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采用摆事实的方式,寓理于例,晓之以理,这样在进行间接批评,就很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在批评对方时,寓理于例,以事论理,“摆事实,讲道理”事和理缺一不可。没有事实、道理的说话,就似没有灵魂,没有事实、案例的说话就会空泛。只有寓事于理才能达到你的目的,其实这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帮助他人认识和改正缺点错误时,尤其要注意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力求语言具亲和力,能使对方放松,幽默不拘谨,能使对方聚精会神地听你讲;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使其心服口服。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理要对准要害,大凡被劝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再就是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既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也不能像作报告那样,需要的是实在的论证说理。
总之,在批评别人时分寸一定要把握好,这样才会取得预定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批评的质和量,让两者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批评才能奏效。
批评要寓理于例,事例要新、近、精、实
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于大道理听得多也看得多。他们不满足于思想教育者的泛泛而谈,希望听到有力的论据。列举一些典型的、能折服人的事例,就事论理,可以增强大道理的感染力。寓理于例,事例要新、近、精、实。“新”就是不要陈谷子烂芝麻,翻来覆去举一些人们的耳朵都快听出老茧来的老例子,叫人生厌;“近”,就是最好多用大家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让人可望可及;“精”就是要典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实”,就是要确有其事,要做到时间不能更改,地点不能变动,情节不能想象,人物不能混淆,事情经过不能颠倒,程度不能偏重偏轻。
李政道&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批评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中,而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批评,既别开生面,又收效良好。
李政道(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他主要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
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1989年底,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楼,李政道博士为120多名中国留学生做学术报告,可是坐在后排的学生有的不认真听讲,互相讲话,李政道非常生气,声色俱厉地说:
“请各位听着,你们有这个机会再不听的话,你是没有前途的。你要自己尊重自己。你们考上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的物理学研究生算得了什么?你们考第一名又算得了什么?难道中国青年就是这样吗?你们谁学了东西?请举手。你们对得起自己吗?你们必须努力。两百年来中国人是受压迫的,炎黄子孙是要抬头的。你们是精华,你们必须尊重自己,你们是要负责的。”
顿时现场鸦雀无声,秩序一下子都安静下来。
李政道对留学生的批评,连用了六个诘问,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使大家思之得之。
李政道采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接受能力,对自己的过失,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醒悟,把批评信息传给他们,他们就会加以注意,并随之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活中,教师可以采用李政道对留学生的这种提问式批评,一般来讲,这种批评方法,主要针对那些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这样很容易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这其实算是一种辩证的鼓励,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员工。
说话技巧中,有一种叫做反问。有时候适当的反问,不用正面回答,反而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反问,又称反诘、诘问,是一种明知故问,说话时是采用问句加强说服力,揭出对方的矛盾,从而造成“结论自明,何必多说”的效果。常见的设置反问的目的,主要有:
1.设问提醒,加强语意
先提出问题,再自作解答,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引人思考,强化语意,有很强的说服力。有人为敦促对方履行合同,在交涉时这样说:“关于质量标准,合同上有没有写明呢?写得明明白白的。请看第四款第一项……”,这样设问,比一般性的叙述:“合同上早已写明质量标准,请看第四款第一项……”要有力得多了。
2.适可而止,有利有节
交涉中的问话,目标是使形势有利于我,因而,要适可而止,态度要有节制,不能无休止地追问。否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次访华时,谈到日本的侵华战争,他说:“我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之意?”周恩来总理听完,昂然站起,声调铿锵地反问:“你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害怎么理解?”接着又列举了日军侵华的主要暴行,并严肃地问田中:对这些“你是怎么想的?”田中答道:“那是事实,没有反驳的余地”,“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尽管自民党有人反对,我还是来了北京。”
听到这里,周恩来“嗯”了一声,立刻转了话题,“明白了,现在我们不去抓话把儿,论是非了,还有比话把儿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马上讨论。”
周总理的交涉技巧极为高超: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在分清是非后,争论就适可而止。决不抓住“话把儿”,无休止地追问,以免影响更重要的讨论。这对我们在交涉中运用追问方法,是一大启发。
鼓励代替批评能让人感激和前进
如何让别人不断前进呢?答案很简单,用鼓励代替批评。当批评减少而鼓励增多时,人们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增加,而比较差的事情就会受忽视而萎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受到他人的赏识和认同,并不惜一切地得到它。如果能获得他人的鼓励,相信我们的内心一定会充满感激。当然,鼓励别人也必须是真诚的,或者至少看上去是真诚的。
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会在批评下萎缩,但却能在鼓励下绽放。因此,如果你希望对方做到某件事,那么,即使他仅仅获得了细小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他人诚恳的认同和慷慨的赞美。
晏子&旁敲侧击,间接批评
由于自尊心等原因,人们往往难以接受当面直接的批评,而比较容易接受旁敲侧击的间接批评。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晏婴是春秋时齐国大夫,是春秋后期一位十分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他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本书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齐景公得了肾病,一天晚上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吓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来拜见齐景公。这时齐景公不免担忧地问晏子:“我在昨夜梦见与两个太阳搏斗,我却被打败了,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
晏子想了想,就建议齐景公召一个占梦人进宫,先听听他是如何圆这个梦,然后再作道理。于是,齐景公委托晏子去办这件事。
晏子出宫以后,立即派人用车将一个占梦人请来,占梦人问:“您召我来有什么事呢?”
