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西亚王在抵抗埃及人进军巴勒斯坦的时候,死于埃及法老尼哥之手。最后本书详细记录了尼布甲尼撒王在约雅斤、西底家时代多次进军耶路撒冷,导致耶路撒冷的毁灭和南部犹大王国的灭亡。
虽然《列王纪》记载了希伯来统治者的历史,从大卫去世,所罗门作王到以色列和犹大王国最后的灭亡,其主要目的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写的虽然是历史,却有一个目的,就是表现希伯来人的历史经历与上帝的计划和旨意的关系,目的不是提供详尽的史实,而是体现历史的教训。
十一、《历代志》(上、下)
《历代志》上卷二十九章,下卷三十六章。《历代志》原为一卷,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本时代的事件”或“当天的事”,系保存在东方宫廷中记录当时事件的日志。“七十士译本”将它分为两卷,所采用的卷名意思是“补遗第一卷”和“补遗第二卷”。希腊文译者采用这样的卷名,表明他们把《历代志》看做是《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补充,提供了以前的史书中所省略的细节。英文本的译名来自哲罗姆拉丁译本,体现了希伯来原文的意思。一些武加大版本采用了复数形式,英文译者承袭了这一做法。
《历代志》一开始就是从亚当到大卫的古代族谱。创造的历史、伊甸园、人类的堕落、诸位先祖、洪水及其以后的诸位先祖、以色列人在埃及与出埃及、士师时期、扫罗的统治等均被略去了。作者对于“摩西五经”及《约书亚书》、《士师记》等没有什么补充的材料,只是提供了一系列族谱,偶然加一些传记方面或历史方面的注释。作者先是追溯亚当到雅各的家谱,接着述写十二支派(尤其侧重于大卫的支派犹大和祭司的支派利未),然后从所有以色列人讲到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南部王国,以及耶路撒冷城。以上引言性材料占了《历代志·上》的前九章。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其主要部分一开始简要地叙述了扫罗之死,然后是大卫的历史以及他在犹大的继承人直到西底家,耶路撒冷的毁灭和被掳到巴比伦。原著的第三部分似乎记录了从被掳之地归回,重建耶路撒冷作为复兴的犹太社区中宗教的中心。
本卷书更侧重以色列的黄金时代——大卫统治时期,但大卫的许多事情略去了,如他在希伯仑做王、在赫人乌利亚的事上犯罪、押沙龙的叛变等事。
所罗门的统治讲得比较简单,但要比以后的任何继位者详细。与建造圣殿有关的事件占了大部分有关所罗门的记载。
《列王纪》中有关这段时期的许多事件在《历代志》中都没有记载。如亚多尼雅阴谋叛乱、所罗门的受膏、他娶法老的女儿为妻、在邱坛献祭、断争夺孩子之案、他的诸臣、智慧和箴言、他的王宫、他拜外邦的神、他的敌手等。与建造圣殿有关的有些事略去了,有些讲得比较简单,有些采用与《列王纪》一样的语言,有些则采用全新的说法。
其余的历史记录侧重于犹大而不是以色列。以色列只是偶然提到。没有提到任何以色列王的年代。除了一处例外,其他均没有依据同时代的以色列王作背景或作比较来叙述犹大的王。《历代志》几乎完全略去以色列的历史。叙述犹大的历史也主要是从宗教的角度,而把政治、军事和个人的事件放在从属于具有属灵意义之事件的位置上。记史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上帝在选民经历之中的旨意,证明由于选民犯罪的结果,会造成一个民族的衰落,甚至是举行神圣仪式的圣殿也会遭致摧毁。《历代志》把好的国王——至少在他们部分统治时期中为善的——如约沙法、约阿施、希西家、约西亚放在突出地位,并强调了统治者从事宗教改革,恢复圣殿崇拜的那些事件。此外,作者补充了有关圣殿及其崇祀以及宗教节日的材料。
