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12

第12章 秋战国:儒家及道、墨、法诸家的孝道思想(5)

横行的混乱局面。他们要解决的是社会秩序,特别是上层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整饬和重建问题。所以他们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仍然主要是面向统治者的。对于无冻馁之患、饥寒之忧的“士君子”来说,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是不成问题,也无需多言的。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主要是如何维护和巩固的问题。孟子以先进思想家的睿智眼光,意识到一家一户的个体家庭的稳固是治国平天下的保证。由此,对普通家庭伦常关系的调节也就成为孟子关注的重点。孟子站在为衣食奔波的众庶百姓的角度,把“养亲”作为“孝”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和要求,是不足为奇的。王符《潜夫论》说:“孝悌者,以致养为本。”

《盐铁论》中列<孝养篇》,也专门针对普通庶民而提出诚心诚意地“养”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父子,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

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啜椒饮水,足以致其敬。

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

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

然而,这种转变的意义却非同小可。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孔子“孝为仁之本”和孟子性善论对孝的普遍合理性论证的必然结果。

从此,孝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成为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同时,经过孔子和孟子的理论论证,“孝”已完全摆脱其祭祖的传统内涵和宗教意义,而代之以明确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上来说,“孝”从此走向下层世俗社会,在有效地调节传统家庭伦常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为统治者实施“以孝治天下”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在孟子看来,养亲、顺亲、敬亲,享受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这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孟子所谓的“三乐”中,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在另一处,他以舜为例表示,色、富、贵,皆是人之所欲,却都“不足以解忧”,“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极天下之至乐,不足以动其事亲之心,为孝成为人生快乐的源泉。这样看来,孟子也可称得上是“并竭股肱之力,咸尽爱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欢,忘怀轩冕之贵”的孝子楷模了。

3.亲亲一仁民一爱物

“亲亲”仅仅是“推”的基础和开始,是这个系统的第一层次和第一序列。依据“推己及人”的规则,孟子以“亲亲”为起点,把“孝”

向两个方向推衍、扩展。一是由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的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敬老慈幼也就成为普遍的为人之道。一是由“敬兄”而“长长”。孟子以“仁义”释孔子的“孝悌”:“亲亲,仁也,敬兄,义也。”人只有“居仁由义”,才是正路安宅,才是对人伦、人道的持守。合而言之,也就是把仁爱之心推及于万民,即“仁民”。这是“推”的第二个层次。孟子认为,还可以把对人的爱继续扩展,让万物都沐浴爱的恩泽,达到“推”的第三个层次和仁的最高境界,即“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北宋张载承接孟子,在其<西铭》中对“爱物”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观点。

亲亲一仁民一爱物,这是一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推延、扩充过程,是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和深化过程。亲亲、仁民、爱物,三者相通的基础是人类的仁爱之心。这种爱与泛爱、兼爱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是有等差的,是以爱亲为本位和基础的。换句话说,只有亲亲,才能仁民,只有仁民,才能爱物:“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二程说:“能亲亲,岂不仁民?能仁民,岂不爱物?若以爱物之心推而亲亲,却是墨子也。”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原则在孟子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亲、仁、爱是一个概念逐渐宽泛、扩展的过程,通过这种由“亲”到“物”的逐级扩张,孟子赋予“孝”以更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孟子孝道中的其他内容

1.以孝教化百姓

孔子也提出过“教民”的思想,认为在使百姓“庶”之后,要“富之”、“教之”,但对于教的内容则几乎没有论及。孟子不仅认识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地把“孝”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中虽然有善端,但必须经过修养、扩充才能成为善性,主观的努力在这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荀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个扩充过程,对士君子而言是道德的自我修养,对广大的下层百姓来讲,就是一个道德教化过程。

《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把“孝”作为教化百姓的内容,如《藤文公上》讲:“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梁惠王上》也载,孟子在劝梁惠王实行有效的经济政策使“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的同时,强调必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所以他对孝道的教化作用非常重视。他认为,通过教化,使孝深人民心,落实在民行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才能真正实现孝的政治、社会功能。

