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38100000036

第36章 存在、语言与现代反思(9)

晚清至1930年代初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规,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力陈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为:“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①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历史大变局时以民族富强为诉求的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民族主义心理。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心理在新的历史情形中的一种表现,他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一种传统的心理来应对新的变局,势必会弱化新的变革可能具有的积极意义。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心理,其实何止信赖,几近乎依赖心理。为何生出这种心理?因为当时中国人,尤其是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渴望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在心理上因鸦片战争后连连的溃败而生出一种对西方的深深的恐惧感,担心对西方文明的引进会危及中国固有之文明,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却在学习西方时依靠专制的国家主义完成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革,成功地实现了近代化,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本西化的成功实际上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树立了一个榜样,张之洞乃至一些文化精英倡言留学日本,最根本的动因,在我看来,并不是路近省费(尽管也不失为一个原因),而是对日本近代化模式的一种认同,其模式就是将专制性的国家主义与民主性的启蒙主义结合起来,使西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利益、特别是

注释:①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17。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这对于因洋务运动失败而困惑不解的中国统治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使他们找到了如何在不动摇封建专制的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以振兴民族的方式与途径。于是,对这种模式的认同很快就转化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对日本近现代化经验的信赖乃至依赖。

由张之洞所暗示出的这两种民族心理,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留日大潮的出现,被不断地强化,成为20世纪前30年中国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基本心理。

日本文学是通过留日学生影响中国文学的,这是20世纪前30年中日文学关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所以对作为接受者留日学生特点的揭示就变得极为重要。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的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①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②他们在日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性待遇,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认识、掌握日本近现代化历史,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鲁迅等除外)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也就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为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民族强国之列。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热情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注释:①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5)。

②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157。

作为文学接受触媒的留日学生这些特点与上述张之洞所言说出的两种民族心理,以及中国文学于历史转型期重建自我与社会人生关系以期新生的现实,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现代性的强烈渴望与追寻以及这种渴望、追寻所带来的急躁与焦虑。这一共同点使它们在亲和中构成一个共同的接受场蜮,制约着晚清至1930年代初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接受,使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立足点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目的在于解决中国文学转型、现代性追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一立足点,一方面赋予接受过程以积极的现实意义,使对日本文学的言说、认同与接受永远没有偏离中国文学建构的具体需要,没有游离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一定程度地加速了中国文学的新旧转型与现代性的生长;但另一方面又使认同、接受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毫无余裕可言,接受空间被限制,作家们在急功近利心理作用下,未能全面而深入地开掘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多重可能性意义。

作家们是带着现实问题去请教日本文学的,诸如:新世纪文学应怎样传扬维新与启蒙意识;怎样使传统的封建文学转换为新世纪“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的内在关系、结构意义与价值应如何界定;文学革命应如何向前推进,如何进一步转换性质展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萌动于五四时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应取怎样的具体形式,等等。这种现实问题意识的介入,使得认同、接受虽为个人化行为,但指向却是现代民族文学叙事的需要。所以,对日本文学的任何一种述说,都是有现实针对性与目的性的。这样在晚清文学变革、五四文学革命以及革命文学三阶段的转换、流变的关键处,都留下了日本文学的印迹,每一阶段文学的展开方式都多少与日本文学间存在着联系。换言之,在许多问题上,中国文学从日本文学那里获得了启示,找到了存在、变革与发展的某种依据与方式,如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由日本政治小说不仅获得了政治变法的新途径,而且为中国小说新生寻找到了合法的依据,周作人从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找到了走出近代政治文学的途径与方法,成仿吾由夏目漱石的《文学论》而明白了五四文学的问题所在,并由此提出了五四文学走出尴尬的方案。所以,日本文学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叙事的自信心与能力,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某种困境,加速了中国文学新旧转换与现代性的生长。

