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数记》是很有价值的一卷书,因为它详细记录了以色列人旷野时期的历史。通过这部不偏不倚的记录,我们可以熟悉希伯来人在摩西领导下的生活和际遇。这位天才的作家挑选编排了他的材料。摩西不仅是一位能干的领袖,在上帝的引导下把以色列人组织成一个紧密团结的,经得起时间和苦难考验的宗教团体,而且出色地记叙了希伯来人的历史和特点。写作此卷的明显目的,是填补西乃启示与在摩押准备进入应许之地之间的历史空隙。
《民数记》也是一卷充满生命力的书。在选民奇妙的行程中,发生了可拉、大坍和亚比兰出于自私目的的叛变。当时的百姓怨声载道,失去耐心。本卷突出表现了摩西、米利暗、亚伦、巴兰、亚伦的儿子们等宗教领袖的优点和缺点。本卷最后点出摩西为上帝所拣选作他子民领袖的崇高地位。
五、《申命记》
《申命记》共三十四章,是“五经”的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犹太人通常称之为“这些话”,即希伯来文本的头两个词。英译本卷名译自希腊语“七十士译本”,意为“第二部(或重复的)法律”。这是与《出埃及记》相对而言的,因为《出埃及记》有时被称为“第一部法律”。
传统上认为摩西是《申命记》的作者,记载摩西离世的最后一章,可能是摩西的预言,也可能是由约书亚或另一个人加上去的。
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本书只记载他们在这最后一年的第十一个月之中一两个礼拜的经历。第十二个月,就是最后一个月,他们为摩西哀哭。他们在出埃及以后第四十一年的正月,进入“应许之地”(迦南地,今巴勒斯坦一带)。《申命记》是向那在旷野旅程中出生的新一代重新声明(不只是重复)神的律法。那时他们正准备进入应许之地。为了享受神在应许地上赐给他们的祝福,他们必须认识并遵从律法。
《申命记》既有历史和律法,又有劝勉的话。它主要由四次演讲(有些权威认为是三次)加上一些连接性的说明构成。第一次演讲宣布摩西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开头部分是回顾往事,结束部分是规劝人遵守律法。第二次演讲回顾“十诫”为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之约的基础,并告诫以色列人要顺从。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是重述有关民事、社会和宗教的法律。第三次演讲是关于祝福和咒诅的仪式。在这篇演讲中,摩西以滔滔的言辞,达到了文学上无与伦比的高度。第四篇演讲简要地回顾历史,再次劝人遵守律法,并解释了心中的约。
《申命记》中这一系列伟大而出色的演讲,是摩西的告别词。他深爱自己的同胞,为了他们的罪得到宽恕,他甚至恳求把他的名字从生命册上涂掉。
《申命记》在希伯来人乃至于基督徒宗教生活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约西亚时代“律法书”的重新发现曾导致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改革。《申命记》成为希伯来宗教信仰的拱顶石。凡是真正的希伯来人每天都要背诵其中的章节。耶稣曾用三句《申命记》的引文来对付恶者的试探。他在回答律法师的问题时,曾引用《申命记》的中心句子作为最高的诫命。保罗曾应用《申命记》的语句来阐述因信称义的观点。
六、《约书亚记》
《约书亚记》共有二十四章,卷名来自摩西的继承人、以法莲支派嫩的儿子约书亚。他原名何西阿,意思是“救主”或“救恩”。据[《民数记》(13:16)]”记载,摩西在他的原名前加上“耶和华(亚卫)”的缩略形式,将他改名为约书亚,意思是“耶和华的救恩”。“约书亚”是“耶和书亚”的缩略形式,常见于希伯来语《旧约全书》。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他被称为“嫩的儿子耶稣”,在《新约全书》中他与耶稣同名。在美国标准本《圣经》中,新旧约均用“约书亚”。
基督和犹太人都承认《旧约全书》的三分法:律法书,先知书和诗篇即圣文集。在希伯来语《圣经》中,《约书亚书》为第二部分,即先知书的第一卷。先知书的作者是先知。在希伯来语《圣经》中先知书分为两部分: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前先知书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先知书即我们所知道的预言书。《约书亚书》位于先知书之首,但其内容与犹太人称为律法书的“五经”有密切的联系。
这卷书记载的内容,接续前一卷书《申命记》发生的事件。当时以色列人驻扎在约旦河东岸的摩押平原上。那时摩西已死了。约书亚继任为首领。他要带领以色列人过约旦河,并进入应许之地。在约书亚的英明领导下,耶和华的应许得到应验,以色列人重新获得了迦南美地。约书亚向以色列各支派分派了土地和职责,之后不久,约书亚就去世了。
《约书亚书》是“五经”的续集和总结。只要人愿意继续受圣灵的引导,早期的教会就会兴旺发达;只要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完全依靠上帝,对迦南的征服就会不断取得进展。他们如果依靠自己的智慧而不完全依靠上帝,就会犯下许多错误,就像在艾城和对待基遍人的事上。后果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推迟了上帝的工作。但当人深为自卑,表现出对付罪恶的勇气时,他们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七、《士师记》