孟子主张,一个人要人则孝,出则悌,“入以事其亲,出以事其长上”。“入孝出悌”是修身之要、齐家之本,身修家齐则可以治国平天下,即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对孝之教化功能的强调,是对孔子孝道观的重要补充。这种思想经过《孝经》的进一步理论化,成为儒家孝道思想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成为统治者实施“以孝治天下”的必由途径。

在孝道的传播上,孟子也有着重大的贡献,这是因为孟子塑造了两个垂范后世的孝子的典型。一个孝子是舜。《论语》只是提及舜与孝的关系,孟子却用大量笔墨把孝子舜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对舜不同寻常的孝行推崇不已。舜于是成为集仁王和孝子于一身的圣人。另一个是曾子。《论语》中虽然有曾子涉及孝道方面的谈话,如“慎终追远”、“亲丧”、“孟庄子之孝”等等,但并没有曾子为孝子的明确记载。曾子孝亲的故事始见于《孟子》,后来经过《礼记》的增饰渲染,曾子遂成为国人有口皆碑的孝子偶像。后世的“二十四孝”中,舜荣居榜首,曾子名列第三,同为宣传孝道的经典教材。这正是孟子所企望的结果。

舜是天子、圣王的化身,把儒家的孝道精神灌注在舜的形象中,这是孟子对孝道与治道关系的微妙诠释。舜以自己的诚孝感悟了顽劣的父亲,天下风俗因之而化,父子伦常也由之而定。这明显地流露出孝道即是治道以及统治者应行孝以为天下则的意识。

在另一处,孟子索性明白地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就承继孔子,使儒家孝道进一步向政治靠拢。因而孟子把舜树为孝子,同《礼记》把文王、武王树为孝子一样,在孝道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孟子孝道中的消极因素

由于以“亲亲”为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价值准则,其他凡是与此准则相冲突的一切道德价值,都不得不被压制或牺牲,所以,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使儒家孝道更加完备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走向保守和倒退。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即不互相求全责备,以免相夷相离。孔子“不改父道”的思想虽然是保守的,但他毕竟提出了“几谏”的原则,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为了避免因“责善”而伤害父子之间的亲情,他甚至提出了“易子而教”的设想。以“不责善”来处理父子之间的分歧,显然是对孔子“几谏”原则的回避和倒退。

在孟子那里,父子、君臣往往是相对举的,“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有趣的是,与父子“不责善”相反,孟子主张君臣关系是相互平等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对于不行仁义而又拒谏的暴君,孟子斥之为“残贼之人”、“一夫”,认为可以诛而杀之。

这是儒家对理想民主政治的向往。按照这个逻辑,倘若父有过,子理当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然而,孟子却以伤害父子感情为由,提出“父子不责善”,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表面看来,臣“谏”君与父子间不责善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这与孟子“亲亲为大”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完全一致的。君臣以义合,父子以恩合。君臣之间有义则留,无义则去,而父子之间的恩则是天然的。父子责善的结果必然使“父子相夷”,反目为仇,伤害血缘亲情。因而,无论是孔子的父子相隐,还是孟子的父子不责善,其用意都在于培养和维护亲亲的自然情感。

其二,在解决尊亲与尊国、私情与公理、孝道与国法之间的冲突时,孔、孟皆以“亲亲”为最高准则,而牺牲其他道德价值。孔子为坚持“父子相隐”的亲亲原则而抨击“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合乎国法的正直行为,为维护孝道而对屡屡临阵脱逃者大加赞扬。同样,当万章问“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时,孟子也不惜牺牲社会的公理来维护家族伦理:“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之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当弟子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时,孟子认为大孝之舜会毫不犹豫地“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这是为维护孝道而排斥法律。显然,孔、孟无条件地坚持亲亲原则的至上性,虽然符合中国血缘宗法的实际,却是对公正、公理等普遍价值的破坏。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汉代以后的立法,使法律的公平精神受到损害。