总的看来,《历代志·上》似乎重复《撒母耳记》(上、下),而《历代志·下》的内容似乎跟《列王纪》(上、下)一样。那么《历代志》有什么特别贡献?《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有显著的区别。后者强调历史方面的事情,而《历代志》却强调属灵方面的事情,集中于大卫和他后裔的统治,以及圣殿和圣殿中的敬拜。
十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
《以斯拉记》共十章,《尼希米记》共十章。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原来合为一卷,直到1448年,希伯来文本才第一次依照武加大译本的分法将其分为两卷。这两卷《圣经》原来合称《以斯拉》,但在“七十士译本”中它被分为两卷,称为《以斯拉记·二》和《以斯拉记·三》,前面还有《以斯拉记·一》,里面含有《以斯拉》和《尼希米》两卷正典的节录。
《以斯拉记》是从公元前538年开始记载,那正是尼布甲尼撒毁灭耶路撒冷,打败南国犹大,并把犹太人掳去巴比伦后的第四十八年。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62年驾崩,继位者软弱无能,到公元前539年,在《以斯拉记》未展开序幕之前,巴比伦便被波斯歼灭。不论是巴比伦人或是波斯人,都对俘虏采取怀柔政策,容许他们拥有土地和家园,过正常的生活。很多犹太人,如但以理、末底改和以斯帖,都能够在那里居显要位置。波斯王居鲁士更准许不少离乡背井者重返故国,当中也包括了犹太人。他希望借此使人甘心效忠,在边境周围建立起缓冲区,为帝国阻挡外敌。这一政策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希望,也是一个新开始。
《以斯拉记》开始时,新巴比伦帝国已经没落,耶利米预言犹太人将归回故土的话实现了。
第1-6章记载由所罗巴伯带领的第一次归回。被掳归回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建坛献燔祭,然后是为神建殿。建殿受到神子民的敌人多方阻拦,但也得到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鼓励。
第6章和第7章之间相隔五十八年。在神圣的历史中,这是以斯帖王后传奇故事发生的时候;在世俗的历史中,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塞莫皮莱战役和萨林米斯战役也在这时期发生。
第7-10章记述公元前458年,以斯拉得亚达薛西朗占米纽斯的诏命回到耶路撒冷的行程。这几章详细叙述以斯拉要改革以色列民的个人行动。
尼希米是带领犹太人复兴的第三位伟大领袖。所罗巴伯在公元前538年至公元前537年带领第一批人返回耶路撒冷,并监督兴建圣殿的工作。差不多80年后,文士以斯拉带领第二批人回到圣城,借着他对神话语的事奉实行彻底的改革。不过随着时间流逝,耶路撒冷后来再次衰落。
在以斯拉返回后十三年,神派尼希米负责巡察耶路撒冷的情况。尼希米发现百姓的组织松散,城市又缺乏坚固的城墙作保护。以色列人在被掳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君王、军队,也有自己的身份地位,但现在却一无所有。他们欲重建自己的城邑,可惜不知该从何做起,也不知应行的方向,所以急需领袖出来引领。在得到对耶路撒冷进行改革的批准后,他以一种以色列人极为需要的领袖素质领导他们进行改革。
《以斯拉记》讲的是有关圣殿和敬拜的事情;《尼希米记》是有关城墙和日常的事情。
十三、《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共10章,是一部有趣的小说。卷名得于故事的女主人公。她的希伯来原名叫哈大沙,也许是她要嫁给玛代波斯帝国的王亚哈随鲁(公元前486-前465)时改名为以斯帖的。哈大沙的意思是“爱神木”,而以斯帖也许是一个波斯名字,意思是“星辰”。
