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茂 姜洪源
甘肃是明代肃藩王世袭领地、清代陕甘总督部堂、甘肃巡抚(由总督兼任)和甘肃布政、按察、提学使司驻地,其政区包括今之甘宁青新等广袤地域,它所产生的历史档案应是广博宏富的,然而,甘肃省档案馆典藏晚清档案仅数千卷,堪称凤毛麟角,殊属珍稀。
至于前清和明代档案,几乎是馆无片纸。再以理性的视角来浏览省馆所藏民国甘肃档案,就会发现其藏量也不尽如人意,尤以民初档案为少,一些年份更是呈现出严重的缺档乃至断档现象。掩卷而思,这显然与明清以来博大的陇原文化底蕴极不相称。
据《兰州今古注?宝巩局》载有“民初,清理藩署旧挡”等语。
可见,明清档案直至清末民初,尚保存完好。而民国档案,距今不过数十年的短暂岁月,除了1949年前夕甘肃党政要人携档西逃时散失一些之外,何以如此残缺不全呢?面对这一历史疑案,人们不仅要问,这批具有数百年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档案群体,究竟去向何方?原来,这与民国甘肃先后发生的两次严重毁档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缕述其详,以飨读者而资鉴戒。
一
第一次毁档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据《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之十?甘肃解放前五十年大事记》载录,1913年7月23日,“省财政司长田骏丰,焚烧原甘肃布政使署所存明清两代档案十数屋。”这与慕寿祺著《甘宁青史略》所载民国二年“秋七月,财政司司长田骏丰,焚烧甘肃旧档案”的史实相吻合。慕详述了田氏一意孤行,不听劝阻,执意焚档的来龙去脉:“时改旧藩署录财政司,司长田骏丰以历朝档案堆积如山,非惟地小不足以回旋,又恐办公各员稍一不慎,致酿回录之灾。督署秘书长慕寿祺力争之曰:‘……甘肃居西北上游,为总督驻节之地,兼管陕西、新疆,其卷宗颇有关系。
况兰州自明肃藩建国以至前清,三百余年中,虽屡经大乱,而省城始终未失,各衙署卷宗,皆为四五百年之古物。督署所存,尚有肃府旧档,为历史极有价值之成绩,为吾甘最难得之文献。一旦作为废纸,岂大不可惜耶?’骏丰不听,竟付之一炬。”就这样,田氏其人以所存明清旧档容易酿成“回录之灾”,也就是说,易予引发火灾这样一个莫须有的借口,不听慕寿祺为使文献免遭毁档灭史厄运,所痛陈的劝阻,公然滥施权柄,顿使这十数屋少说也有百万卷册之巨的文山档海灰飞烟灭,化为乌有,造成甘肃档案史上颇为惨烈的文化浩劫。
慕氏在扼腕叹息之余,将此暴珍灭物的劣迹,秉笔直书于他所精心结撰的这部西北史书之中,以儆效尤,使我们得以藉悉始末。
考察田骏丰的宦游身世,从中不难看出,他之所以敢于藐视舆情,贸然毁档,铸以大错,是与其显赫仕途和功利心态分不开的。
田骏丰,宇枫淑,甘肃甘谷人,清末在广西任知县。1912年4月,北京参议院成立,田以甘肃议员身份加入。是年5月,袁世凯为在临时国会中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相抗衡,指使由他的御用党派统一党和黎元洪操纵的民社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合并,成立共和党。
田遥相呼应,于同年8月主持成立共和党甘肃支部。1913年1月,田出任甘肃国税厅筹备处处长。同年3月,袁世凯任命田骏丰为甘肃财政司长。是年5月,田又取代未到职视事的李于锴为代理甘肃警察厅长,身兼二职。很清楚,田在新旧交替的政治角逐中,可谓从政有术,飞黄腾达。他在任上踌躇满志,对于台地尘封的前朝名物典章,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堆废纸,不屑一顾,遂弃之如敝屐,借故失火之虞将旧档移出,一焚了事。殊不知,焚毁文化遗产的罪责,岂是一个无稽的借口所能掩饰得了的。
不过,田骏丰似乎高兴得太早了。田任财政司长才10个月,便于1914年1月被免职。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时隔不远的1917年,竟是他的穷途末路。据《兰州楹联汇存?輓联》记载,这位“强壮年华”的从政者,到头来只落得个“因痛饮酒于汤总长家中,遂暴卒”的可悲下场。尽管田某带着有负于甘肃档案典籍的遗憾过早地去了,但他给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档案事业造成的灾难性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第二次毁档事件,发生在1943年。对于这次事件发生的缘由、毁档的数量、参与者的异同说法,有一个由披露到跟踪查实的过程。
