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初定,局势未稳。且西北战场与整个平吴战局相关。故在康熙十六、十七两年,在甘清军基本没有离境。且令孙思克回凉州,令张勇移师甘州,守御边境。十七年(公元1678年)四月,庆阳袁本秀又受吴三桂之命起而反清,被王进宝擒获斩首,乱平。
南下川滇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宁夏提督赵良栋上疏云:“……
今湖南既定,宜取汉中、兴安,规四川,臣愿精选所部步骑五千,独当一路。”与此相反,孙思克却上疏陈述汉中、兴安山多路险,“绿营骑兵不尽强壮,马又多羸瘦,满洲兵亦复无多”,加上粮运不继,“不若今秋暂缓出师,……俟来春再议进兵。”赵从整个局势着眼,湖南一路得手,西北自当相应而进;孙则片面强调困难,提出延期缓进。显然孙的意见是错的。康熙对赵嘉许,对孙宣谕诘责。
随即命图海部署进兵南下。同年十月,陕甘清兵分四路进发:图海率佛尼勒进兴安(今陕西安康);毕力克图、孙思克自西和进略阳;王进宝与总兵费雅达自宝鸡循栈道南进;赵良栋自徽县南进。四路兵中实以王进宝、赵良栋两路为先锋突进。王进宝上疏,请以长子用予随征,康熙照准,并根据王用予军功,授以副将。王进宝至宝鸡,对手是敌方主将王屏藩。王用予为前锋,在红花铺大破敌兵,一举收复凤县、两当。继而进取武关,王进宝命王用予将偏师绕出关后包抄,自督大队乘夜斩关而入,俘获守将罗朝关等。又夺得鸡头关(在褒城县),乘势追击,王屏藩不支,率众自青石关(南郑县南)退至广元,其将杨永祚、孙启耀归降。十一月,汉中地区全部收复。康熙闻报大悦,御书“龙飞”二大字、唐诗手卷一帙,遣大臣赴营中赐予王进宝,并敕命会兵夺取川北重镇保宁(今阆中),平定四川。与此同时,孙思克部克阶州(今武都),赵良栋部收复略阳、阳平关。王进宝、赵良栋会师于宁羌(今宁强),又分路向四川进军。
王进宝自青石关进神宣驿(广元县东北九十里),更督兵强取朝天关。此关至险,号称南栈中第一高坡,旁行斜上,高出云表,山半石碑镌有“小心移步”四字,是一夫当关、万夫难进的险地。但王进宝以胜兵之威,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正月一举夺关,遂拔广元。王屏藩退守保宁,以二万人迎战。王进宝督兵击杀,连拔敌垒,追至锦屏山,王屏藩退至城中。王进宝即率部攻城,一马当先,亲自夺取护城河浮桥,王用予斩门入城,大兵一涌而进。王屏藩与其将陈君极均自缢身亡。俘获吴之茂及其部将十七人(后吴之茂复叛)。王进宝又分部诸将及次子用宾等陆续收复昭化、剑州、苍溪、蓬州、广安、合州、西充、岳池等州、县,稳住了川北局势。
由于王进宝一路对付了吴三桂主力,使赵良栋一路进兵更为顺利,在十九年正月间的十天之内,连下龙安府(今平武)、绵竹,“伪巡抚张文德等迎降,遂入成都”。康熙擢赵良栋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令其南下云南。此时,赵良栋、王进宝之间矛盾尖锐,难得相处,康熙令王进宝镇守四川,驻保宁,升任王用予为松藩总兵。王进宝上疏称病乞休,康熙命还固原养病就医,由王用予驻保宁护诸军。后又改任王用予为固原总兵,以照料父病。但王进宝父子离开不久,保宁即失守,康熙又令其父子返回四川,再次收复保宁。康熙进王进宝以三等精奇尼哈番(即三等子),王用予加左都督、授拖沙拉哈番(即云骑斗)。此后,双方在四川境内展开个多次拉锯战。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三月,吴三桂大将马宝犯叙州(今宜宾),王用予将其击退,并收复纳溪、江安、仁怀、合江诸县。与此同时,吴丹收复重庆、达县、奉乡诸县,稳住了川东南。康熙命王用予率部驻永宁(今叙永县),以阻止吴部势力出云南。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夏,赵良栋自成都南下,渡金沙江,入云南。这时清兵已有两路进入云南:平南大将军赍塔自广西入,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彰泰自贵州入。清兵四十万,连营四十里,围困昆明城,唯不封锁昆明湖。吴三桂之孙吴世璠收聚余兵固守城池,自水道转运,相持数月不下。清兵军粮接济困难,“斗米四金,月需米六万石”。九月,赵良栋率部到达,他察看了地形、营垒之后,向彰泰请示说:“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但彰泰怯战,认为不可“轻进委之于敌”,并让赵良栋休息。