《以斯帖记》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上帝怎样使用一个美艳绝伦而勇敢的青年女子,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时刻拯救了她的同胞。波斯国王在权臣哈曼的蛊惑下,下达了灭绝犹太人的计划。这个计划如果实施,就标志着居鲁士和大流士统治时期对犹太人友好宽厚政策的完全改变。以斯帖运用她的勇气和智慧,使国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回成命,并严惩哈曼。此事之后,犹太人地位明显提高。
《以斯帖记》在几方面都很独特,记述不守习俗的犹太人的故事。他们情愿留在波斯享繁荣,也不愿像少数的余民跟随所罗巴伯回到耶路撒冷过艰苦的生活。除了禁食之外,《以斯帖记》没有其他宗教活动可供参考。小说富于爱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没有宗教的宣传;有人主张不把它编入《圣经》,但未被接受。
虽然神的名没有明显地记在书中,但他借着一连串有计划的“巧合”为拯救他的百姓,他的同在和能力在整卷书中都清楚地表明了。
十四、《约伯记》
《约伯记》共四十二章,以其主要人物约伯命名,是一篇有关人类经历的诗篇,作者是一位上帝的先知。据此可以推定《约伯记》写作的大体时间是摩西在米甸流亡时,约伯可能是摩西的同时代人。
《约伯记》叙述了一个人经历了一系列不可理喻的可怕磨难以后,恢复了正常生活的故事。造成戏剧性局面的背景是:约伯兴衰的对照;约伯的飞来横祸;根据当时的受苦观所提出来的问题;约伯朋友的残忍;约伯极度灰心;逐渐恢复对上帝的信心;上帝意外的出现;约伯的悔改;约伯朋友的自卑;约伯的复兴。
撒旦设法非难上帝,环境诱使约伯怀疑上帝的爱,朋友们误解上帝,然而最后上帝非凡地把自己显示出来,使约伯不得不说“现在亲眼看见你”。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最深的痛苦之中,约伯更多地是为他觉得失去上帝而伤心,而非为失去财产和家人。上帝处在全书的中心,有时被误解的乌云所遮蔽,但至终表现为公义和慈爱的神。
《约伯记》分成三个部分:序言、诗歌和结语。诗歌又分为三个部分:约伯和他朋友的对话、以利户的讲话、上帝的干预。约伯与朋友的对话分为三轮,每一轮都有约伯的三段讲话和三个朋友每人一段的讲话(在第三轮对话中缺琐法的讲话)。约伯最后的讲话中有三段讲词,上帝也出现讲了三段话。结语分成三个部分。在个别的讲话中也采用了这种结构。
十五、《诗篇》
《诗篇》的英文卷名来自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的Psalmoi。其单数形式,指用弦乐伴唱的歌。该词的希伯来原文指“诗歌集”。本卷共一百五十章。
人在苦难之中——上帝施行拯救是《诗篇》整体所体现的主题。为了表达这个伟大主题多方面的内容,诗人选择了抒情诗这种体裁作为体现人类最深思想和渴求与上帝交往之最高愿望的绝好形式。
《诗篇》是由若干位作者写成的,最后的定稿可能是由以斯拉、尼希米或稍后于他们的文士确定下来的。最早告诉我们诗篇来历的,是其中三分之二诗作篇首的题记。在希伯来原文中,这些题记是正文的一部分,虽然这些题记在“七十士译本”以前就有,但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它们是《诗篇》结集以后加上去的,从而怀疑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而较为保守的《诗篇》学者则相信这些题记的可靠性。
有八个人的姓名出现在题记中,他们是《诗篇》的作者、编辑、音乐家和其他有关编辑、写作和颂唱人员。他们的名字是:大卫、亚萨、可拉、摩西、希幔、以探、所罗门和耶杜顿。《诗篇》创作的年代跨度为一千多年,从摩西开始到亚历山大·雅尼阿斯(公元前78年)。
