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之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农民渴求获得科学技术,同时又有不少中小学生辍学做工,解决这种矛盾现象就成为加强农村科学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容城服装业的兴起与发展,首先带来了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经过十多年发展,绝大部分企业的缝纫设备都已经过了几代更新,有的已拥有电脑绣花机等高精度设备。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裁剪、机修、电工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吸引并留住有限的技术工人,各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不惜多次提高这些人员的薪金。1984年,他们的月工资一般为200多元,到1992年大都在400元至600元之间,有的甚至达千元。不少企业还从外地引进这方面人才,在容城镇的180多家服装企业中,仅从北京、天津两地高薪聘请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就有五、 60人。其次,促进了一些农民企业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尊重。他们大都订阅多种报刊,十分注意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经济政策,搜集经济信息,学习经营管理知识。有的深感自己知识贫乏而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为他们高薪聘请家庭教师,供他们自费上大学。其三,刺激了职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县职业中学从1985年开始每年招收两个服装专业班,从去年起又招收两个中专班,开设了服装剪裁、设计、制作、销售、会计、机械维修等专业课程。同时,他们还面向企业每年举办一至两个月的短期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次。为了给服装业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县乡镇企业局还成立了服装研究所和服装设计中心,与天津研究所合作的容城服装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建中。
然而,服装业毕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总的看它的技术要求并不太高。虽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但90%以上的还是熟练工和辅助工,这些人不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从容城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看,大中专毕业文化程度的只占1.6%、高中的占5.15%、初中和小学的分别占47.15%和43.87%、文盲半文盲占3.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93%以上。由于服装业目前正处在初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批劳动力,客观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挣钱机会。而一些家长注意眼前小利,鼓励子女做工挣钱,这就使一些中学小学生辍学做工,过早地放弃了学业。尽管县教委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中小学生辍学率仍分别高达22.66%和20.11%,这给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毫无疑问,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讲必然要促进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又不是直线的,在某个时期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也可能出现一些逆行现象。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加以具体分析,认真解决。从容城的情况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的技术化程度,促使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大量增加技术性岗位。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由于农村目前的条件所限,一般还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因此,在这里要使广大农民普遍树立较强的科学文化观念,保证基础教育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和教育的手段。一是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作用的同时,组织社会各界联手来抓。今年8月容城县政府制定颁布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十项规定》,对全县各有关部门和行业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二是制定与国家《义务教育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特别是对企业招收童工和学校乱收费现象,要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以制止。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重点是学生家长,要帮助他们树立发展眼光,不为急功近利而驱使子女辍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科学文化教育步入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思考之四:乡村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使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原有的思想文化建设模式已逐渐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进服装业的大发展,使原来稳定于各个村落的农民开始流向新的企业摊点,出现了不少新群体。在容城,目前雇工八至十多人的企业有400多家,几十至百人的有300多个,几百人至近千人的有17个。由于这些企业的私营性质,不属于哪一个村或哪一个乡,再加上一些企业的工人常年吃住在厂,因此,这些群众又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群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这不仅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情况,也给农村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靠村党支部和群众组织来做的。而今不少村民长期在外,对他们鞭长莫及。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政治教育机构又很不健全,使得农村的思想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空白点。在农村企业发展很快,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如何适应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在一些企业比较集中和商品集散地正逐步崛起一批新的小城镇。近些年来,容城有的农村正在向小城镇转变。距县城18华里的大河村,是容城县衬衫工业比较发达的村,人口正在向这里迅速集中。该村原有人口2000多,而周围农村到这里来做工的就有6000多人,使这个村的常住人口保持在9000左右。加上服装生产旺季每天来此做生意的1000多流动人口,最多时达10000多人。上下班人流高峰,公路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第三产业也随之发展,现有11家旅馆、7家饭店、10家商店、6家卫生所。到这里活动的人很多,有时夜市开到晚上10点多。文化娱乐设施开始起步,建有条件简陋、规模较小的舞厅、旱冰场、游泳池。大河村名曰“村”实际上已具备小城镇的特点。类似这样的“村”在全省各地都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就更多一些。由于这样的“村”里外来做工和前来联系业务的流动人员占到多数,原有的村级管理组织显然不再适应,就需要考虑建立由当地村委会为主并且吸收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新的管理组织,全面负责本地的管理。与此同时,公安部门也需要在这里设置小型派出机构负责治安。对于文化场所的建设,也应逐步提高水平和档次,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