赵良栋不听,“率部夜攻南坝,破垒夺桥”,直抵昆明城下。有野史记载说:“攻得胜桥,望见桥头炮台甚密,白昼攻之,所伤必多。
乃伏马兵于南坝两岸,分步兵为三队,结营立壕墙,墙上架火枪子母炮。自披厚棉,持大刀督阵。夜三鼓攻桥,贼尽出死战,其帅郭壮图亲搏战,三进壕墙,而伏兵三起应之,烈炬如星,枪炮雨下,贼败走,公夺桥进至三市街”。这时,彰泰又认为赵部将士已极疲劳,应该暂退,由总督蔡毓荣部代守阵地,遭到赵良栋的驳斥,赵且坚持应立即攻城,彰泰只好命令全军进兵。吴世璠率众出城迎战,十月廿八日,吴部大败,吴世璠自杀,余众以城降。至此,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始告平定。赵良栋在昆明最后一战中,被称为首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部入城时,纪律是好的。康熙上谕云:
“赵良栋操守颇好,恢复云南,秋毫无犯,在武臣中可属良将矣”。
康熙的用将之道作为皇帝和统帅,康熙有个特点,即当用兵之际,不惜调动一切人力物力,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士气,全力保证前线的胜利,至于大将、大臣所犯过失,并不深究;但战事结束之后,则细论各人功过,从容解决遗留向题。且在究过之中,不忘其功,往往宽大处之。
对于王进宝、赵良栋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处理,就是如此。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王进宝、赵良栋同时被召入京。康熙与诸王大臣计议二人时说:“……及取汉中之后,二人意见不合,嫌隙渐生,遂尔分路进兵,赵良栋直取成都,王进宝恢复保宁。若成都不下,则虽攻保宁,未易即拔,若保宁未克,则虽下成都,难以固守,势必复至于退。是二人功绩,俱著封疆。使能公尔忘私,和衷共济,即统士卒乘胜长驱,则滇黔贼寇可以歼灭,何复迁延岁月,迟至一二年之久耶?”从这段评述二人功过的话来看,二人当是整个平吴战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二人矛盾的根源和发展过程,康熙说:“二人秉性鲁莽,不谙大体,各怀私忿,互相攻讦,屡疏求胜,交图陷害。朕当二人讦奏之初,即已洞悉情事。念二人功绩并茂,惟欲保全,绝无察究之意。……今二人俱至京师,如欲治罪,何难逮问重处?但朕意终以保全为念,特将二人互讦章奏俱行发还,概不究问。”康熙不愧为英明之主,算得上明察秋毫,又宽大为怀。所以当把二人同时召至殿前,二人都心悦诚服,表示今后要全心为国效劳。
王、赵之间的矛盾,主要责任在哪一方?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见出一些端倪。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十月十三日,赵良栋在一封上疏中用了“殷鉴不远”一语,不料以此为触媒,引发出对赵良栋的处分。康熙对诸王大臣说;“赵良栋秉性蹇傲,略识几字,每奏疏内妄引比拟。自谓云南贵州等处地方,全赖伊力恢复,且伊抢掠地方百姓(按:这句话与其前引‘上谕’相抵牾)。既至云南,惟让赍塔而已,其余俱不在伊目中。”以此,并联系川南建昌(今西昌)一度失守的责任(吴世璠遣将胡柱国、夏国相等攻建昌。良栋令总兵朱衣客往援,战不胜,守城兵弃城走,建昌失),康熙革去赵良栋的云贵总督。后又法外施恩,补授銮仪卫銮仪使(正二品)。赵良栋如此高傲居功,不难想见与王进宝龃龉的根源。后来赵良栋在銮仪使任上,终以生性骄纵,不见容于朝班,退而乞田宅留居京师也不可得,只好还归乡里。但康熙对他的功劳念念不忘,二十五年又下谕:“着复其勇略将军、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原衔”。三十四年正月,又特授赵良栋以一等精奇尼哈番。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赵良栋病逝于宁夏,年七十七岁。
