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34

第34章 两宋至明清:理学的孝道论证与佛教的孝道建构(上)(2)

一一朱熹依然沿袭二程的观点,他讲:“有这性,便有这仁,仁发出来,方做孝弟”,仁就理就性上说,孝弟就事就用上说,“仁是理,孝弟是事。有是仁,后有是孝弟”,“仁是性,孝弟是用。用便是情,情是发出来底。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论行仁,则孝弟为仁之本。”仁乃是性中之事,孝弟乃是仁性之发用。性中只包含仁义礼智,并没有孝弟尊贤之类,但孝源自于人之仁性:“孝根原是从仁来。仁者,爱也。爱莫大于爱亲,于是乎有孝之名”。“孝弟满体是仁。……若说孝弟非仁,不知何从得来。”仁可发而为各种德行,如在父则为孝,在君则为忠等等,孝弟只是仁性中的一事而已:

“百行各有所属,孝弟是属仁者也。”自亲亲至于爱物,都是性之用、仁之用:“道理都自仁里发出,首先是发出为爱,爱莫切于爱亲,其次便到弟到兄,又其次便到事君以及于他,都从这里出。如水相似,爱是个源头,渐渐流出。”若不以仁为根、为源,则孝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粟之苗,无根之木,“譬如一粒粟,生出为苗。仁是粟,孝弟是苗,便是仁为孝弟之本。”“仁是孝弟之母子,有仁方发得孝弟出来,无仁则何处得孝弟?”若是把孝弟唤做仁之本,就是本末倒置,把枝叶当作了本根。

正因为孝弟与仁性不二,所以当有人问为何“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时,二程回答:

后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事说了,性命孝弟只是一统底事,就孝弟中便可尽性至命。至如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无有本末,无有精粗,却被后来人言性命者别作一般高远说。故举孝弟,是与人切近者言之。然今时非无孝弟之人,而不能尽性至命者,由之而不知也。

2.“论行仁,则孝弟为仁之本”

孔子对孝作为行仁根本途径的论证,总体上偏重于实践的方面,或者说,主要是从形而下的道德实践层面来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程朱承认而且强调孝乃是为仁、行仁之本。二程指出,“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于其家,而后仁爱及于万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孝弟是行仁的起点,“行仁自孝弟始。孝弟,仁之事也。……谓孝弟为行仁之本则可”。朱熹继承二程的仁孝观,认为论行仁,则孝弟为仁之本。他把仁比作水之流,孝则是流水所必经的第一池,“仁如水之源,而孝弟便是第一池,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三坎也”。行爱行仁自亲自孝始,由亲亲而仁民而爱物,亲亲是第一件事。朱熹重点重申了“孝弟乃推行仁道之本”的儒家传统观点:

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论行仁,则孝弟为仁之本。如亲亲,仁民,爱物,皆是行仁底事,但须先从孝弟做起,舍此便不是本。

又如木有根,有干,有枝叶,亲亲是根,仁民是干,爱物是枝叶,便是行仁以孝弟为本。

爱亲、仁民、爱物,无非仁也,但是爱亲乃是切近而真实者,乃是仁最先发去处;于仁民、爱物,乃远而大了。

朱熹还在二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说,孝弟不仅是仁之本,也是义、礼、智之本。他说:“只孝弟是仁之本,义礼智之本皆在此:使其事亲从兄得宜者,行义之本也;事亲从兄有节文者,行礼之本也;知事亲从兄之所以然者,智之本也。……舍孝弟则无以本之矣。”

“知得事亲不可不孝,事长不可不弟,是为义之本;知事亲事长之节文,为礼之本;知事亲事长,为智之本。”王阳明则以树之抽芽来形象地比喻孝对行仁的本源价值:“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

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切仁心流行之根源”,因为“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然仁心之起点,必原自一人始。”仁以孝为逻辑起点逐步扩展开来,最终达到物我一体、“民胞物与”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程朱极力推崇《西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用意所在。

对仁孝关系,朱子一言以蔽之日:“‘为仁以孝弟为本’,这个‘仁’字,是指其周遍及物者言之。‘以仁为孝弟之本’,这个‘仁’

字,是指其本体发动处言之。”总之,不论如何,如同“性即理”一样,仁与孝弟也是相通无碍的:“孝弟便是仁。仁是理之在心,孝弟是心之见于事。”尽得仁之理,方可尽得孝弟之行;有了孝弟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和实现仁:“尽得仁,斯尽得孝弟;尽得孝弟,斯尽得仁。”