二
1998年初冬,笔者从一位档案同仁的晤谈中获悉,甘肃省文史研究馆于1993年主编出版的《陇原鸿迹》载有作者春浦在一则短文中提及的40年代甘肃毁档的事件。经过对这一线索的觅书披读,原文写道:“甘肃省财政厅长梁敬錞于1943年,以原有1915—1925年全省财政档案,因在1939年12月26至28日,日寇飞机连续三天轮番轰炸兰州,一些档案被炸毁,所剩残卷无保存价值为由,呈请省主席谷正伦批准,将十万余宗档案,按废纸价售造纸厂,派员监视,化为纸浆”云云。
为弄清具体事实,笔者在甘肃省档案馆查阅了民国甘肃省财政厅全宗档案,在1号目录第233号卷内查到了有关这次毁档事件的确切记载。
远溯5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日本侵华飞机曾对西北重镇兰州多次进行野蛮空袭。据史料记载,仅1939年12月26日至28日,数以百架计的敌机连续三天对市区进行狂轰滥炸,全城几乎无处不落弹,市内一片火海焦土,炸塌烧毁房屋不计其数,市民死伤惨重,甚至连市郊一些防空洞也末幸免于难。就在这次空袭中,甘肃省财政厅设在兰州城南约6公里的节节沟防空洞洞口被炸,殃及洞内保存的该厅民国前期的部分文档遭受损坏。
时隔十年后的1943年,节节沟防空洞修复事宜被提到了财政厅议程。但奇怪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于这笔数额不大的修复费,厅里却迟迟拿不出钱来。为此,厅一科于同年6月18日召开本年度工作检讨会商酌此事。职员乔鹤年提议,这笔修复费工料估价需洋钱两万余元,是否将洞内存放的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前的案卷出售造纸,以所售价款作为修复费。会上采纳了这一建议,又对修复费详加复核。实需一万元即可敷用。并责成由厅档案室草拟签呈,待上峰签准后施行。19日,乔某将上述档案依类别逐项抽检数份,共5类24卷,连同签呈递交一科科长陈某,转呈厅长陈国梁审阅。
同年7月1日,厅长陈国梁正式向省政府主席谷正伦上报签呈。
原文是:“查本厅节节沟防空洞现存民国四至十四年终并十九年一部分旧卷,于二十八年被敌机炸毁后,各类案卷虽经一再整理,业已脱节不全。且以前军政、捐税、杂行各项文卷皆失时效,亦无保存之价值。除有关各项法规及房产、田赋等卷仍全部保存外,其余旧卷既失时效,而防空洞内又无地堆存,拟请价售造纸。该项价售款,并拟请移作修理本厅防空洞费用。是否有当,理合具卷目一纸,签请钧座鉴核示遵。”7月10日,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在这份签呈上挥笔书写“如签”二字。于是由省财政厅演绎的这起毁档事件付诸实施了。
据省财政厅签呈所附的卷目清单详载,这次销毁的档案总数为139282件。同年7月21日,由厅庶务股、总务股和档案室召集兰州兴陇公司及永和、耀华、永兴等造纸厂在厅内投标。永兴、耀华、永和造纸厂的竞标价分别为每公斤案卷17元,17.2元和17.8元,结果,永和造纸厂中标,付款运档而去,顷刻间化为纸浆。
关于这次毁档事件的原委,省馆档案记载与作者春浦所述基本吻合。所不同的是,厅长之名后者有误罢了。但就这次毁档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数量如此之大的有用档案被化为纸浆,这对研究民国甘肃财政史乃至民国甘肃史,无疑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
尤为重要的是,这次毁档事件,自始至终在合法化的名义下进行,可谓操作程序完备,批准手续齐全。但平心而论,这毕竟掩盖不了假借合法之名,毁坏历史档案之实的本来面目。其一,毁档之举是在档案被炸4年之后提出的。由此可见,民国政府部门对于如何保护档案和重视档案工作,虽早有成规,却置若罔闻。坐视被炸档案长达4年之久,而不做任何补救措施,予以修复,反而见利忘义,巧立名目毁坏档案。其二,尽管这批洞藏档案确因被炸而受到少量残损,充其量不过是部分原档“脱节不全”而已,本不碍大局,只要抢救修复及时,仍可提供利用。问题的症结是,省厅竟以此区区缘由为突破口,径请添入“皆失时效“、“无处堆存”等站不住脚的理由,必欲档于死地而后快。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国官场视档案文献为草芥的轻率态度。其三,作为一个堂堂的省级财政机构,不但不掏分文以抢救破损档案,反而以毁弃档案为代价,以换取修复防空洞的经费,真可谓本末倒置。到头来,数量如此之大的档案,并未毁于敌手,倒是被毁于档案管理者之手,这种啼笑皆非的严酷事实,实在发人深省。
(《甘肃文史》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