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巴根汝先生的书法作品结集出版,书论界跃跃援手作序者不乏其人。岂料根汝先生却选中了我。按陈例,序言多属于名人、耆宿、硕儒们的事,这种序言足使作者身价倍增。而我非名人,学识浅陋,恐有隔靴搔痒、挂一漏万之弊,有孚众望。不过,好在根汝先生有所交代:序言是导读,无非介绍一二背景,分析些许特色。径直说去,不要花里胡哨。由此,可见根汝先生凌侪独往,超凡脱俗。
应该说,根汝先生的声名是在改革开放后十年来中国书法热的后半期崛起的,人们也正是从这个时期众多重要书法展事中逐步熟悉他、接受他的。作为河北省书法家中为数不多的代表,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展,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并获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根汝先生的作品曾参加了88’日本东京“中国着名书家百人展”、91’北京国际书法邀请展、93’日本东京“中日代表书法家作品展”等重大国际书法交流活动以及《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书法45年》等大型出版活动。这些,无疑使他成为人们注目与重视的当代书法家之一,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书坛的应有地位。
根汝先生是江苏扬州泰兴人,客寓秦皇岛市已二十多年。他“出身微寒,并无‘家学’‘庭训’可恃。仅半箧善本碑帖可资”。
幼时从耿乃宽先生日课小欧《道因碑》。束冠考入省立泰兴中学。
根汝先生每每谈起他的笔力,乃得益于尤凤怡先生亲传“一纸三用”法,即同一字写三回:初使淡墨、次用浓墨、再用赭石,如是三番,既节约纸张,又修正字形,还锻炼了控制毛锥能力。泰兴中学前身为“襟江书院”,所藏名家书迹刻石甚丰,其中即有着名的何绍基工楷大字《襟江书院记》。课余闲暇,游历碑廊,心摹手拓,几可乱真。从写字到书法的根本转变,则是他结识着名学者朱东润先生之后。朱东润先生知其学何绍基,乃授“以何解何”之法,言简近偈,揭示了何氏书法“颜七魏三”的法理。根汝先生乃溯本求源,于唐习颜《勤礼》、李北海,于魏习《张玄》,再自行组合,虽与何相距,却遗貌取神,暗合何氏法理。这实在是金不换的学书圭臬。与此同时,他敢于突破前人樊篱,上取三代篆籀、两汉隶书,从篆书学取圆势,从隶书学取方势,将方圆二势化度于行书之中,书法渐成自格。观根汝先生之书作,出于何氏,又不泥于何氏。那些极富于韵致的、为阐发理趣而蓄势的点、线,其审美价值远远比那些给人普遍见解的书法作品更有意义。
人们钟爱根汝先生的书法,确切地说,不如喜欢他在当代东西方文化交叉和审美多元化的错综文化背景下坚持的自体兼用态度。根汝先生坚守传统,同时拥抱新潮,不简单排斥,偶涉潮流,则息伏思考,亦贵在自有其路数。他在河北工作二十多年间,细心访求古碑遗碣、断简残册,领受北方水土的默化。加之他的哲学功底,因而其艺术思想有着极强的哲理特质。这种哲理的阐发,并非书学理论、哲学结论的注脚,而是将思辨方法融汇在艺术行为过程之中,形成他个人独有的艺术语言。他重视孔孟哲学的实用性、社会性,又注重老庄哲学的自然性、超时空性。因而,能更自觉地将碑、帖融合起来,将碑雅化,将帖醇化;用自家笔法,写古人结构;用古人笔法,写自家结构。这些对青年学子们都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根汝先生敢于否定自我,他有一句格言:“在炼狱的入口处,我的选择是——洗心革面,攀登彼岸。”他襟怀云水,别人捧时,他不喘;有人批时,他不恼。他把自己的字比作“开裆裤”水平,是“胎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艺术、对生命、对人生的哲人风度。
根汝先生年届不惑有多,人生旅途可算前二十年江东,现二十年河北。后数十年如何?喜欢和关注他的朋友们从这本选集自可发现他在艺术追求过程中的闪光点,而光点的聚合在他以后的岁月里将汇成一道耀眼的光环。
1994年7月16日晚
于耕香堂南窗
(原文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巴根汝书法选集》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