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也要有界限
有些朋友关系密切,已经到了不分你我的地步,甚至连食堂的餐券也合在一起用,但这种情况通常都不能太长久,亲密无间的两人很快就会分道扬镳。原因就是因为太不注意界限了。实际上,关系越密切越要注意原则界限,有三个原则界限是绝对不可以逾越的:
一是不要在别人面前说朋友的坏话。
二是不能与朋友的恋人(或丈夫、妻子)有暧昧关系。
三是必须算清财务账,向朋友借钱必须按时按数还清,否则便等于敲诈朋友。
琐碎小事要在乎
在琐碎、细小的事情上处理得好,朋友会感觉你这个朋友不管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才会更加重视你们之间的友情。比如,外地的朋友给你打来长途电话,因为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彼此一定有比较多的话要说,如果对方是在家里挂的电话,你就尽量拣最主要的谈一下,不要让通话时间过长;如果你的经济状况比对方好,就让对方挂上电话,由你打过去。再如,在由朋友帮助代买机票、火车票或什么东西时,最好先把钱送过去,即使未能提前送到,取东西时一定要带上。
敞开心扉诚为贵
要想得到知心的朋友,首先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
以诚待人,可以助你与朋友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打开彼此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与朋友并肩携手,合作共事,实现双赢。
自己真诚实在,表露真心,“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去除猜疑和戒备心理,把你看做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
以诚待人,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人都不喜欢被批评,但意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时,通常还是能够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但是还应该注意,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当你捧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什么人,不要随意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
否则,便很可能与你所期望的效果适得其反。
在中国,中庸之道是一种至高的做人境界。掌握了中庸之道,便掌握了为人处世的分寸。交友是为人处世的一部分,同样要讲中庸,除了“淡而不厌”之外,还要“简而文”、“温而理”,即简略而文雅,温和且合情理。
以诚待人,千万不可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朋友围绕着你的爱好转,让一个世界都是你的色彩,你也不必跟在朋友的后面,亦步亦趋。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尊重自己,尊重朋友,客观、冷静、明智,才不会举措失当。
心胸气量宽为高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叫做“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而现今社会,有的人将其改为“无度不丈夫”。这里的“量”和“度”都是指人的心胸、气量、气度。心胸宽阔,与朋友相处才能长久。
交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做事尽量减少差错;宽以待人,便是对人要宽厚容让、和气大度。
一个人不仅要使自己做到胸怀宽广,度量恢宏,更要注意朋友的自尊。一个人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赚回来,可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伤害了朋友的自尊心,不但会失去这个朋友,甚至还可能将其变为自己的敌人。所以说,朋友的自尊伤害不得。
现在的人,越来越强调个性,好胜心越来越强,尤其是年轻人,常常把事做“绝”,出现矛盾,非要想方设法表明自己的正确才肯罢手,如此就难免会伤及感情。其实,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小节上,你大可让朋友“赢”上一把,高兴高兴。
要想重视友人的自尊心,必须先抑制自己的好胜心。平日里习惯于神吹海侃,旁若无人地使自己出尽风头,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挚的友情的,这样的做法也只能伤害友人的自尊心。一位先生在闲暇时找朋友联络联络感情,两人对弈。一上手,他就对朋友猛攻猛杀,搞得朋友顾前不顾后,十分紧张。而且,他自以为棋术高超,故意露了一个破绽,朋友发现,立即进攻,不想他使出杀招,还得意地说“你死定了”。
把朋友弄得灰头灰脸,老大不高兴。此后,再去找朋友,人家就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再不肯与他下棋。本来是一场轻松、愉快的友谊赛,却搞得紧张不堪,赢了棋,输了朋友。可见宽心待人就必须要抑制自己的好胜心。
举止言谈礼为训
许多青年人交友处世常常涉入这样一个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如兄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礼仪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完全不讲礼仪,这样,默契和平衡终有一天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当然,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恪守不必要的繁琐的客套和热情,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就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屁股沉”,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坏现象。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友谊必生裂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恶,友谊的淡化甚至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必要的礼仪,恪守交友之道。
交情浅者别轻慢
所谓交情浅的朋友,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至多是交换个名片、互留个联系方式,谈不上真正友谊的朋友。这种朋友在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一些,你不可以随便把这些名片和联系方式丢掉,应该尽量记下这些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对于这些人,你不必刻意用多么真挚的情感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机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的历史,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你不可能指望这种朋友会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可能只是数面甚至一面之缘,并没有深一步的交情,但帮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还是可以的。
交朋友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同道合之人,勉强为之是很难得到好结果的,但身处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有时我们不得不采取更有弹性的交友方式,对某些不投缘的人也不必“拒绝往来”,应把他们通通纳入你的“朋友档案”。把你全部朋友的资料建立起来,对他们的专长有详细的纪录。他们的住所、工作有变动时,也应在你的资料上修正,以免在必要时找不到人,而要了解朋友的具体变动情形,则必须赖于你平时和他们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记住:每个朋友都不可随意放弃,每个朋友可能对你都有用处,对每个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关系。
相互理解情长存
人在世上可能有很多朋友,但知己却不可能很多。人们常说“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确,人生在世能得一知己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能知晓,他深知你心中的每一根弦和音调,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知道其全部。这就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欧阳修被贬后,因心中忧愤,于是寄情山水,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感伤之词来排解心中无人理解的不谐。
《世说新语》载:管宁和华歆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车子、戴着礼帽的显贵人物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不误,华歆却放下书本,走出去观望。管宁就割断席子,将座位分开,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古人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同师教导,其朋友之情之厚深,我们无须考证。但剪席绝交,必然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古圣贤讲究君子安贫乐道,耻言富贵,管宁割席之由,正是因为华歆有崇尚富贵之嫌。人们历来赞赏管宁割席品节高尚,但从处世交友之道上看,管宁就因华歆的这一小小的“富贵之嫌”,就无规无劝、轻而易举地“废”掉了这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友谊”,这种做法可取吗?
