仍在加剧,许多大城市粮食供应告急。

周恩来和陈云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心急如焚。他们一次次地研究调配方案,都显得捉襟见肘。陈云提议,挤出一部分外汇进口粮食。这可是一个重大决定。

因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1960年,国家不仅不再进口粮食,而且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出口。吃进口粮,这对“大跃进”来说简直是个讽刺。用外汇进口粮食,无疑是当时一个禁区。务实的周恩来和陈云还是决定了。

12月30日,周恩来离京前往缅甸访问。在飞机场,周恩来、陈云、叶季壮还在商量进口多少粮食的问题。当时确定的进口粮食数额是150万吨。到昆明后,外贸部给随周恩来出访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打来电话,说中央决定进口250万吨粮食。雷任民当即把这一情况报告周恩来。周恩来说:这件事我不知道。他马上打电话问陈云。陈云说粮食太紧张了,要进口这么多才能渡过难关。

(见雷任民:《回忆周总理对外贸工作的关怀和指导》)心急如焚的周恩来许久没有说话。

在访问结束前一天,周恩来对雷任民说:“访问结束后,你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支付问题。”

雷任民到香港以后,召集有关单位了解情况,基本解决了货源、运输、外汇等问题。在购粮、运输过程中,周恩来几乎每天晚上都把雷任民叫去汇报进口粮食的各个细节。

1961年,中国共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500万吨。

这使得周恩来疲于应付。有一天,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的周恩来,仍在一遍又一遍地敲打算盘,计算哪个省有多少粮食,哪个省可以调出多少,或者急需调入多少。保健护士郑淑芸前去送药,不忍地说:“总理,像这样具体的技术工作,不能让别的同志帮你做一下吗?”

周恩来猛然一怔,严肃地看了小郑一眼,说:“怎么能这么看呢?这可不是小事,它关系到亿万人民吃饭的大问题。我不亲自算一算,怎么能知道底细?作为一国总理,那怎么行呢?”他接过药片,用杯中的水送服,又俯下身子“算账”。

小郑觉得总理说得在理,可还是嘀咕着:“总理,你也不能不顾自己的身体呀!”

她的鼻子一酸,热泪夺眶而出。

这一年,有一次周恩来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他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

时,不由得紧皱眉头。他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

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恩来放下手中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汇报说,他当时写这则新闻时只考虑了国际方面的因素,才出了这样的差错。周恩来略一沉思,又谆谆告诫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现在天灾人祸闹得我们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的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的宣传‘上不合国情,下不安于民心’,群众看了会怎么想?”

这几句话说得那位记者频频点头,并记了一辈子。

因农村食堂的事,两个老乡非要见毛泽东“天灾人祸”,使得共和国的领袖们凝聚在一起,要共渡难关。这时的毛泽东与周恩来关系也比较融洽。据说1960年春天,他们一道去长沙视察时,还有过两人妙对对联之事,流传至今。当他们在湘江边游览时,但见橘子洲的江面上,百舸争流,舟帆点点,毛泽东回想学生时代,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佳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然后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恩来同志,我一时江郎才尽了,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

毛泽东所吟之联,动静相对,采取顶针格,前一句结尾一字,作为后一句的起头之字,三个断句,两处顶针,而且“洲”与“舟”又是谐音,对仗起来比较困难。

周恩来点头笑着,不觉已来到天心阁。周恩来向来认真,不管毛泽东是否当真,他这一路都在考虑对联的下句。当他无意中见一群鸽子从阁中飞出,顿时悟出一下联。他对毛泽东说:“主席,你看这句行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毛泽东听后,连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好啊!”

这虽然是一则趣谈,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珠联璧合”。

毛泽东的专列又从湖南开入江西。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我乃天下霸主

    三国之我乃天下霸主

    华夏第一兵王因任务为国捐躯,却阴差阳错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历史上蔡邕的长子,蔡琰的哥哥。看他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为王者,让蛮夷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兴安传

    兴安传

    男主穿越到了一个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古代。南安国,一个小不伶仃的国家。穿越成南安国王,意外地肩负上了复兴南安的使命....
  • 英伦骑士

    英伦骑士

    回顾亚瑟王时代的不列颠,恩斯特从小兵开始一步一步攀爬到亚瑟王的身边。为了王的荣誉,为了不列颠的光芒,拔起手中的剑起誓:我是英伦骑士,我是不列颠骑士,我发誓毕生守护不列颠!ps:本文为架空历史,毕竟亚瑟王也是神话传说,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写。我随便添加一点也可以理解吧。
  • 唐朝小农

    唐朝小农

    玄武门之外,李二挥刀斩断兄弟情义;杨一凡正在为家里创收烦恼万民殿里万国高呼天可汗;杨一凡正在看着一大堆粮食发愁。不想改变历史,只想家人无虞。不想称王封侯,只想妻贤子孝。
  • 挹娄之鹰图腾