《士师记》共二十一章。约书亚逝世以后治理以色列人的官长称为士师,《士师记》因此而得名。摩西在下达有关以色列人定居迦南后政权的指示时,曾命令:“你要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的各城里,……设立审判官(士师)和官长。”所以在摩西和约书亚去世,不能再行使立法和执法职权后,就有士师设立,构成最高行政机构。《士师记》记载了约书亚去世后开始的历史,在这段时期中统治以色列人的是士师。
本卷书记载了希伯来人从约书亚逝世直到君主制产生的撒母耳时代这段历史时期的史实。从特殊意义上讲,约书亚是蒙拣选实行和完成摩西所开创的工作。约书亚逝世以后,以色列人在缺乏摩西权威性指示和约书亚实际管理的情况下,开始独立地管理和试图巩固他们新得来的家乡。
在此以前,希伯来人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下。他们经历了第一次被奴役,然后是长期的旷野流浪,最后还经历了征战和艰险。《约书亚书》主要是他们的自传,记录了征战的最后几个阶段。《士师记》记载了以色列人往后的历史,描述了他们在由一个游牧民族向定居的农业民族转化的过程中所应付的挑战。
《士师记》很明显地分成五个部分。开头部分是历史总序,叙述了约书亚把土地分给各个支派后,部分征服该地的经过。各支派只进攻分给他们的那一块土地。如果遇到强大的抵抗,有时他们就联合起来。尽管以色列人作出了努力,他们只是部分地占领了划给他们的土地。作者的叙述表明百姓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对上帝缺乏信心和忠诚。同时告诉读者以色列人所遭苦难,以及迦南人被允许留在该地的原因。以色列人和余下迦南人的关系构成了以后各章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士师的原因。
第二个序言概述了历史,其目的是要表明约书亚逝世以后以色列人不断地背道。他们陷入拜偶像的罪,招致了上帝的惩罚。当他们悔改以后,上帝就接二连三地差遣士师拯救他们。
作者在阐明了他的主题以后,就记录了在十二位士师之下各支派的历史。这是一部不断重演的犯罪的历史,也是上帝的恩典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施行拯救的历史。在十二位士师之中,六位的事迹讲得比较详细,六位只是简要地提到。亚比米勒篡权的经过在《士师记》中有详细记载,为的是警告百姓拣选一位不遵行上帝旨意之君王的危险。
《士师记》最后有两个附录,描述了士师初期的两件事。第一件讲的是米迦拜偶像以及但族把他的偶像放在北方的圣所中,直到亚利死的日子。第二件记载了便雅悯人在基比亚的丑行,以及其他支派对这个支派的报应。他们因支持犯罪的基比亚人,几遭灭绝。《士师记》最后记载了大家为基比亚人想办法使他们不致灭绝。
八、《路得记》
《路得记》共四章,是《士师记》的附录,也是《撒母耳记》的前言。它得名于故事的主人公。《路得记》向我们提供的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位年轻的寡妇对她婆婆的可贵情爱。
《士师记》是整个以色列百姓历史中最惨痛的一页。那时以色列百姓受尽外邦人的欺压,以色列人本身也常转去敬拜偶像,道德低落,境内一片混乱。当时缺少像摩西、约书亚那样的伟大领导人物。每当一位士师兴起,只带来极短暂的悔改。到了最后,连这样短暂的复兴亦不复见,所以《士师记》最末了的一句话是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在摩押地寄居了十年,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死了,她听说犹大地又有了粮食,就决定回去。路得带着一种对于拿俄米和她自己都属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挣脱了故乡和亲人的一切纽带。她最后看了一眼故乡摩押肥沃的土地,满怀深情地对拿俄米说:“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来嫁给犹太贵族波阿斯。这种对她婆婆的献身精神,使她后来成为许多伟大人物的先祖:以色列最优秀的诗人大卫;最聪明的人所罗门;第二个摩西所罗巴伯,以及大卫的子孙弥赛亚。所以《路得记》不仅是希伯来文学的一颗令人喜爱的“宝石”,而且对基督家谱的一部分作了有意义的说明。
九、《撒母耳记》(上、下)
《撒母耳记》上卷三十一章,下卷二十四章,在1517年以前所有的希伯来文本中是合为一卷的,直到大约公元前3世纪《旧约》译成希腊文时才第一次将它分为两部分。在“七十士译本”中,《撒母耳记》上、下分别被称为“王国记”第一、第二,而《列王纪》上、下被称为“王国记”第三、第四。公元4世纪的哲罗姆武加大拉丁译本首次用“列王”的名称代替“王国”。