不仅如此,这种强烈的现实意识的介入,还使得鲁迅、郭沫若、成仿吾等接受者虽留日多年,对日本文化、文学有不同程度的爱好,但却从未生出被他者同化的焦虑感,他们的创作完全是中国的,没有移民文学中那种惟恐失却自我的身份意识。他们尽管有时对日本某种文学理念、思潮十分认同并积极借用,但强烈的“现实”意识使这种认同、借用,在根本上永远只具有工具意义,他们的创作(哪怕在日本)始终未因被影响而失去民族感、现实感。

然而,这种现实问题意识的介入,本身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它使得整个接受过程变得毫无余裕可言。寻找答案的意图与方式,使作家们很少去深入地研究日本文学的微妙之处,也就无法真正深入地品味出日本文学的神韵,从而使作家们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接受,主要落实在那些与中国文学现实需要相契合的内容上,如政治小说、新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等。加之受中国传统直观思维方式影响,他们往往无意于去深入分析它们所发生、生存的具体语境及这种语境赋予它们的特定含义与意义,而是以直观的方式,作笼统的理解、认同,然后从自己的现实需要出发去夸大某些表层意思,使之偏离了原义。如“新感觉”在日本往往具有象征的深度,而刘呐鸥、穆时英却将“新感觉”完全平面化,强化其字面意义,使之仅具有呈示感官性都市表象的功能。又如梁启超在传统功利主义文学观作用下,从维新改良目的出发,赋予了晚清政治小说较之于日本政治小说更为浓烈的政治功利色彩,使之极端化。而对那些远离中国文学现实需要的美学因素,他们则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去探寻、揭示它们对中国文学发展可能具有的意义,如日本文学的余裕性,对于功利主义的中国文学来说,应该能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但除鲁迅等人外,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认同、借鉴日本文学是与反传统相统一的,这一特点使中国文学一开始便将注意力放在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上,从日本近现代文学那里获取了许多现代性内涵,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然而,反传统的立场又使中国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时,背离了日本文学学习西方文学时不忘自觉发掘民族传统文学优势这一特点,也就是背离了日本文学近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与经验,使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接受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学根基。

费正清认为,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已经学到的主要教训似乎是理解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他们在日本的感受必然使他们在同乡观念中增添了一种日益强烈的中国人的意识。”①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主要因民族歧视而起,而这种民族歧视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溃败的结果。何以溃败?他们大都认为根柢在于传统文化,中日关系逆转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由西方引进的现代文化面前的无能与败北。陈独秀、鲁迅等无不将近代以来的落后归之于传统文化,认为中国若不革除旧文化的陋习,即使没有外族的入侵,也难以自立于世界。于是,他们将民族主义情绪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倡导。反传统与学习西方统一起来了。而日本虽然给予过他们不公正的待遇,但日本现代文化却来自西方,是西方文化东方化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现代的文化,对日本的学习意味着对现代性的追寻。这种话语置换为长期以来鄙视日本且又受到日本民族歧视的中国知识者提供了学习日本的理论依据与话语支持。对传统的背离,对现代性的渴望与追寻,使他们将文学上对日本的学习落实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上。

注释:①[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10。

日本近现代文学,是在回应西方现代性挑战过程中,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典范而建立起来的。自启蒙文学始,经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到白桦派理想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及新感觉派,留下了一条追寻西方文学的脚印,人本主义、自由主义精神不断加强,现代意识日益鲜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兴趣就集中于这些不断更迭的现代思潮、流派及相应的文论观念上。他们从中接受了种种“现代”刺激,如由《苦闷的象征》开始意识并接受了生命的苦闷与压抑乃文艺创作的内在驱力这一现代文艺心理学思想,从新感觉派那里获得了形式即内容这种新的现代文论观念,从无产阶级文学那里理解、接受了“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的理念,等等,这些对他们原有的文学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刺激了他们对文学的现代想象,他们就是在这种新的想象中拟构、建设中国的民族文学的。现代意识可谓是日本文学给予中国新文学的一种积极的精神资源,它无疑加快了中国文学追赶世界现代文学潮流的步伐。

