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并不让奴隶完全失去自由的希望。法律规定了奴隶得到自由的若干途径。最常见的方式是主人把奴隶带到一位官员面前,让奴隶转过身来,向他宣布他盼望已久的话——“得自由了”,然后用棒子打他一下。释放奴隶还有若干其他的方法,如写一封信,让奴隶担任某些孩子们的监护人,或把“自由帽”戴在他的头上。但是除非依法办理释放手续,否则即使主人把他释放了,他还得接受主人的庇护,履行加在他身上的一切义务。在罗马帝国,被释放的奴隶有可能上升到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上政府官员,但他们死后若无继承人,财产就转移到原来的主人手中,犹大巡抚腓力斯就是一个例子。
《腓利门书》在《圣经》正典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只涉及当时家庭的内部事务,纯属私人信函——有关一个基督徒主人和一位逃亡但已悔改的奴隶。信中没有教义的阐述,大体上对整个教会也没有特别的训诫。但是通过研究这封信及其与其他保罗书信的关系,《腓利门书》列入正典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这是保罗与教友大量个人信函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封。
五十四、《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共十三章,在最早的希腊文抄本中,卷名即为《希伯来书》。由于这卷《圣经》是向基督徒解释圣所及其崇祀的意义,而这些见解对于早期的希伯来籍即犹大籍基督徒有着特别的意义,所以这个卷名是特别合适的。
自古以来,关于《希伯来书》的作者问题一直有不同意见,直至今日也没有定论,但一般倾向于是保罗所作。
《希伯来书》所涉及的问题,大体来讲,是由一个宗教制度转归另一个宗教制度时所面对的巨大挣扎。改教者要面对脱离旧宗教缠绊的痛苦,因备受疏离而要忍受的焦虑与压力,并且面临巨大的压力,迫使他去复归旧教。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之后,耶路撒冷的信徒会散到各地信徒中间去。
《希伯来书》似乎就是在这危险的时刻面世的,书信是写给有犹太背景的读者。它含有所需要的帮助;有关圣所问题的亮光;有关基督做大祭司的工作;有关“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的血;有关为上帝的子民所存留的安息;有关那美好的盼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从很多角度看,希伯来书在《新约全书》中都是独特的。这卷书并没有用书信的形式开始,却以书信的形式结束;意大利是书信送达的明显的目的地,但也可能是由意大利发出的。本书是写给某个特别的群体,很可能就是希伯来裔的基督徒。有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书信原是写给一家细小的家庭教会,没有跟任何大型和有名的教会拉上关系,因此,写作目的和收信人并没有流传下希腊文来。这卷书是全本《新约全书》中,文学风格最优美的。本书富有诗意,且大量引用“七十士译本”的《旧约》。本书词汇丰富,在希腊文的运用上,无论是在动词时态及其他细节上都极其精确。
虽然这卷书十分犹太化(有人曾将其与《利未记》相比),但书中所载的警告、提醒信徒不要偏离基督受死赎罪的真理而去服从宗教仪式条文,这是基督教世界在任何时代都必须留心的。因此,这卷书非常重要。
五十五、《雅各书》
《雅各书》共三章,这是一封有关基督教信仰实际的书信,说明真正活泼的信仰会在信徒生活上产生什么结果和行为。尤西比乌称《雅各书》为七封公普书信的第一封(《教会史》卷二第23章)。这样称呼这七封书信是因为它们的对象系一般教会,不过这个称呼并不完全适合于《约翰二书》和《三书》,因为这是个人信函。在所有的早期《圣经》抄本中,从《雅各书》到《犹大书》这七封信是列在《使徒行传》之后、保罗的书信之前的。
信中侧重于对比真假信仰的表现和结果。这封讲道式的书信充满优美动人的例证,文体简朴而又直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但又看不出刻意编排的痕迹。他心有所触,就随意地把讲题表述出来。信中多处引用“福山宝训”的内容。这封书信中有许多地方与保罗的著作和彼得的著作一致。
五十六、《彼得前书》
《彼得前书》共五章,在最早的希腊文抄本中就是这个卷名。钦定本《圣经》中“公普书信”的称呼说明这封信不是写给某个教会的,而是写给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一般教会的。正统的观点认为彼得是这封信的作者。