晏子遂将齐景公做梦的情景及其担忧告诉了占梦人,并请他进宫为之圆梦。占梦人对晏子说:“那我就反其意对大王进行解释,您看可以吗?”
晏子连忙摇头说:“那倒不必。因为大王所患的肾病属阴,而梦中的双日属阳。一阴不可能战胜二阳,所以这个梦正好说明大王的肾病就要痊愈了。你进宫后,只要照这样直说就行了。”
占梦人进宫以后,齐景公问道:“我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却不能取胜,这是不是预兆我要死了呢?”
占梦人按照晏子的指点回答说:“您所患的肾病属阴,而双日属阳,一阴当然难敌二阳,这个梦说明您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齐景公听后,不觉大喜。不出数日,果然病就好了。为此,他决定重赏占梦人。可是占梦人却对齐景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样说的。”
齐景公又决定重赏晏子,而晏子则说:“我的话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来说,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这件事应该是占梦人的功劳,而不能记在我的名下。”
最后,齐景公同时重赏了晏子和占梦人,并且赞叹道:“晏子不与人争功,占梦人也不隐瞒别人的智慧,这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可贵品质啊。”
春秋时期的晏子,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贤臣,其之所以盛名远扬,与他能屡屡成功地劝谏君主改正错误关系很大。古时候的劝谏,实质上就是臣子对君主的间接批评。
所谓间接批评,是指不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是通过其他途径,用比较谦和的态度、婉转的语言,让对方认识和改正错误。相对于直接批评来说,间接批评更加讲究方式方法,也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实中,像唐王李世民那样,对魏征说的批评能够从善如流的毕竟少得可怜,何况,有时候魏征式的批评,李世民也不一定受得了。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做魏征那样的“忠臣”或“诤友”为妙。批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批评方法若是得当,能够做到事半而功倍,否则,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
由于自尊心的原因,常常使许多人难以接受当面直接的批评,而比较容易接受间接的批评。间接批评的艺术有以下几类。
1.由此及彼,旁敲侧击。
这种方法或通过故事、寓言或者是不点名指责某些人干的某些事,而是通过与之有牵连的人或事来表达批评。
运用这种形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被批评者尴尬,容易被接受。
2.避实击虚,循序渐近。
间接批评的对象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有时也可以用于对付那些动机不良的人,使他们深感内疚,不致于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况且,有的坏人十分凶狠,间接批评更符合斗争策略。
郑板桥吟诗驱贼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晚年的郑板桥辞去官职后,“一扇明月,两袖清风。”带了一盆兰花和一条黄狗回乡隐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风雨交加,他辗转难眠。这时一个小俞溜进了他的屋子,郑板桥略加思索,转身低吟道:“细雨霏霏夜深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接着,郑板桥又呤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得出这是房主暗示自己并不富有,自觉羞愧,赶忙转身出门,飞也似地逃走了。
间接批评运用得当,不仅以避免给被批评者造成精神压力,而且能化消极困素为积极因素,起到激励的作用。当然,应当指出的是,运用间接批评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对象,批评的程度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那些错误严重,屡教不改的人,则还要运用其它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汉武帝奶妈的间接批评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汉武帝的奶妈在皇宫住了几十年,不愿离开皇宫到外面去生活。但汉武帝嫌她啰嗦、好管闲事,打算把她迁出宫。
奶妈无可奈何地找到了汉武帝的贴身红人东方朔,请他帮忙说句话。东方朔安慰她说:“当你向皇上辞行的时候,只回头看皇上两次,我就有办法了。”这天,奶妈叩别汉武帝,热泪盈眶,边走边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乘机大声说:“妈妈,你快走吧!皇上现在已不用着你喂奶了,还担心什么呢!”汉武帝听了,如雷轰顶,想起自己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她又没犯什么大错,感到十分内疚,于收收了成命,留奶妈继续住在宫里。这个传说看上去是东方朔顺水推舟,让奶妈不要担心,放心地离去,暗地里即批评汉武帝忘恩负义,这批评不能说尖锐。但汉武帝却能欣然接受,正是由于这个批评委婉而含蓄,无损于君王的尊严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