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加入航天部门,主持研制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曾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提出了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庄逢甘:
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0年回国,历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军工教授。
1956年8月调入国防部五院,长期从事导弹、火箭、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是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极为重要人物,筹建了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任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委29基地副司令员。
梁守槃: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9年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2月回国。任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主任,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授,195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6年9月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第一枚导弹总设计师。后负责火箭发动机研究、空气动力试验和全弹试车工作。
杨南生: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195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先后在长春一汽、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任职。
1964年调入国防部五院四分院,领导了T-7系列探空火箭的研制。领导过多种战术型号动力装置的研制项目。“长征一号”末级发动机(固体发动机),返回式回收制动发动机,“东方红二号”远地点发动机,某型号两级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的研制。
陆元九:
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到福特汽车公司任主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中科院自动化所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1968年调航天工业部。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
丁衡高:
195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系。任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7年到1961年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曾主持并参与突破惯性平台系统、仪表及器件的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空气轴承、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计。后来被授予上将军衔,出任国防科工委主任,
宋健:
1953年至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包曼工学院炮兵系研究生,莫斯科大学攻读数学力学系。他曾领导和主持了中国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他是钱学森在工程控制方面的衣钵传人,80年代后修订《工程控制论》,后来出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刘纪原:
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导弹控制专业。我国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为早期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和试验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在我国地地导弹采用全惯性制导、改进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可靠性等科研攻关中,功不可没。任过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
王永志: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
1961年回国,曾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液体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固体战略火箭和地地战术火箭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型号总指挥,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对中国航天极其重要,他是钱学森之后的中国航天领军人物。
李伯勇:
1957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系。参与仿制“1059”导弹(P2)、预研100吨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主持研制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先后担任了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三号火箭总指挥等职务,任过四川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等职务。
孙敬良:
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回国后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不久又转到了发动机研究所工作。先后参与了风暴一号火箭、长征三号火箭一、二级,做出重大贡献。主持研制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火箭等的研制。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难关,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
朱森元:
1949年在中央大学(后改为南京大学)航空系学习,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
1961年至今,任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和研制工作,是我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70年后,负责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于龙淮:
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1958年回国,仿制P2导弹的发动机。1961年任东风二号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在1965年,从设计部调到研究院科技部,参与了很多型号工作,主要做指挥、计划、生产、调度等工作。长二捆火箭的总指挥。
谢光选:
1942年,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1957年3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出任第一研究院总体部五室主任、总体部副主任。1962年底,任东风二号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77年后出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
王德臣:
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1962年3月任火箭总体部结构组组长。先后担任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新型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刘竹生:
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后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强度研究所。在中国第一代捆绑火箭“长二捆”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做出重要贡献。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张恩昭:
196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毕业,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工作。60年代后期独立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双组元姿控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曾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上面级发动机研究室主任、主任设计师。70年代未80年代初,任长征四号火箭三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任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90年代初,任中国新一代重点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主要负责人。
孙凝生:
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火箭控制专家,参加了我国几乎一半以上火箭的研制发射工作。长二捆火箭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
邢球痕:
1957年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工作。
1959年9月,作为组长承担起固体火箭推进器的研制任务,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之一。
李相荣:
1941年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1942年随父回国。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火箭专业,后调入航天部。
在“长征三号”的研制中有突出贡献。先后担任了长征四号A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火箭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921-3副总设计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
王礼恒:
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究。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1965年后,任型号液体发动机总体工程组组长。70至80年代,他和同事们突破发动机的相关关键技术。1999-2002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范士合:
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火炮专业毕业,后调入国防部五院工作。任过长征三号火箭的第二任总设计师,
龙乐豪:
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工作。70年代任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主持和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1986年与1989年先后任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与总设计师,1991年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与总指挥。
曾广商:
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主持研制了用于弹道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16种伺服机构系统,以及百余种适宜于集成化、整体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伺服动力、控制、测量器件。将控制技术、火箭发动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融于一体,使我国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
李占奎:
1952年中学毕业后被破例保送航校。1958年,被选拔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从设计员升任为组长、副主任、主任、副总设计师。担任过“长二捆”火箭副总设计师,1993年任长征二号丙火箭第三任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