三、从认识论上为孝道提供哲学基础

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原理和原则,是事物之“所以然”。理及其所体现的孝道等伦理纲常是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穷究天理,臻于至善,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修养的最高目标。人的认识就是要认识先验的天理;人的实践,就是要践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人的修养,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封建纲常伦理之矩的境界。

(一)格物致知理学家把“明庶物”与“察人伦”结合起来,所谓“格物”,“格”的对象,即认识的对象虽然并不排除草木虫鱼等物理,但归根结底重点是后者,即忠孝仁义等事理。这是因为,求学明理的“功夫所施有序,而莫不以爱亲敬长为先”,若只务观物理,则如游骑无所归。

因而,程朱要求人们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上求道求理,即穷究三纲五常之理。

所谓“致知”,即认识的目标,“便是要知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知止,只是知有这个道理,也须是得其所止方是。……知止,如知为子而必孝,知为臣而必忠。能得,是身亲为忠孝之事。”而格物的极至就是践履三纲五常、孝悌忠信:“至言仁则当如尧,言孝则当如舜,言敬则当如文王。”即事父母则当尽其孝,处兄弟则当尽其友。“知至,谓天下事物之理知无不到之谓。……谓如亲其所亲,长其所长,而不能推之天下,则是不能尽之于外;欲亲其所亲,欲长其所长,而自家里面有所不到,则是不能尽之于内。须是其外无不周,内无不具,方是知至。”也就是要达到张载所谓的“民胞物与”的崇高境界。

为通过“格物”而实现“致知”,程朱还提出了类推的方法:“格物非谓尽穷天下之理,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以孝为例,朱熹指出:“尽得个孝底道理,故忠可移于君,又须去尽得忠。

以至于兄弟、夫妇、朋友,从此推之而无不尽穷,始得。”类推到一定程度,就会脱然领悟,豁然开朗,“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从而达到认识的理想境界:“遇事触物,皆撞着这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就实现了认识上的贯通和实践上的自由,从而完成了对形而上的天理的体认。

(二)知先行后。

程朱还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里的“知”和“行”主要是指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

从先验论出发,程朱认为理在事先,认识事物必须先认识事物的理,否则就会如瞎子摸象,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而误人歧途:

“义理不明,如何践履?”“不致知,如何行得?勉强行得,安能持久?”若不明道德知识,纵使有最好的道德行为,也不值得推崇。

“行”必须以“知”为前提,比如欲行孝道,则必须先清楚为孝的道理,如何为孝,然后才能去尽孝道:“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著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如何,温清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朱子讲:“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若不学文,则无以知事理之当否。如为孝为弟亦有不当处。孝于事亲,然事父之敬与事母之爱便别了。”这里,程朱看到了理性认识对人的自觉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但却把认识和理论的来源归为天理,而不知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知先行后的前提下,理学家不仅不否认行的作用,相反,他们极为强调道德伦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既知此理,更须是审思而行。且如知孝于事亲,须思所以为事亲之道。”忠孝之道最终还是要落实在“钟鼓铿锵之节、进退揖逊之仪”之类的实际行动上。“若无事亲事君底事,何处得忠孝!”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皆是行孝之处,“自家既知所以孝,便将此小心依古礼而行之。”程朱认为道德践履是道德认识的目的。若没有事君孝亲的行为,则满腹经纶、满口忠孝皆是徒然无用的,“若徒知这个道理,至于事亲之际,为私欲所汩,不能尽其孝;事君之际,为利禄所汩,不能尽其忠,这便不是能得矣。”朱子有时也把“知”放在具体的“行”之后,如他认为曾子之所以理解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因为他“遇事必反诸身,所谓孝,所谓礼,必穷到底。若只守着个约,却没实处。”“件件曾做来,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识得?”可见,程朱所谓的先于行的“知”,只是指那些先验的“理”,如三纲五常之类,并不包括具体的知识。