《撒母耳记》是《旧约》历史书的一部分,与《约书亚记》、《士师记》和《列王纪》有很密切的联系;《旧约》的整个故事由《创世记》的创造开始,结束于《列王纪》记载的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时期。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之下,《撒母耳记》讨论以色列实行君主政体的这个重要过渡时期。故此,《撒母耳记·上》开始记载最后的士师以利及撒母耳本人,随后是以色列第一位君主扫罗;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不是这个君主制度真正的开始。所以《撒母耳记·下》继续以大卫的统治开始。大卫是犹大王朝的创始人,而且建立了很好的模范,让他的继承者和后裔有所仿效。《撒母耳记》与《士师记》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提及早期的政治领袖就是“士师”;《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也有联系,它们都对大卫的生平作出结论,并且继而描述他的继承者所罗门王的统治。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时候,上帝曾命令他们在各个支派中给利未人划出城池,以便让全国人民受到公义之道的教诲。可是他们似乎不大注意这条命令。他们事实上甚至没有把迦南人赶出去,而是让迦南人住在他们中间。在一段时间里,利未人由于没有分到地,也就失了业。甚至摩西的孙子约拿单来到以法莲人米迦家里,“要找一个可住的地方”,成为米迦“神堂”的祭司。他后来从米迦家里偷走了神像,与但族移民同走,成了他们的祭司。在那段时期中,以色列人“任意而行”,违背了上帝让利未人指教他们正路的计划,很快就陷入了周围外邦人的无知和迷信之中。在士师时代,上帝六次借着让他们受制于周围民族,而设法使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可是每次得救以后不久,他们又步入无知和偶像崇拜之中。
撒母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主动抵制当时的罪恶,立志纠正这些风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建了所谓的“先知学校”。其中之一设在他的故乡拉玛。后来还有其他先知学校设在吉甲、伯特利和耶利哥。青年人在这里学习阅读、写作、音乐的原理以及律法和圣史。他们学习各种手艺,以便尽可能地学会自立。《旧约全书》里没有用“先知学校”的名称,不过那些如此接受训练的青年人被称作“先知的门徒”。他们献身事奉上帝,其中有些人受聘为国王顾问。
撒母耳在年老的时候接受了他不愿意接的任务,就是着手建立君主制。经过与百姓讨论,他写了一本关于“国法”的书放在上帝面前。这本书对于扫罗也许没有什么用,因为据认为扫罗没有阅读能力。撒母耳以上帝的时常同在鼓励扫罗,可是扫罗不久就拒绝撒母耳出于灵感的劝勉,为自己设立了身强力壮的卫士,让自己成为绝对的统治者。
扫罗被上帝弃绝以后,撒母耳奉诏挑选和训练了一位合上帝心意的人大卫,一位不把自己放在律法之上而愿意顺从上帝的人。大卫所受的训练,就像基督一样,是在嫉妒和仇恨之中进行的。虽然大卫有时也违犯了他所尊崇和倡导的律法,但他总是在至尊的律法前谦卑己心。由于大卫与上帝借着摩西和撒母耳所奠定的律法相配合,以色列人逐渐征服了它所有的敌人。其北部边界实际上推进到幼发拉底河,南部推进到埃及的边界。上帝赐福给以色列人,使他们在以后的所罗门时代享受了空前绝后的民族繁荣和光彩。
十、《列王纪》(上、下)
《列王纪》上卷二十二章,下卷二十五章,原为一卷,直到1516-1517年丹尼尔·本伯格版本的出版,希伯来文《圣经》才把它分为两卷。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译者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各分为两卷,称为“王国记”一、二、三、四。《列王纪》似为一位编者把若干材料挑选编辑而成,而不大像为一位作者所著。
卷名“列王”已表明本书的内容。《列王纪·上》记载了从大卫去世,所罗门即位到约兰做犹大王和亚哈谢做以色列王这段时间里希伯来列王的历史。《列王纪·下》继续记载亚哈谢的统治,直到犹大王国的结束。
以色列本来是一个泱泱大国,却因背弃神而分裂为南北两小国。《列王纪·下》始于神的先知以利亚被接到天上,结束于犹大与以色列两国人民被掳到外邦。《列王纪·上》记载宏伟的圣殿的建造,《列王纪·下》则记载这圣殿被亵渎和被拆毁。
在这段时期中,以色列和犹大王国与近东各国不断有重要接触。所罗门的妻子中有法老的女儿。推罗的希兰是所罗门的好朋友,在建造圣殿时出力不少。以后要成为以色列第一任国王的耶罗波安在躲避所罗门的时候,曾逃到埃及藏身。耶罗波安在任第五年时,埃及王示撒前来进攻。
《列王纪》还提到米拿现向亚述王普勒进贡,以及在比加作王期间提革拉毗列色进攻北部支派。我们现有提革拉毗列色的记录,他提到与以色列王米拿现,比加和何细亚以及犹大王乌西雅和亚哈斯的接触。
《圣经》还提到何细亚向撒缦以色五世进贡,以后背叛亚述人,与埃及的梭联系,撒缦以色对撒玛利亚三年的围攻,最后攻陷撒玛利亚,消灭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列王纪·下》(17)]。在希西家十四年,西拿基立巴勒斯坦进军,夺取了“犹大一切坚固城”,把希西家围困在耶路撒冷。西拿基立把这次进军生动地记录下来传于后世。大约在希西家英勇抵抗西拿基立的时候,巴比伦王巴罗达巴拉但派特使来见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