其三,与孔子及墨子主张薄葬不同,孟子力主厚葬。孟子认为葬埋之礼起源于孝子仁人对父母亲人的不忍人之心: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盖归反虆桎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在孟子看来,这个“掩亲”之道也就是厚葬,愈厚愈能体现对父母的孝心。所以不仅父母在世时,“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给父母送终更应倾其所有,而且这更能显示人子的孝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朱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说是颇得要领:

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的厚葬主张后来被纳入儒家孝道,并伴随着后世统治者对孝道的异化而走向了极端。厚葬相习成风,权贵豪门极尽奢侈,庶民百姓倾家荡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负面效应。这一陋习延续至今余孽犹存。

其四,孟子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谓“不孝有三”,朱熹《四书集注》引赵氏注日: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所谓“世俗五不孝”中并没有“无后”这一条,至于赵氏注释的“三不孝”是否准确,也已经无从考证。从孟子只是总结性地说“不孝有三”,却不对“三不孝”的内容做具体解释这一点推测,“三不孝”的说法在孟子的时代应该是很普遍的,是世俗社会所公认的,因而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但是,在可见的典籍中,孟子是首先提出“无后”为大不孝的人。如对万章“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的诘问,孟子的回答是:“告则不得娶。……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废人伦”的直接后果就是绝嗣无后,以至于上无以事宗庙,下无以继后世。这当然是大孝之舜所不能为之事。在另一处,孟子假借孔子之口诅咒那些“帅兽而食人的统治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看来,“无后”,即今人所谓“断子绝孙”,在孟子的时代已经成为对人最刻毒的咒骂了。如韩非子就称“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乱世绝嗣之道也。”以后,“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就成为国人的普遍信念了。

立嗣是父权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夫孝以似续为先,宗祧为上。”“无后为大”的孝道观是适应保护、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在道德上的要求,它本质上是对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伦理规则。因而在孟子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人类的生息繁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从此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的婚姻和生育观念。譬如传统社会有所谓“七出”的休妻制度,“无后”即为出妻的第一条理由。尤其是它与男尊女卑的观念相互结合,父权推衍为夫权,二者相互强化,成为束缚国人特别是广大妇女心灵的枷锁。时至今日,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受传统影响较深的人群中,它依然发挥着消极的作用。

三、荀子:儒家孝道封建化的前奏

荀子生活在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即将结束,封建大一统’

的趋势逐渐形成的时代。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儒家的立场上,在稽考各家长短优劣、对持续100余年的百家争鸣进行综合批判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建立起自己集大成的思想体系。荀子的思想体系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为核心,以礼法同尊为特色。他的理论适应了全国统一的时代潮流,为新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就对儒家孝道的发展而言,《荀子》32篇,“孝”字虽然只出现47次,但荀子的贡献不亚于孟子。我们知道,孔子仁、礼并重,孟子从“仁”的方面着手,为儒家孝道寻求到一个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荀子则从“礼”的角度立论,纳孝入礼,使孝的封建等级特征更为突出。孟、荀一说性善,一主性恶,出发点迥异,但最终指向却是一致的,即都是要补充、完善并论证儒家孝道的合理性、普遍性、永恒性,为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一)纳孝入礼

同孟子一样,人性论也是荀子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是,他把人性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本性。这种本性既包括“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的生理本能,也包括“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心理本能。由此,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为了遏制恶的人性,圣人制订礼仪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化性起伪,于是“礼”也就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荀子所谓的“礼”

内容极为丰富,即是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的等级差别,也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及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的意义,“礼者,人道之极也。”同时礼又是律例的纲纪,“法”的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其实质是对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表达。

一方面,荀子从礼的作用出发来夸大、神化等级制度以及包括“孝”在内的等级道德。他认为礼在修身治国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同类推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荷兰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荷兰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中华谚语(第七卷)