(三)诚孝与至善。

就道德修养而言,理学家特别强调“诚”。所谓“诚”,就是不杂一丝私欲,内外一致,表里如一:“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丝毫作为。”诚是孝中应有之意,“孝而不诚于孝则无孝,弟而不诚于弟则无弟。”为此,必须扫尽气秉之私欲,使胸次洞彻虚灵,方可臻于诚孝:“诚,实也。且如人为孝,若不实是孝,便是空所,无这孝了”,“不诚,是不曾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圣人与天合一,自然“诚”,而一般人则须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直待得仁义礼智与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无非实理,然后为诚。”要通过“致曲”,即逐事上著其力,逐事上致其极的工夫,“件件致得到诚孝诚弟处。”程颢本人就是“诚”的典范。《明道先生行状》日:“先生得圣人之诚者也。……故推而事亲则诚孝,推而事君则忠,友于兄弟则绰绰有裕,信于朋友则久而不忘,修身慎行则不愧于屋漏,临政爱民则如保乎赤子,”程朱认为,若能于日用言动中涵养至“诚”

的境界,就离天理不远了:“理之实然者,至简至易。既已至之,则天下之理,如开目睹万象,不假思虑而后知,此之谓诚则明。致知以穷天下之理,则天下之理皆得,卒亦至于简易实然之地,而行之所无事,此之谓诚则明。”

理学家还把孝感说融入其理学体系当中,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理学家看来,孝悌神明不二,孝悌之行中就有神明之理在,而“诚”则是孝悌神明贯通合一的中介。匹夫至诚感天地,人们只要能够诚心诚意地行孝,自然就会感格神明,昭彰天理。二程日:

“事天地之义,事天地之诚,既明察昭著,则神明自彰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神明孝悌,不是两般事,只孝悌便是神明之理。”比如针对王祥孝感故事,程朱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天理道德,神明感格就是从王祥的孝的至诚中来的:“此亦是通神明一事。此感格便是王祥诚中来,非王祥孝于此而物来于彼也。”孝感虽然是自《孝经》、董仲舒以来封建孝道的传统观念,但理学家的论说无疑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这是封建社会后期愚孝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格物穷理、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至善”。所谓“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也”,“至善是个最好处”即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且如孝,冬温夏清,昏定晨省,虽然是孝底事,然须是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方始是尽得所谓孝。”程朱认为,自君臣父子推之于万事,无不各有所止,至、止,都是言要到那极至处而后止,“如欲为孝,虽有七分孝,只中间有三分未尽,固是不实;虽有九分孝,只略略有一分未尽,亦是不实”。人子“须要如舜之事父,方尽得子之道。若有一毫不尽,便是道理有欠阙,便非子之道矣。”朱子进一步举例说:

孟子说“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此是不孝。到得会奉养其亲,也似煞强得这个,又须著如曾子之养志,而后为能养。这又似好了,又当如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不遗父母恶名”,使国人称愿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又云:“孝莫大于尊亲,其次能养。直是到这里,方唤做极是处,方唤做至善处。”

“至善”中还包含着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精神在内,也就是朱熹所谓“只恰好地便是”,既不能未当止而止,也不能当止而百不止,“且以孝言之,孝是明德,然亦自有当然之则。不及固不是,若是过其则,必有到股之事。须是要到当然之则田地而不迁,此方是‘止于至善’。”程颐认为尧舜之行是孝弟的极至:“孝弟非尧舜不能尽。自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以至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又如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直至通于四海,非尧舜大圣人,不能尽此。”不难看出,所谓“至善”,无非就是忠孝仁义封建伦理秩序。

总的来看,理学家对孝道的哲学论证主要是围绕着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展开的。

天道和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终极性支柱,它们是一切理论、观念、价值、行为规范合理性的来源和依据。“天”是一个有意志的道德实体。从本质上看,“天”是人间生活的写照,天的道德属性来源于人伦之理,天道秩序是人伦秩序的“副本”;但从形式上看,天道又高于人道,人道来源于天道,因而“天”常常被置于人道之上,作为最终极性的价值根据。于是,把人道上升为天道,上升为神圣的先验的本体,然后再从天道中派生引申出人道,就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下思想家们惯用的思辩技巧,而天人合德,即伦理是由人性决定的,人性又是由天即自然决定的,就成为儒家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理论、伦理规范若能被追溯为天道和人性,便获得了神圣不可怀疑的支持。这正是历代思想家论证孝道合理性的方向和目标。

