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地处燕山山脉,北倚长城,东通辽沈,西望京都,南邻唐津。宏伟的引滦入津工程横贯全境,著名的清东陵、汤泉等古迹璀璨壮观。方域之内,人杰地灵。在1521平方公里辖区内,山地、丘陵占64.4%,耕地仅有87万亩,总人口66万。1992年撤县设市。改革开放以来,遵化的经济发展较快,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2.2亿元,比上年增长65.3%,工农业总产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51.8%,财政收入超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090元。去年全省139个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队,遵化由上年的第13名升到第11位。省委、省政府将遵化市列入第一批实现小康县(市)。
遵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全面进步,是遵化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结果。30多年来,遵化各级党组织始终把西铺村的“穷棒子”精神和沙石峪村的愚公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资源,持续不断地开发利用,并充实富于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以此来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培育了新一代创业带头人和创业大军,创造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业绩。
老典型焕发新光彩
遵化在五六十年代出了两个闻名全国的典型,一个是曾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的西铺村王国藩合作社;另一个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沙石峪村。周总理和陈毅、李先念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十余次到这两个村。如今,“穷棒子”和“当代愚公”的后代发扬前辈的精神,进行第二次创业,已由温饱走向小康,两个村的人均纯收入都在1400元左右。
合作化时期,西铺村23户贫农组成的合作社只有“三条驴腿”,有人讥讽他们是“穷棒子”。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短短3年时间,就初步改变了贫穷面貌。1980年,屈信接过第三任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在第一次群众大会上说,我们西铺是靠“穷棒子”精神起家的,今天我们还得靠“穷棒子”精神来创业,让西铺尽快富起来。1983年,他们搞了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到户,果林划片承包,村里建起了农机、水利、植保、畜牧服务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治山引水,使水浇地扩大到989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万公斤左右。全村性的造林活动,栽果树5万多棵。他们用农、林业的积累办起了电线电缆厂,开始给天津一家工厂搞外加工。后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干脆把这厂的退休厂长以及技术和营销人员聘过来创出了自己的产品。这个厂生产的电线用到了雪花电冰箱牡丹电视机上。1988年,国家补给村里的30万元引滦入津占地款,他们全部投到企业中。先后共建起了8摊集体企业。本村的劳力不够用,又从外地招进200多人。去年集体固定资产已达65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80万元。集体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1450元。村里建起电影队、幼儿园、图书室,村民用上了电冰箱、电饭锅、液化气,还有30多户安装了电话。经常走南闯北、眼界大开的村干部并不满足,他们定了街道改造规划,电线电缆厂的扩建工程已经立项,建成后西铺村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l亿元。
西铺正南15公里的沙石峪村,自然条件恶劣。建国初期,这里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山是穷山,岭是秃岭,人均生活水平只有17元。60年代,沙石峪群众在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荒造林,打井凿地,石缝搜土。闸沟垫上,“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造地1000亩。70年代,沙石峪人民造成环山地、环山渠,粮食亩产闯千斤。80年代初,阎福忠接任党支部书记,提出了“发扬愚公精神,万里继续走,千担接着挑,把沙石峪建设得更美好”的口号。他们适应商品生产的新形势,调整产品结构,改“一亩田半亩田”为“半亩田一亩园”。建起300多亩的葡萄沟、葡萄山,栽种600多亩果树,实现人均百棵树。今天的沙石峪,满目青山,遍地生财,实现了“松柏盖帽,果树缠腰,山下千亩水浇田”。去年干鲜果品总产达150万公斤。村里还先后建起食品厂、采矿厂、碳酸钙广、氧化锌厂,往年令人讨厌的石头,如今却变成了假山石、建材石,远销京津等地。村民们说:“沙石峪能致富,全靠党支部。”党支部成员以进行第二次创业为己任,廉洁为民。他们的工资低于企业负责人。为村民推销果品,不要一分报酬,为村民解决困难,从不吃请受礼。阎福忠对酬谢他的村民说:“我当干部应该为你办事,我不当干部为你办不了这件事。”党支部想的是如何加快发展沙石峪。他们准备再投资350万元上一个氧化镁厂,进一步增加群众的收入,在小康村建设上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艰苦创业精神的新特色
遵化的干部群众提起西铺和沙石峪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穷棒子”精神和愚公精神在干部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成为遵化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
从50年代开始,遵化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穷棒子”精神,大力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水浇地面积从0.92万亩发展到50多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60年代,遵化人民以沙石峪精神为动力,开展农业比学赶帮竞赛,成为全省农业高产的标杆。1965年,中共河北省委发出号召:“全省学遵化”。70年代,遵化人民自力更生掀起兴办工业热潮。各行各业利用多年勤俭积累的资金,采取“母鸡下蛋”“以老带新”的办法,上马了一批新企业、新车间。到1978年,县内工业企业128个,实现产值798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6.4%。遵化声名远扬,为全国所注目。9年间,全国除台湾省外,其他各省、市、区全派了代表团来遵化参观,还有52个国家的外宾来访。
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相继涌起,遵化县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忽视艰苦奋斗,追求高消费的苗头。有人认为,“穷棒子”精神是五六十年代的口号,不适应80年代的新形势了。遵化县委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穷棒子”精神和愚公精神是遵化人民艰苦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要创四化大业,更需要这种精神。创大业,各级干部就要准备比过去吃更大的苦、克服更大的困难。如果思想和作风不艰苦,那么只能败业,不能创业。随着实践的发展,遵化县委历届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认为,遵化要发展,不仅要开发利用矿山、旅游等自然资源,还要开发利用遵化特有的精神资源,即“穷棒子”精神和愚公精神。要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就要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适应商品生产的大环境,瞄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目标。他们在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总结遵化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使“穷棒子”精神和愚公精神与改革开放、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相结合,融汇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艰苦创业精神。
新时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遵化人民懂得,不能仅依靠“三条驴腿”,也不能局限于“从山上取下来”,而要打开山门,走出去学致富本领,到外面的世界挣大钱;还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于是,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现代的开放意识。当年在开发矿山中成长起来的农民,现在带资金、带技术到滦平、阜平等地领办采矿企业,盈利颇丰。31岁的富豪集团公司总经理马鸿鸣,在5年前承包了濒临倒闭的蛋白食品厂,他依托外地食品科研部门,开发了蛋白系列新产品,随后扩大生产规模,开发了矿泉壶系列产品和美容加湿器等产品,走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路子。1993年,固定资产1400万元,创产值5000万元,利税1160万元。这个厂巧借外部人才、设备的优势,招聘了60多名技术人员,拥有300多个协作加工单位。还巧借名人优势,每年出资300万元,成立了中国歌剧院富豪艺术团,与影星刘晓庆联手,开发生产晓庆牌美容加温器系列产品。像马鸿鸣这样具有强烈开放意识的创业带头人,正在不断涌现。
新时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遵化人民懂得,不能只注重生产产品,而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使人们的竞争意识日益强化。要在竞争时取胜。就得有好货,就得有一招鲜,有自己的绝活。遵化市的各个企业特别注重产品的质量,注重新产品开发,创拳头,争名牌。近年来,有64个新产品通过国家、省、市级技术鉴定,25种产品获部优、省优,21种产品打人国际市场。竞争就得抓住机遇。遵化市矿山机械厂原是公社农机修造厂,复员军人段志禹当了厂长以后,注意研究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市场动向。1985年,他看准了全国小矿山发展形势,果断决策,大胆投入上矿山机械,一年多赚了500多万元。1992年上了轧钢,当年赚了300万元。第二年上半年看到钢材市场形势不好,当即把轧钢设备卖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