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
赵九章浙江湖州人,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院士,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菲克尔,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彭桓武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7年10月6日由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
程开甲
程开甲江苏省吴江市人,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陈能宽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核武器科学家、爆轰物理专家、金属物理专家。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
陈芳允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80年增补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推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吴自良
吴自良,浙江省浦江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冶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3年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读研究生,师从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1948年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1949年,吴自良应聘到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冬,抱着发展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愿望,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作为材料科学家,吴自良一直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关键实用材料的研制工作,以及有关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金属、半导体和氧化物超导体等各个方面。40多年来,他和他所指导的研究集体,硕果累累,成绩卓著。
于敏
于敏,天津市宁河县人,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氢弹之父”。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郭永怀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出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姚桐斌
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无锡黄土塘镇。读中学时,因日寇入侵,他告别家乡来到江西吉安继续求学。1945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
屠守锷: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留学,194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6年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航空系任教,任清华大学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北京航空学院(后来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从1957年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1957年加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
杨嘉墀: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9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学位。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8年后加入国防科委五院。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
王希季: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