由孔孟经董仲舒到理学家,对孝道合理性论证的一脉相承性,就表现在他们都是试图由自然法则的实然中,推导出孝道的当然。

如果说,孟子沿着感性经验的途径,把孝道奠基于人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即人的善性,其根据因缺乏理性而不够理直气壮;《孝经》中孝道“天经地义”性的逻辑推理环节被付之阙如;董仲舒循依天命论传统和阴阳五行为孝道张目,从宗教性的“天”中找寻道德根源和道德信仰的力量,其神学色彩又过于浓厚;那么,理学家从宇宙论、人性论、认识论等方面对孝道的先验性、客观性、永恒性所作的哲学的、理性的、系统的、精致的论证,从客观法则与内在法则即天理与人性的结合上,给孝道提供的坚实的形而上基础,则克服了几者的弊端,消除了孝道来源理论上捉襟见肘的窘迫,使孝道的合理性、神圣性具有了天经地义、不可辩驳的性质,行孝完全被视为自然而然、勿庸置疑的事情。孝终于无懈可击地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更确切地讲,孝终于被思想家熔铸为中国人的第二天性。从此,孝道只是被当做天然合理的规则来遵循,再也没有人去追问它的价值依据所在。这就是封建社会后期愚孝泛滥的思想根源。

同类推荐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走进古河州

    走进古河州

    本书作者探访河州多民族聚居的由来,感受西北穆斯林浓郁的风情,对河州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考察。
  • 历代散文

    历代散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巫术的世界

    巫术的世界

    神秘文化和神秘现象总能激发无限的遐想,作为一套神秘文化的专题百科读物和速读读物,本系列读本分专题全景式展现了世界神秘文化各个分支领域的历史起源、发展状况,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影视文学作品等等,并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给林林总总的神秘文化一个全新的解释。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热门推荐
  • 末世幸福攻略

    末世幸福攻略

    遮风挡雨消声音,生火煮饭吹风机。同样是风系火系异能,别人用的时候狂炫酷拽,可战渊用起来却格外居家。关于这一点,方安然曾经嘲笑过战渊。可战渊却盯着她说道:“居家也挺好的,老婆会喜欢,对不对?”红着脸的方安然虽然有些不太好意思,却轻轻地点了点头:“挺对…”
  • 你终会朝我走来

    你终会朝我走来

    安徒生的童话里有一个小女孩,她穿着红舞鞋,她无法停止舞蹈,她只能跳呀跳呀,不停的跳。方妍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女孩,穿着一双隐形的红舞鞋。当她满心欢喜,充满憧憬的一步一步走向未来时,她以为所有的决定都是她自己做的,她以为她的人生是由她自己掌握的,但是很多时候,很多的决定都是冥冥中有一双无形的手,推着她,逼着她,明明道路四通八达,但是她能选的只有那一条。与其说是她的人生,不如说,是他的人生。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这项研究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事实,其中包括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无知,性学习,初恋,异性感情,初吻,婚前性行为,初次性交,性交频率,性交方式,性快感,性美感,性交反感,性欲,手淫,避孕与人工流产,生育,家庭暴力,虐恋与强奸想象,婚外恋,离婚,同居,同性恋,停经与更年期,色情材料,性侵犯,感情与性的关系,感情与婚姻的关系,性与婚姻的关系,性观念,女性性权利以及女性地位问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朝外奇谭

    朝外奇谭

    朝鹭只想与这一群伙伴快乐地工作。关于爱情,她从不寄望于办公室,可是却出乎意料地步步深陷而不能自拔……他如此光芒万丈,她又怎敢怠慢命运的馈赠……爱情来了,心就跟着走了。爱情从来没有预想中的样子,就像离别它总是突然而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许你浮华锦年

    我许你浮华锦年

    “亲爱的!你知道吗?在遇见你之后,我突破了更多的不可能。”顾浩楠说。“亲爱的!自从和你恋爱后,我都开始学会‘读空气’了。”李小双说。
  • 三世菩莲恋

    三世菩莲恋

    竹浅落本为一株青莲,却因机缘有幸幻为人,并拜入青莲大师门下。林墨染乃堂堂一皇子,却因生降之时天降异像而与青莲大师结缘。为辅佐他,她不惜放弃一切,哪怕生命。“前方如是河我便陪你一起过,是路,我便陪你走。”“我曾说过不悔,那便不会回头。”
  • TF炫世纪之恋

    TF炫世纪之恋

    从小时候起,我们一直相信着只要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可是长大了才觉得这一切都是假的,别人只是看你傻才会欺负你,不,不,我不会就这样被你们一直玩弄在手掌中,我要改变自己,活出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