彼得给“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写了这封信函。上述五个地区几乎包括了现在称为小亚细亚的全部范围。这些教会的信徒大部分是外邦人,犹大籍基督徒只占少数。根据分工,彼得主要对犹太人做工,但他信中所问候和教诲的不限于这些教会中的少数人,因为他提到了他的读者原先不算上帝的子民,曾崇拜偶像,后来悔改了。使徒是第一个为外邦人施洗的,并赋予他们在教会中平等的地位,所以无疑他视所有的基督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基督里均为一体,给他们写信是没有加以区别的。
彼得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对教会进行训示。写信的时候他意识到迫害的危机,即将来临的“火炼的试验”,以及信徒们所处的艰难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设法巩固读者的信心,劝他们以无愧的行为做模范公民,为基督作忠心的见证,为迎接他们的主做好认真的准备。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特地为仆人们、妻子们、丈夫们、长老们、青年信徒们写了训言。通篇书信将坚定的领导意识和温柔的精神结合在一起,两者都因崇高的基督观而圣化了。
五十七、《彼得后书》
《彼得后书》共三章,在最早的希腊文抄本中,即用此卷名,与《彼得前书》的卷名对应,可以看做是《彼得前书》的后续。
《彼得后书》是写给“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可以推定与《彼得前书》的受信人是一样的。《彼得后书》(3:1)似乎证实了这一点。彼得的殉道是在公元67年。故《彼得后书》被认定为此前不久写的。没有证据可以确定写信的地点,但有可能是在罗马。
《彼得前书》写于罗马皇帝尼禄对基督徒进行大逼迫之前;《彼得后书》则写于两三年后逼迫加剧的时候,即公元66-68年间。前书安慰鼓励苦难中的信徒,后书则集中处理教会的内部问题,尤其是关于假教师的问题。假教师导致许多人怀疑信仰,并离开基督教。彼得后书针对这些假教师的异端邪说,揭露他们的不良动机,并重新强调基督教的真理——《圣经》的权威、信心的根基和基督的再来。
和《彼得前书》一样,这是一封教牧书信。作者劝读者在恩典和属灵知识上继续成长,使上帝选召他们的计划得以实现。在第1章中,他用自己的经验和先知的话来鼓励他们。在第2章中他警告读者防备假教师。在第3章中谈到一些好讥诮的人不相信主再来的应许,他确证主一定会再来,劝大家为这件大事做好准备。
五十八、《约翰一书》
《约翰一书》共五章,最早的希腊文抄本中就有“约翰一书”的卷名。这是基督教会所保存的第一封约翰书信。
这封信原来的目的是训诲教会的信徒。约翰满怀深情地写信给他属灵的子女们,使他们能够过基督徒的生活。书信的“基调”是爱,所配的“谱”是一组简单而又深刻的属灵勉言。
显然异端已骚扰了教会。内部的假教师竭力要破坏信仰。他们虽已离开了教会,但影响仍然存在,对教会产生威胁。约翰写信抵制这种危险,使信徒紧紧掌握基督教的基本道理。他彰示了真理的动人之处,使基督徒不致被诱入歧途。所以这封信除了训示的性质之外还有辩驳的性质。
当时小亚细亚的教会正受着维形主义的异端影响,约翰所针对的异端便是这主义的一些形态——克林妥主义或是幻影说,这些异端认为知识是得救的条件,比信心、行为重要;物质是邪恶的,灵界才是善的。不仅如此,他们更认为:肉身既属于物质,则神绝不能成为肉身,基督的肉身是灵界的投影(幻影说),或者基督的灵是在耶稣受洗时临到他身上,到他死前则离开了他(克林妥主义)。使徒约翰为揭露这些错谬,于是写了《约翰一书》来教导信徒辨明真道。
五十九、《约翰二书》
《约翰二书》只一章,在古希腊文抄本中就有《约翰二书》的卷名。
在本书写作之时,初期教会盛行周游各处的传道人四处工作;今日在一些地方仍有这种传道者。这些福音兼真理的使者所到之处,得到信徒家庭和教会接待,供给住宿、膳食,有时还包括金钱。不幸的是:假师傅和宗教骗子也毫不怠慢,利用这些习尚来谋取利益,传播异端,如诺斯替主义。
既然在公元1世纪已经认识到有必要警告信徒防避异端和“宗教投机者”,使徒约翰看见眼前林林总总的教派、异端、假宗教时,觉得有必要再次发出警告。《约翰二书》的主题就是以基督徒的方式教导信徒,勉励他们,警告他们提防假教师,正确地对待骗子。书信体现了作者温柔仁爱的精神,以及早期教会信徒之间所存在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六十、《约翰三书》
《约翰三书》也只有一章,在古希腊文抄本中即有此卷名。