    挹娄之鹰图腾

    挹娄(yilou),听说过吗?就是史籍中反复提到的满族的先祖。他们立族的年代相当于汉末至南北朝,纵跨三百多年,比他们后代子孙在中原立国的清朝,存续的时间都长。他们驰骋于:东到日本海,西至呼兰河一线,南至珲春至汪清附近,北至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区域。他们笃奉七星大神,以鹰为图腾生活在原始与封建社会的“交叉口”,由肃慎族而来,在汉族和夫余、沃沮、高句丽夹缝中诞生、成长、壮大,振臂一呼,举起猎猎七星大旗。他们的开国皇帝叫挹娄,以皇名为族名。皇城在七星河上游,现今的友谊风林……他们哪,他们……我的满族兄弟!我的东北兄弟!——波澜壮阔,可歌可泣。
热门推荐
  • 大陆史事

    大陆史事

    在一场大战中流离失所的她,因为某次机缘巧合下与他相遇。“漂亮哥哥,我可以嫁给你嘛??”“姑娘慎言。”多年后……“漂亮姑娘,在下可以娶你嘛??”“你太弱了。”媳妇从萝莉开始养起不香吗?(新人小白需要指点,QwQ)
  • 女装进入女子学院

    女装进入女子学院

    新书,不会太监,不会太监,不会太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巷角里的家

    巷角里的家

    也许你钟爱灯红酒绿或是偏爱安静的一隅而这些都会有它存在的价值
  • tfboys缘分早已注定

    tfboys缘分早已注定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女孩和当红tfboys发生的故事,其中他们经过了重重波折,最后才发现他们的缘分早已注定了。这部小说是作者第一次写的,希望大家喜欢。本小说纯属虚构,不喜勿喷撒!
  • 弑杀幻想之人

    弑杀幻想之人

    Campione,弑神者,弑杀了与人类所编织出的神话背道而驰并从中脱离出来,给人间带来灾祸的神,并且篡夺了他们的权能的人类魔王。我,是一个穿越到弑神者世界(?)的普通人(大概),但是,谁能告诉我眼前的这些不从之神是哪个神话的啊,感觉有点乱入了啊!时崎狂三,阿尔托莉雅,艾斯特,帕秋莉,为什么我要对付的是这些人啊,拿来的权能不会是伪造的吧。
  • 桂林人

    桂林人

    桂林有两样东西是谁也搬不走的。第一是山水,所谓鬼斧神工,那是老天爷的手工作业,可能因为比较得意,一直留到今天;第二么,就是桂林米粉,越是小家小户小老百姓的纯手工经营,就越是让人一吃难忘。“好耍”是桂林人面向生活的招牌式态度。在桂林,你会遇到很多人说这句话,说这话的人拿这话当泥巴,多难的处境,泥巴一糊,万事大吉。“好耍”传达的轻描淡写和四两拨千斤,正是桂林人小城大志的心性的写意浓缩。写意的好处在于并不落在实处,没落在实处,也就无从追究。不要以为桂林人志大才疏,他们只不过更愿意营造避实就虚的情境罢了。桂林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境界,就是胜也要胜得不显山不露水,最好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小门小户

    小门小户

    他们家的家训是寒门出英才,贫家出孝子。经历了改革开放,激荡的岁月。直到如今他也没弄明白,他是英才,还是孝子。
  • 葡萄藤下的约定

    葡萄藤下的约定

    《葡萄藤下的约定》是一部描述发生在葡萄园的美丽故事。关乎艺术品味、关乎信念、梦想,关乎亲情,爱情,友情……希望用温暖的文字,触动内心最柔软的……本书选材新颖,人物角色丰富,借助法国葡萄园为背景展开故事。两条主线同时展开,情节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就像人生充满了变数。内容涉及到品味、艺术、时尚等领域。本书想要展现给读者的不是人生,也是人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总会有一个片段或是一瞬间,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比如那份对亲人的守候,对爱人的承诺,对友人的信任,对梦想的追求,对待人生的态度转变,从稚嫩一步步成长走向成熟,一步步从错失的错过的经历中开始学会理解、学会爱……借一个美丽的故事,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触动和感动,在人物角色的经历中一起回忆、一起成长、一起珍惜身边的拥有。
  • 你给的爱迟到了

    你给的爱迟到了

    “这一次让我来说再见吧!我原来以为你会心疼我的付出,珍惜我们之间这来之不易的感情,其实我错了,我的心就算再热烈,也真的感动不了你,因为你的心从来没有在我的身上.....”这是林一凡留给陆晚婷的最后一个信息、最后一段话。其实那只是一个平常的早晨,林一凡也只是像平常一样的开着自己最喜欢的车出了门,只是这一次他没有想回来。曾经他以为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无所畏惧,但是原来从始至终都是他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他曾想开着这辆他最喜欢的车,带着陆晚婷去看遍世界上即将消失的100个地方,可是现在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他好累真的好累,就像在一个无边的荒漠里一直走一直走,看不见尽头。直到现在林一凡还记得第一次看见陆晚婷的情景,“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第一次见面方梦就说了对不起,他和她的开始和结束就只剩下对不起了。
  • 这个修士太气人

    这个修士太气人

    气人就变强,一直气人一直强!机缘巧合获得怨力系统的楚云溪,发现自己具备了不同寻常的能力。只要气人,就能变强!未婚妻:“你天赋这么高,怎么不修炼?”“修炼?修什么练?我这样的天才是用来修炼的吗?我是用来气人的!”气人一直爽,一直气人,一直爽。PS:本书又名《气人就变强》、《我真没想气人!》《气人!我也是被逼的!》,简介无力,请看内容,轻松、腹黑、搞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