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尚在主持《IT经理世界》的刘湘明,介绍我认识了李黎。她刚刚在杂志上发表了成名作《轻公司》,据说找她讲课的传统品牌企业或者制造企业,已经有很多。她能单独见我,应该是刘湘明的压力所致。当时我正在筹备VANCL,对她的仰慕溢于言表,她看得也很清楚,这个情景,她在日后有关VANCL的文章里,毫无保留的都写了。我很感谢李黎在随后近两年里随时的指点,我也很高兴自己能有她这样的朋友,所以,她要我为她的新作写点什么,我就权当责任了。
从2000年初进入卓越网,我便开始接触并实践网络零售,也即是一般所谓的B2C,这种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典型的“轻公司”。卓越网,以及中国最初一代B2C公司,比如8848、E国、当当网的学习对象,都是美国的亚马逊,因为亚马逊是当时最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典范。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破裂,亚马逊成了互联网业内最看不懂的模式之一,原因在于:连亚马逊自己都不能给出明确的盈利预期。其实当初大家追捧亚马逊的时候,应该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模式热衷者们,是不屑于尊重历史的。他们只关心暂时的成就或失败,却从来不能或不愿深入企业内部,去观察其内核的部分。
在中国互联网业遭受集体质疑的随后两年多里,B2C行业因为没有因上市而来的资金储备,尤其受冷落。2008年,一位国际投资领域的大人物,问我可知道亚马逊为什么挨过了百般指责和漫漫寒冬?他给出的答案是数1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当然,以我个人和亚马逊团队的共事经验,我的答案,除了资金,还有其创始人团队的精神和远见。是创业精神,让他们在图书之外抓住了电子类消费品的快速成长;是远见,使其不间断的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平台开放。时至今日,亚马逊已经是全球范围里最大规模的“轻公司”。
然而,就在亚马逊卧薪尝胆的那几年里,中国的B2C公司却只能靠节俭度日,发展的速度,远落后于中国整体互联网业,很不幸的是,也落后于中国C2C领域的进取扩张。2004年,以卓越网被亚马逊收购为标志,我认为,中国第一代B2C的发展告一段落。
李黎说她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难以将卓越网和当当网作为纯粹的“轻公司”典范来做分析拆解,为什么?被她这样问,从感情上我很难接受,但冷静想来,中国最初一代B2C公司,对传统产业的触动,谈不上深刻,和C2C淘宝的发展对比,更加差距甚远。而当李黎将她的观察起点于PPG和ITAT之时,同样作为“轻公司”尝试的第一代B2C公司,的确有些微不足道。
李黎认为,无论PPG还是ITAT,都以鲜明的姿态要打通制造和流通间的壁垒,帮助大量过剩的中国制造找到市场,我猜,这也是她选择其作为“轻公司”观察起点的原因。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针对中国服装制造业曾经的蓝图,是革命性的,从纯理论的层面来看,他们的勇气和野心也足够惊人。尽管后来这两家明星企业都遇到了实际运营的困难,但作为理论倡导者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说,李黎的“轻”,也是相对而言的,比较的对象,就是中国庞大的加工制造业,服装制造业在其中尤其惹眼突出。换言之,李黎倡导的这个“轻公司”的理论,联系的实际,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作为李黎观察的标本之一,VANCL的增长,以及还在持续成长的品牌影响力,对李黎的理论,是最好的支持。我还想强调的是,只有当我们真正进入了服装制造业才会明白:一件衣服,从生产开始,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路途,是多么漫长。同时也会更加明白,大多数消费品制造产业,对外贸的依赖度到底有多高。从对症下药的角度来看,李黎的这本书,或许是目前为止最好的解决方案。
VANCL创始人 陈 年
于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