个体和私营服装业的出现,使容城农村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原来的农民外,产生了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和新兴产业工人三个阶层,其人数不断增加,现已占全县总人口的15%左右。在他们身上虽然还带有某些小生产者的意识,但思想面貌已与农民不大相同。就个体经营者而言,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开拓意识,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胆量有余而才气不足,经营思想和经营手段比较保守落后。私营企业主作为个体经营者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强者,在某些方面虽与他们相同,但更具有精明之处。一方面,由于资产规模较大、产品批量生产,一般较少投机心理,更注意产品质量,讲究信誉;另一方面,为了谋取更高利润,大多数企业在职工工资发放上都采取一季一发,或一年一发,以增大流动资金数额,从工人手中拿出“借贷利息”。对此,有针对性地在他们中间进行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就大量新生的产业工人来讲,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过去那种自由散漫的习惯正在受到改造,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在逐步增强。而民主意识比较薄弱,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由于他们便于组织,因此,有关部门要注意逐步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中有计划地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引导、教育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工业的发展也使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容城县90%的家庭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家庭。有的成了服装加工户,家人亦工亦农;有的子女外出做工,老人在家耕种,半工半农。这种变化给人们的家庭关系和婚姻观念带来了很大影响。一是由于服装生产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子女能够拿出多一点的积蓄赡养老人,因瓜分家产而闹纠纷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有的先富起来的人,特别有的服装“老板”富贵思淫欲,在外面盖洋房、嫖女人,夫妻间的纠纷有所增多。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外做工,思想比较开放,不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自由恋爱的多了。但由于他们在外工作,对他们管理较松,早婚私婚的现象又大量出现。三是由于服装业中女工占多数,许多妇女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有这些说明,一方面旧的家庭婚姻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民风民俗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农村的伦理道德教育要在内容上有所调整,不能固守原来的一套,要根据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旧的家庭婚姻习俗正逐步失去原来的物质基础,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在经济发展较快农村树立起新的家庭婚姻观念和村风民风。
思考之五:个体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自我产供销的循环系统,减少了对乡镇政府行为的依赖心理,客观上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时机。
过去,乡镇政府相当大的精力是用于组织村镇生产,十分忙碌。而今在容城,由于大部分乡镇服装企业搞得很红火,并且这些企业大都是私人经营,集体企业极少。个体和私营企业又都是经营者自己跑材料、跑资金、跑客户,与乡镇政府联系不多。尤其是一些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内部生产经营机构比较完善,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商品销售都自成体系,与乡镇政府很少直接发生关系。因此,不少乡镇干部存有某种程度的失落感。座谈时,一位乡经联社主任告诉我们,他刚到任就着手对乡镇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对规模经营的服装厂家进行走访。可走访到一半,就感到走不下去了。因为他既为人家解决不了技术和资金问题,也管不了人家销售,企业主对他这个“主管领导”都不怎么热情。还有不少乡镇干部反映,他们所要做的工作现在只剩下催粮要款、计划生育,乡镇政府的权威在下降,感召力在削弱。
这种表面上看来似乎反常的现象,其背后则蕴含着某种必然,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说在某些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乡镇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还有某些直接的关系,那么在个体和私营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地方,这种关系就难以建立起来,维持下去。这就使乡镇干部不得不作出的新的选择,在客观上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在这些地方,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遇,做好引导工作。工作中首要的是根据乡镇干部的实践体验,适时地帮助他们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服务意识。农村基层干部出现的某种失落感和徘徊心理,在本质上反映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他们开始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工作的位置。容城县有的这方面正在进行新的尝试。张市乡是这个县个体和私营企业比较集中的乡,他们从过去想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难见成效的体会中悟出了新的思路,针对本乡服务厂家多而分散的特点,成立了服装服务总公司,从天津科研机构聘请技术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还创办了合作基金,把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扶持企业,结果深受人们的欢迎,前来找他们办事的人越来越多,使乡政府的吸引力和权威性在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他们的这种做法之所以奏效,就是由于善于观察,并且把握住了现在出现的一些新迹象,引导广大乡镇干部把注意力和着眼点转到了为企业服务的方面来了。这种思路和做法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