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锡、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妇女的耳环又多又重,从耳根下垂到肩。部分地区的黎民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男子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啊赡。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在五指山区,黎族人住船形房屋,用竹木扎架、茅草盖顶,用藤条或竹做地板。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民间乐器有鼻萧、口弓、水萧、洞萧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从前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流行鸡骨卜、蛋卜。有些地区人死后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墓,葬后也不再祭扫。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特别擅长木棉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高超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住了40多年学到的。
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除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外,还盛产橡胶。
8.喜唱“双条落”的畲族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盘瓠的男青年自告奋勇地领兵抵抗敌国入侵,很快就打败了敌军。皇帝很赏识他的聪明勇敢,把自己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他。盘瓠和公主结婚以后回到山地居住,生下三男一女,老大姓盘,老二姓蓝,老三姓雷,女婿姓钟。他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的山区。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绝大部分人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山歌是舍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畲族人不但在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山间劳动时,也常以歌当话,互相对答。有些地区每年还定期举行规模盛大的“盘诗会”。唱歌形式除独唱、对唱、齐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叫做“双条落”。“双条落”是一个歌手先唱两个字或四个字,另一歌手紧接着再唱下去,这是中国民歌演唱中稀用的形式。畲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相同。妇女衣服的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腰间束彩色条带,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妇女把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螺旋式或截筒高帽式发髻。结婚时,女女戴凤冠,插银管。
畲族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是几户、几十户聚成村落,有的村落是畲、汉杂居。过去,同一近亲的人为一“房”,同房的人住在一起,同姓不婚,一般也不与汉族通婚。畲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他们编织的“合手巾带”(花腰带)和斗笠很有特色。斗笠是用细竹篾编成,配上彩带明珠,十分美观,是深受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为什么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象征?
走进自然博物馆,映现在眼前的是各种各样飞禽走兽的动物标本。在这些标本中,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恐龙的化石骨架。远在数亿年前,这些叫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类一样,在地球上悠闲自在地生活着,恐龙们摆动着小山似的身躯,在炎热、潮湿、多沼泽的环境里觅食、游戏、繁衍后代,并成为亿万年前那个蛮荒世界的主宰。从一些文献资料和形象图片中,我们了解到恐龙家族内,有背上长着齿轮似的巨大骨刺的剑龙;有小脑袋长颈项,终日在水泽中戏耍的长颈龙;有生着一副鸭子嘴脸,时常站立疾走的鸭嘴龙。除了恐龙家族,还有张着一双无与伦比的翅膀、在天空里自由飞翔的翼手龙,它们虽然在中生代的末期相继灭绝,但作为一种真实存在过的生物,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作为华夏民族象征的龙,却不是这种恐龙。
传说这种龙,有着兽类的四足,是蛇的身体,鹿的角,狗的爪子,鱼的鳞片和胡须。它能奔走于陆上,能畅游******,也能在天上翱翔,最出神入化时,还能兴云降雨。
在古代的石刻画像和砖画上,都能看见它。最有名的是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可以说使龙的形象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不过最早的时候,龙的原形仅仅是一幅很普通的蛇形图腾。
什么叫图腾呢?追溯到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末期,图腾是当时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都所崇拜的“神物”。许多氏族用某一种动物的画像当作本氏族的标志,有的画牛,有的画蛇,有的画虎,有的画鹰。他们把这些动物当作“神物”,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和保护者,大家供奉它,崇拜它,使它成为本氏族的标志。这种为某一氏族所特有的标志,就是图腾。后来氏族之间发生了连年的战争,当强大的氏族吞并了弱小的氏族后,前者就把后者的图腾据为己有,并且把动物最厉害的特点,补充到自己的图腾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夏氏族的图腾,据说是一种长角的大蛇。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人类的创造者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两位“天神”。人们为了感念伏羲,女娲赋予人类生命和对人类的庇护(如“女蜗补天”),就把它们的形象当作了自己氏族的图腾。随着氏族间频繁的战争,常有许多弱小的氏族被夏氏族打败。由此,日益壮大的夏氏族,就把许多归顺的氏族的图腾拿来补充到自己的大蛇图腾上。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图腾像,人们给它取了一个“龙”的名字。以后,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加工,造型日臻完善,而且逐渐统一起来,直到宋代才基本完成上述从石刻画像上和“九龙壁”上看到的龙。龙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灵气的吉祥物,古人曾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
它又是麟、凤、龟、龙“四灵”之一,受到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重视。后来的封建帝王将它当作皇权的象征,自命“真龙天子”,在自己的礼服上绣上卷龙,称为“龙袍”,把自己的起居处叫做“龙庭”,座位叫“龙位”,称自己的后代叫“龙种”等等。
但是,作为华夏民族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的形象又是民众性的,它已经深入到每个华夏子孙的内心深处。从民族传统方面来说,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二,民间有纪念“龙抬头”的节日。春节期间舞龙灯,那巨龙腾空、热闹欢快的场面,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崛起奋飞的共同心愿。此外“五龙治水”、“快婿乘龙”、“叶公好龙”的传说,“龙女”、“大闹龙宫”的神话,更是家喻户晓,多少年代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百说不厌。经过历史的积淀,这些浓缩着“龙的传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信仰和期望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变得愈久愈烈,终于凝聚为共同的信念,使得原始人所崇拜的图腾——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传说中十二生肖的座次是怎样排定的?