然而,强烈的反传统姿态,使他们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认识失去了准确性。日本文学近现代化过程中,西方文学尽管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因素,起了重要的参照、导向作用,但日本文学的传统观念、传统形态仍作为近现代化的根基而发生着作用,使日本文学在学习西方文学过程中,仍保持着地道的日本特色与东方色彩。千叶宣一说过:“从宏观来看,日本近代文化史的结构,是以从外从上而来的西欧文明的冲击,与从内从下保持传统文化的调和形式展开的。”①文学史亦如此,近现代日本文学可谓是日本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相遇时,民族文学西化,西方文学民族化的结晶。而中国作家面对如此特性的文学时,由于其反传统的立场和建立现代民族文学的急切心理,便很少注意到日本文学是如何以民族文学为基础化用西方文学的方式、方法,往往只是直接择取它所化用的西方文学特征,如对“政治小说”、“新感觉”的接受即如此;而对它所承袭的民族传统文学因子,则因现代性追寻而缺少兴趣,也就谈不上研究与自觉借用。至于地道的日本传统文学则更是被冷遇,只有周作人等少数人因个人性情或特殊境遇中的心理需求而一度产生过兴趣,如对和歌、俳句及古代随笔的译介,然而他这种倾向传统的举动却受到了成仿吾为代表的创造社的嘲讽与批评。

不仅如此,以反传统的姿态学习日本文学,更深刻的影响还在于使对日本文学的学习失去了根基,从而削弱了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流变的积极意义。杜维明曾说过:“日本保留了传统意识,在西化和传统中造成一种良性循环。”②这是日本成功的重要经验。而五四以来中国作家激进反传统的民族主义立场,使他们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时,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学自觉的认识与继承,未对本土文学与日本文学作深入地比较与分析,也就难以真正辨析出日本文学的特点,难以将日本文学美学因子化入民族文学体系内,转换生成出一种新的适宜于中国语境的美学原则。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在许多时候难以深入,也就难免不生搬硬套。前已论到,他们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立足点是中国文学发展“现实”,如果这种接受能倚重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学背景,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更大。从这一意义上讲,民族传统文学根基的缺席,使接受中关注“现实”这一特点所具有的可能性优势被弱化。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现代何以少有如日本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夏目漱石的《文学论》那类不朽的理论著作。

注释:①转引自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97。

②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96—97。

同类推荐
  • 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15-2016

    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15-2016

    唐诗主编的《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15-2016)》是一本较为特殊的诗歌选本,它囊括的不仅是诗的阅读,还有包括诗歌评论的摘选,是一本比较全面的选本。本书主要的是对“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的全面呈现,是一本能代表民间诗歌力量的诗集。
  • 纳兰容若词传

    纳兰容若词传

    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赤身露体地走在命运的丛林里。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孩子的艺术:放弃理智与逻辑,忽视人类社会道貌岸然的生存规则和价值观,听从感觉的蛊惑,让心灵成为指引。不要蔑视曾经幼稚的自己,就算对过去的天真无法欣赏,至少可以怀着凭吊的心情。
  • 廉声小语

    廉声小语

    在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岗位工作了十余年,有意无意之间就积累了一些感悟。而这些感悟都是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有些人甚至不以为是的“小事”。可是,从职业责任上讲,正是这些所谓的“小事”需要我们经常去提醒、去教育、去润化……只有防微杜渐、才会防患于未然。
  • 你的地铁阅读书单·bigger

    你的地铁阅读书单·bigger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是对我们这种上班族每天真实而又尴尬的写照,没有阅读的时间,面对日益快速更新的阅读内容,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2017学习清单”全新推出《你的地铁阅读清单》系列,主题性分享梁文道先生的精彩书评,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重拾你的碎片时间,深度你的主题阅读!
  • 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里的十二篇文章,为阿城先生为《收获》所写的专栏,原题为“煞风景”,因为讲常识,常常煞风景。这些文章写自洛杉矶、墨西哥、上海、台北……游历世界的阿城向读者讲述“常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他把抽象的学问拿回来,在他趣味盎然的世俗世界里好好涮过,舒缓的散文笔调,向人生的启蒙书房龙《人类的故事》致意。《思乡与蛋白酶》《爱情与化学》《攻击与人性》……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清醒、幽默,美好而富想象力,至今读来仍刺激脑啡。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唐诺伴读文章《清明世界,朗朗乾坤》收录书中。
热门推荐
  • 虚拟网游之道宗神女