    中华谚语(第七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原型批判与重释

    原型批判与重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了考察,对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过程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辨析和批判;认为要使这一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生,推进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需要对原型进行重释。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进行了阐述;首次提出了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雏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概念,结合现代哲学、人类学等新的理论,对其分剐进行了论证,深入地阐述了作者的原型观。
  •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是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歌精致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现当代诗歌的自由体,使人怀疑诗歌到底是否还是诗歌,或者仅是一种占据着这个名词的新的物种。然而,走过这沧桑的百年,穿越那参差不齐的诗行,我们不禁为那些幽深的情感和思虑所打动,它们脱去了格律的桎梏,却依然营造着诗意的氛围,展示着诗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
  • 乡村之旅

    乡村之旅

    乡村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生息的地方。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古代的村落建筑、真实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农耕文化、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在乡村地域上形成了“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
热门推荐
  • 废材逆袭:邪王独宠小狂妃

    废材逆袭:邪王独宠小狂妃

    她,人们所鄙弃的废材,爹爹不疼,娘亲不在,姐姐陷害,妹妹毒害,未婚夫退婚……而她,苏月,遭遇了背叛,穿越到了她的身上。他,孤傲一世,倾尽所有,只为寻找那个她,对她说“废材?如果你是废材,那全大陆的人连废材都称不上!”他曾邪魅勾起嘴角,说过“你这辈子,注定是我的人,这辈子都别想逃离我!”美男,灵宠,丹药……属于她的,注定是她的……
  • 明天,好久不见

    明天,好久不见

    一桩案件,一次接触。怀疑,吵架。成了他们每日必做的事情。从对爱情,厌恶的他,开始尝到了爱情不一样的味道。突然离去,警察,法医。他们的身份,让他们对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妾不可欺:废柴嫡女要翻身

    妾不可欺:废柴嫡女要翻身

    幕府嫡女幕清乐,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她是罪妻之女,无权无势不被待见。幕府安排了姻缘,未婚夫却是京都有名的瘸子。呵呵,幕府大小姐原本才貌双全,久病缠身只是谣言?
  • 三国新战记

    三国新战记

    在没有希望的绝境深渊,逆境而生还是就此死去?一个成绩极差的高三学生,在梦境三国里挣扎,在现实生活中徘徊,为了希望,咬紧牙关.........
  • 螺旋之主

    螺旋之主

    这里也叫做地球,不一样的地球!星球上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觉醒了能力,也可以叫做异能,但是叶零却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当然身为主角如果没有金手指书就可以不用写了。我想写的大多数是一些平凡的故事,但是在不经意中燃起来,这是我喜欢的桥段。
  • 求你别叫我大善人了

    求你别叫我大善人了

    脑中有一个善人系统,每天没事干就逼迫我去做好事,不做的话就会被惩罚得很惨。“感动小区十大人物”、“拯救百名儿童英雄奖”、“见义勇为世界记录保持者”,别的系统都是一堆好东西送,我这个系统……它可能想我死。
  •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宏观问题解析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宏观问题解析

    本书分为“理念创新篇”、“当代企业改革篇”、“老工业基地改造篇”等7篇,收录了《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转化观》、《对我国银企关系和产融结合问题的探讨》、《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共28篇论文。
  • 康熙:君临天下六十年

    康熙:君临天下六十年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基础,开启了康乾盛世。康熙在位期间,清朝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仍是当时世界的强国,并开启了康乾盛世。本书以康熙的一生经历为脉络,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康熙,力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康熙,为读者朋友们呈现一个复杂、多元的康熙皇帝。
  • 栗何

    栗何

    她说:“我从不相信一个人能记得另一个人很久”“但在你身上我相信了。”
  • 斗罗之作死大佬

    斗罗之作死大佬

    天斗帝国西南部,圣魂村。清晨,东方露出了瑰丽的朝霞,村子的屋顶露出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