据说混沌初分的时候,玉皇大帝下令召集天下动物。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十二地支来排座次。消息传来了,猫和老鼠也要去应选。猫有个贪睡的毛病,便叮嘱好友老鼠,次日五更叫醒它一同上天。但老鼠嘴上答应,第二天一早却独自悄悄上了天庭。却说这时灵霄宝殿里早已禽兽云集,玉帝便从中挑了龙、虎、牛、马、羊、猴、鸡、狗、猪、兔、蛇、鼠十二种水陆兽类,指定由黑猪负责同大家商量安排次序。起先,大家一致推选温和宽厚的黄牛居首位。可是缩在墙角的老鼠却钻出来抗议:“论大要数我大,不信,我可以与老牛到街头请人评判。”老牛和老鼠来到街上后,人们果然纷纷惊叹:“好大的老鼠!”对硕大的黄牛却犹如未见。于是,黑猪作主,把老鼠列为老大,黄牛列为老二。老虎和苍龙气得咆哮起来,众首领忙向它们朝拜,推选老虎为山中之王,苍龙为海中之王。苍龙还向公鸡借了“鸡角”以此炫耀。
这时野兔又跳出来了:“嘿嘿!论长相我比老鼠强,论个子我比老鼠还大,我又是山大王的护卫,理应排在大王前面!”苍龙听了大怒,就要与兔子赛跑,让猎狗做裁判。猎狗选了一条遍生荆棘野藤的小道作为跑道。苍龙虽飞得快,无奈角被野藤挂住,一时摆脱不开,竟被兔子跑到前头。于是,黑猪便把兔子排在龙前虎后。
苍龙失败后,经常抱怨那对借来的“鸡角”拖累了它,公鸡听到后又后悔又伤心,想向苍龙要回那只角,但苍龙却不肯还它,推脱说:“角虽无用,却壮声势。还你不难,要等日出西山月下东海。”
太阳哪会从西山升起?但天真的公鸡信以为真,从此天不亮就起来,盼望太阳从西山出来,并向着东海呼叫:“龙哥哥,角还我——”公鸡无角又无能,也被排在后头。
再说猎狗去给野兔贺喜,同时又表功说:“如不是我选这样的跑道,哪有你今天的胜利?”谁知兔子不领情:“我是靠自己的本领取胜的!”猎狗气得大叫:“你说你有本事取胜,那我们也比试比试!”比赛开始,猎狗不一会儿就撵上了野兔,还想一口咬死它。这下,可违反了公平竞赛的原则,为此猎狗受了处分,被排在最后。
还剩猴、蛇、马、羊几位没有揭晓。黑猪说:“猴弟是陆上的杂耍大王,蛇弟是水中的泅渡能手,你俩谁先谁后?”猴、蛇谁都不肯居后,于是青蛇邀了红马,猴子邀了山羊,让它俩帮助自己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后,青蛇穿着红马帮助做的龙衣,用滑行代替步行,既轻捷又美观。山羊呢,嫌猴子整天蹿上跳下踩坏了青草,就不肯帮它。青蛇一会儿在树枝上盘卷如藤,一会儿在水面上滑行如梭。一会儿昂起头颅,只用尾尖着地表演着各种杂技。动物们连连喝彩。猴子攀松枝荡秋千,也很成功。当表演到“倒挂竹帘”时,猴子用尾尖卷在树枝上,头朝下做起各种惊险动作。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猴子屁股着火了!”大家都哄笑起来,猴子见大家取笑自己的红屁股,忙用尾巴去遮盖,忘了自己是靠尾巴挂在空中的呢,“扑通”一声就摔倒在地上。这样,青蛇和红马就排在前头,山羊和猴子排在了后头。
给大家排完了座次,黑猪大笔一挥,把自己填在了第一位。黑猪将座次表交到玉帝手里。玉帝接过座次表,看了一眼,对黑猪这一做法很生气,冷笑一声后说:“猪卿真是不可貌相啊!你私心太重了!”便提笔把黑猪改成最后一名。于是十二种动物便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排定,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西鸡、戌狗、亥猪。而猫待它醒来已经迟了,便被排除在十二生肖之外了。因此,猫从此怨恨老鼠,见了老鼠就要追它。咬它、吃掉它!
过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
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历上两个鲜红的大字“春节”赫然在目。可是,口头上,人们却常常又叫“过年”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作了一个日暑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雨雾,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暑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的滴滴嗒嗒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一天又一天,慢慢地,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来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商议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天神的宽恕。祖乙斋戒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样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暑和漏壶去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天时长短的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暑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暑,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决定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派人将他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因,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家,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的日月阁,有卫士严守,刺客不敢近前,就只好远远地弯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了刺客,去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