这封信显然是一封私人信函,写给一位未说明身份的该犹。该犹是一位忠实的基督徒,因他慷慨接待传道的教师而备受称赞。信中还提到另外两个人:好为首的丢特腓,还有低米丢,后者可能是一位四处传道的教师。从信中对三个人的描写来看,基督教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封信看来写于《约翰二书》之后,因而更接近约翰生命的终点。布道士或弟兄外出访问的传道方式已充分确定下来。丢特腓独揽大权把他所不喜欢的人赶出教会,使徒的权威受到丢特腓的破坏。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约翰二书》中所说的状况又有了发展。《约翰三书》是约翰留给我们三封信中的最后一封。这并不是说约翰没有写过其他的信。无法确定《约翰二书》与《约翰三书》之间究竟相隔多久,但两封信的风格和内容十分相似,证明两信间隔不会太长。
这封信的文字简明而又直接。《约翰二书》的目的是警告人提防来访的假教师。《约翰三书》的目的是反对丢特腓的行为所表现的分裂倾向。丢特腓可能是教会的长老,他接受了诺替斯主义的一些假道。当约翰写信给各教会斥责这种假道时,丢特腓可能拒绝向信徒宣读。约翰派出去访问教会的传道人也被禁止讲道。那些私下听他们讲道的人居然被这个专横的人公开赶出教会。约翰写信给该犹是要确保让忠心的信徒收到他的信。他可能要求他们做好撤换教会长老的思想准备,因为他将亲自前往揭露丢特腓的行为。
这封信和使徒的其他书信一样,表现出个人的温情。除了写信的直接目的之外,信中还体现了使徒个人品格的美和他传给各世代读者的灵感。
六十一、《犹大书》
《犹大书》只一章,在最早的希腊文抄本中卷名是《犹大书》。钦定本中用“公普书信”的名称说明它不是写给某一个人、某一个教会或者一些教会的,而是写给所有信徒的。作者自称是“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犹大”,正统的观点认为他就是耶稣的兄弟。
《犹大书》的写作背景和《彼得后书》基本相同。据其第3节来看,作者原想写一封普通的教牧书信坚固信徒的基督徒信仰。但怀疑派教师的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使他改变初衷,转而勉励读者坚决捍卫真理。为了鼓励他们这样做,他揭露了欺骗者,说明他们与过去反对上帝权威之人的关系,劝信徒们避开这些骗子,指示信徒们的自处之道。犹大在书信结束时的祝福精妙,为后世教会所沿用。
六十二、《启示录》
《启示录》共二十二章,现存最早的希腊文抄本称该卷书为“约翰的启示录”,后来中世纪的抄本则冠之以“神学家和传道者约翰启示录”和“神学家圣约翰启示录”。在希腊原文中,“启示”有“揭示”的意思,在宗教文学中,特别指揭示未来的事。
《启示录》的作者为使徒约翰。现代学者对于《启示录》的写作年代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较早的尼禄(公元54-68年)或苇斯巴芗(公元69-79年)时代,有人认为是较晚的图密善(公元81-96年)统治的后期。
《启示录》有四个部分,或者说由四条预言线索组成:A.七教会[《启示录》(1-3)];B.七印[《启示录》(4-8:1)];C.七号筒[《启示录》(8:2-11)];D.善恶之争最后的事件[《启示录》12-22)]。《启示录》的用语大多是象征性的。数字、颜色、矿物、宝石、野兽、星宿、灯台,全都用来代表人物、事物或真理。
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通过种种异象鼓舞信徒的信心,预言善必将战胜恶,困厄的日子必将过去。有人认为本书所说的一切,已在初期教会的历史中完全实现了。另有说法认为,《启示录》描绘的是由约翰的时期直至末日、整段教会时代的面貌。
六十三、次经和伪经各卷
“次经”(Deuterocanonicals或Apocrypha)指《圣经》中见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和“拉丁通行本”,而不见于希伯来文《圣经》的七卷经书及几篇“补遗”,即《多俾亚传》、《友弟德传》、《巴路克书》、《智慧篇》、《德训篇》、《玛加伯传上》、《玛加伯传下》、《以斯帖补篇》、《但以理外篇》等。
“伪经”(Pseudepigrapha)指在题材与命名方面类似《圣经》,但未被教会承认为经典的著作的总称。这些作品大致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又称“外典”、“圣经外传”、“旁经”。因全属托名之伪作,故称“伪经”,并无贬义。
“次经”各卷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