世界是缤纷多彩的,世上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的思想与见解也不可能绝对化地统一在一个水平线上。例如色彩,有人崇尚鲜艳,喜欢大红;有人却以素色为美。我们交友,不能要求别人在各个方面都完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能取出与其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一两点,便可以与他交往成为朋友了。做不了知己,也可以做一般朋友的。我们平常讲的谨慎择友,只不过是为了避免与那些凶恶的有破坏性的人交往;至于那些平庸、无能的人,更不必苛求了。或许在交往中,我们还会帮助他们有所改变。
有一天,有一位三十挂零的姑娘遇到一位资深作家。她苦着脸对这位作家说:“我至今未找到知音。我周围的人都不喜欢我,我现在真有点不知所措。你经常写文章,是个有学识的人,能给我出出主意吗?”
这位作家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女士,她的外表说不上端秀,但并不讨人烦。和她交谈以后,发现她善于动脑,有很宽的知识面,人也活泼。
那她为什么不能赢得周围人的喜欢呢?作家从她的谈话中了解到她有一个毛病,即她不善于理解人。也就是说,她对周围的人与事,往往以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意识去猜度他人,以致于把自己孤立起来。
这个毛病,恐怕不是孤立地出现在某一个人身上,不少青年朋友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固执己见,以致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
“真怪,穿这种衣服,真难看!”
“真是憨大,做这种事情,真是神经病!”
“寻这种人当丈夫,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我最看不惯了。”
诸如此类的议论,恐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议论者从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待他人的一言一行。一旦他人的思想、语言、行为与自己格格不入,他(她)就觉得不可理解,甚至产生反感,加以非议。
其实,这种不善于理解人的处世之道,正是不能赢得他人喜欢你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程度、文化水平不一致,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个人有个人的标准,有人以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有人就认为很怪;而有人认为值得惊奇的东西,有人却毫不奇怪。因此,一个聪明而有理智的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既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应该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学会理解人,也就是学会尊重他人,并以宽容、公平、冷静的心态与他人友好相处。
不善于理解他人,也就等同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好像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吻合,这种想法其实是愚不可及的,也是缺乏修养的一种表现。
谁也不愿意找一个过分挑剔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谁也不愿与一个只顾自己嗜好,而不许他人有嗜好的人结成终身伴侣。因此,理解才是友谊的纽带,是爱的代名词。
管仲和鲍叔牙的相交,历史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遗风”。这里面揭示了交友的许多真谛,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互相的理解及人性化的真诚关爱:做生意赚了钱,多给家贫的管仲一些,这是大度的理解;带兵打仗时,在最危险的时候,鲍叔牙用身体掩护管仲,这是最真挚的关爱。因为管仲而辞官还乡,这更是出于相互的认同与尊重。他俩的友谊长久,理解使然。
来往走动常联系
常言道:“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常来常往是朋友。”确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加而加深的。即使是亲密的朋友,长时间不见面自然也会日渐疏远。
当今社会人们身上的各种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无暇顾及与朋友之间的交际往来。可即便工作业务再忙,也不要一天到晚都埋头在办公桌前。不论多么忙碌的人,也总是要有吃饭、休息和部分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有的人常年从事业务工作,整天都在外面奔跑,只有吃饭时间才会回到公司,其实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在外面跑业务的机会,多联络一下自己的朋友。比如利用出差的机会顺路探访身在异地、久日未见面的朋友,或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朋友一起吃个便饭,哪怕是只有十分钟也可以。岂不知,时间虽短,却对与朋友保持长久联系具有重要作用。
整日守在办公桌边的人,不妨利用午餐时间,与在同一地区工作的朋友共进午餐。与其每天一个人吃饭,不如偶尔也打个电话约其他朋友一起吃吃饭,如果没有时间一起吃饭,一起喝喝咖啡也可以。如果彼此的距离稍远,坐计程车去也没关系,反正只不过是一个月一次的联谊。那些斤斤计较这些小钱的人,是很难维系、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虽然上班族的收入很有限,得靠省吃俭用才能存一点钱,但是如果因为省点小钱而失去了朋友之间的情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从陌生人很快地成为好朋友的人,大多是由先前的朋友介绍认识的。在与这种朋友的交往初期,往往会以彼此共同的朋友作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