大卫对大自然的熟悉、对律法的了解、在逆境与悲伤和试探中所获取的教训、做以色列国王丰富多彩的生活、上帝向他保证将在他的宝座上兴起一位永远的王——这一切的经历使这位耶西的儿子、牧羊人出身的国王能唱出人类心灵在渴求上帝时最甜美和最忧伤的诗歌。此外,《诗篇》中到处提到或引用大卫的生活,表现大卫的人格和技艺。
《诗篇》中有七十三篇附有题记“大卫的诗”。第一卷中有三十七篇,第二卷中有十八篇,第三卷中一篇,第四卷中二篇,第五卷中十五篇。这七十三篇一般称为“大卫诗集”。
有十二篇诗写着题记“亚萨的诗”。像“大卫的诗”一样,“亚萨的诗”也不能证明是亚萨所写,其中有几首很明显是大卫所写。亚萨是利未人,大卫圣诗班的负责人之一。像大卫一样,亚萨是一位先知和音乐家。在返回耶路撒冷的被掳者名单中,亚萨的后裔是唯一提到的歌手。
有十一篇诗的题记写着“可拉后裔的诗”。可拉因为反对摩西的权威而受到处罚,他的后裔却没有受到株连。他们在圣殿的崇拜中担任领袖。有一首“可拉后裔的诗”又注明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训诲诗”。希幔是约珥的儿子,撒母耳的孙子,利未支派的哥辖族人,是圣殿音乐的负责人之一。
有三篇诗的题记上有耶杜顿的名字。他是圣殿唱诗班的负责人。不过题记中还有其他人的名字。这三首诗可能不是耶杜顿所写,而是由他作曲配词的。
有一首诗注明是“以斯拉人以探的训诲诗”。有两首诗注明是“所罗门的诗”。还有一首注明是“摩西的祈祷”。
诗篇中有三分之一没有题记,不知为何人所写。据推测,写这些诗的可能是《旧约圣经》中其他有名的人物,如以斯拉、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哈该等。
人在苦难之中——上帝施行拯救,这就是《诗篇》从整体上所体现的主题。多世纪以来,《诗篇》一直为犹太人和外邦人提供了私下祈祷和公众礼拜的材料,用作希伯来圣殿和会堂的仪典、基督教会的赞美诗、上帝之孤独儿女的祈祷书。
在表现人类受苦和上帝拯救的主题时,诗篇取材于一个民族、个人和国家的生活。他们经历过许多忧伤和喜乐、挫折和成功、失望和满足。诗篇取材于这样一等人的反应:他们有着最深刻的人生经历,以最丰富的感情,把自己表达出来。所以诗篇几乎反映了有限人类的每一种经验,表达了人类的每一种感情。怀爱伦说:“大卫的诗篇描绘了属灵经验的全部过程,从良心自愧自责的深处直到最卓越的信心和与上帝交通的最崇高的境域”。这些诗篇述及疾病和复元、犯罪和赦免、悲伤和安慰、软弱和刚强、短暂和恒久、不拘小节和工于心计等行为。
《诗篇》适应于各种心境和需要:有适应灰心失望的;有适应年老绝望、生病犯罪的;有适应于年轻,充满活力和希望之人的;有适应于忠心相信上帝的子民和胜利的圣徒。有一首诗篇流露着灰心失望的情调,有一首赞美之诗还发出恳求的声音。在有些诗篇里罪人藏身在他面前的“隐秘处”和他“翼”下倾心吐意,而在有些诗篇中上帝的圣徒加入崇拜者庞大的集会,并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高声赞美上帝。
十六、《箴言》
《箴言》共三十一章。卷名“箴言”一词来自本卷的第一节。原文词根的意思是“相像”、“对比”。《箴言》(1:1;10:1;25:1)表明所罗门为《箴言》的作者。所罗门曾“作箴言三千句”。过去犹太人和基督教会没有什么人对《箴言》作者提出争议。现代学者认为《箴言》写于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以后,并否认所罗门为该卷书作者。
所罗门写《箴言》是在他做王的初期,顺从上帝的时候。本书的主题是崇尚智慧,即“敬畏上帝”。虽然智慧的基础是与上帝保持正常的关系,但本书不完全是一篇宗教讲章,其中许多教诲是伦理性、道德性质的,而不是宗教性质的。“其勤劳、诚实、节约、节制的原则乃是真正成功的秘诀”。《箴言》所阐明的这些原则乃是真智慧的宝库。
十七、《传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