    虚拟网游之道宗神女

    哎!软饭之路无止境,现在的我们已经堕落了。
  • 快看向那个大佬

    快看向那个大佬

    无笙莫名其妙死了,还被坑去做任务,总会一群变态病娇弟弟:“姐姐,说好的保护我一辈子,你可不能食言哦~” 闷骚学霸:“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哲学”无笙表示:人生为何如此悲哀(?_?)
  • 唐将军的小夫人

    唐将军的小夫人

    男孩:“为何负我?”女孩:“因为不爱你啊……”男孩:“那你……可曾…爱过我?”女孩:“呵,从未……”
  • 那一世的风情:民国才子情事

    那一世的风情:民国才子情事

    民国时代,那是一个民间起兵长啸的纷乱时代。也是一个月出横塘、有着民国男人与女子的眉目清好的烂漫生发时代。本书中的一些爱情旧事,一些明亮劲直的人物,有许多都是我们所了解的。只是,我们却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到了他们的洒然与明快,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美的私情。本书通过对于沈从文、罗家伦、邵洵美、叶浅予等民国风流人物的细腻私情描写,生动再现了那一个特殊历史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 半夜遇鬼

    半夜遇鬼

    在一个孤独的夜晚所发生的奇幻故事,来自于内心的恐惧。
  • 寻一人间惊鸿客

    寻一人间惊鸿客

    丽江,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她却是因为喜欢上了一个人,才爱上了这座城。————三入丽江,她把一生托付了。二十出头的白衣少年,手执茶壶,笑着望她。他温文儒雅,满身茶香,惊才绝艳。摄影界新秀x茶艺界大师,1v1,双洁
  • 情债难逃:赌爱倾天下

    情债难逃:赌爱倾天下

    带着前世的记忆,她签下契约,要做一个声名狼藉的女子,来偿还前世欠一个男子的情债。竟有另一男子来讨债,声称她与他有更早的契约,她欠他更多。两个绝世男子,一个是前生至爱,一个是今世至交……只因一场为了赢得爱的自由而打的赌,她陷入两难的抉择,更有一场巨大的阴谋悄悄逼近……
  • 穿越宠妃太跋扈

    穿越宠妃太跋扈

    坠崖中穿越,成为冷王的宠妃,王府之中暗藏汹涌,她被人妒忌多番设计陷害,王爷恩宠庇护,令她化险为夷全身而退,经历的重重波澜后,她才发觉原来自己也爱上了那个为她处处着想言听计从的王爷。
  • 恶女恋上男巫

    恶女恋上男巫

    蜘蛛网?!苏藐藐简直不敢相信——这种劳什子的爱好到了今天居然还有人坚持?!而且还真的坚持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看到骆青那与世隔绝的想法和不懂世间礼俗的样子,就算他没有尖尖的帽子与黑色的长袍,谁敢说他不是男巫?但是那蜘蛛网是不是真的有魔法?他向来幼稚的举止和无知的观念,在她的眼中交织成交错迷乱的网,他的笑容、他的眼神,怎么变得越来越让人眷恋……他是不是偷偷地给她下了蛛网做的魔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刁蛮王妃俊王爷

    刁蛮王妃俊王爷

    一道圣旨,将两个从未谋面的人硬凑成了夫妻,叶诺萱岂能忍,叶诺萱可是上得了战场的古代扛把子,怎可受制于这个,一封解婚书想要摆脱这个貌美王爷,但是,事情的发展怎么没有按照叶诺姝预想的朝着她想要的方向行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