张勇战后的处境是平稳的。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九月,张勇上疏,以身体有病请求解任,康熙予以挽留,并对大臣们说:“张勇……当反乱时,伊虽不似孙思克、王进宝矢志效力,彼时未曾妄动,亦属可嘉。且在西陲年久,蒙古甚是畏惧,若行留任,不无有益”。这是寓贬于褒,是以不同尺度来衡量不同的人。对于一个明朝降将来说,如此要求和对待,是比较客观的。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四月十五日,张勇病故于甘州(今张掖市)任所。
孙思克于平吴中因进言不当,“罢提督、夺世职,仍留总兵”。
但在张勇病故后的二十五天,即继任为甘肃提督。之后在捍卫河西安全、参与征逐噶尔丹之战中继续立功,授以拖沙拉哈番(即云骑尉)。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病逝于甘州任所,赠太子太保。
比较起来,王进宝父子最得康熙的信任。战后王进宝仍为陕西提督,驻固原。当孙思克任甘肃提督后,其凉州总兵一缺,即由王用予补授。康熙说:“虽与伊父王进宝汛地相近,所辖之地各异;且王进宝年老多病,此缺着王用予调补。”这样的安排使用,是破格,实属少见。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八月十五日,王进宝病逝,年六十岁。康熙钦命加以太子太保衔。
《清史稿》对四将评论说:“世称‘河西四将’,以(张)勇为首。忠勇笃诚,识拔裨佐,同时至专阃,奉指挥维谨。高宗许为古名将,允哉!良栋、进宝,转战四川,进宝实首功,乃忼爽多所忤,圣祖力全之,始以功名终。”这几句话甚得要领。四将生前得康熙重用,身后复蒙乾隆推许,绝非偶然。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王士祯(渔泽)曾有六首《秦中凯歌》诗。其中一首写道:“河西三将气如虹,百战功名次上公。诏下一时齐虎拜,汉朝争羡窦安丰。(自注:将军张勇进爵靖逆侯,提督王进宝进奋威将军,总兵孙思克进平凉提督。)”按,此诗可能写于西北战场甫毕、吴三桂之乱尚未全平之时,故不及赵良栋。又,“平凉提督”之“平凉”,当是“凉州”之误。窦安丰即东汉窦融,以破隗嚣功,进安丰侯。王渔洋以时人将三将与窦融相比,当非过誉之词。古称“关西出将”,在清初这段历史上,再次得到事实的证明。
从四将的这段经历中,可以看出,康熙的驭将用人,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善于用人之长,且用够用足;对于缺点和不足,能够正确对待,并且一般是宽容包处,使之自省悔改,处分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作为满族封建皇帝,他心目中是有满汉畛域的,他的《起居注》中就不乏右满左汉的言词。但他却能比较公允地对待汉将,肯于大胆使用汉将。即使给以处分之后,仍然用而不疑。把降职的赵良栋放在身边任銮卫使之职,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样的用人,正是他雄才大略的表现,也是他能取得平吴的胜利乃至成就六十年繁荣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
1988年12月初稿1989年4月改完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①《清史稿》;②蒋良骐:《东华录》;③《康熙起居注》;④《兰州府志》;⑤《靖远县志》;⑥《张壮襄奏疏》;⑦《清朝野史大观》。
(《甘肃文史》1992年总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