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人心就是一副有色眼镜,心是什么颜色,眼中看到的东西就是什么颜色。物体本身都只是大千世界中的自然存在,因为人的心不净,所以才会对外在事物作出所谓净与秽的评断。
如果在一个人的心里,看待各种事物时还有净秽的分别,那么此人必定没有真正觉悟。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熏禅师的道风,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熏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熏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使用,慧熏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着不知是否要接时,慧熏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僧爱的忘情处世,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慧熏禅师斥为无道心了。
涤净心灵,幸福简约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事,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看了他一眼,回答说:“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劳,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以改善呀!”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就像只有心灵美才能成为真正的美人一样,只有心灵的洁净才算是真正的洁净。
杨绛先生有一篇散文《洗澡》,文中的内容很特别,她说的洗澡不是沐浴,而是给心灵洗澡,也就是净化和荡涤身心,与佛家所讲的净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的人,心灵很容易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物质的尘垢,洗去心灵的尘垢,就能够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去直面现实的人生。
其实,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净心并不玄妙,它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积极、快乐、简单的状态。只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心灵建设,持续不断地净化心灵,人们就一定能够得到单纯而简约的幸福。
烦恼过了即清净
人们都渴望返老还童,这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想要找回孩童时的无忧、单纯、快乐的心境。殊不知,烦恼都是自找的,人越成长,越世俗,想的也就越多,逐渐地,他们被自己的想法束缚、被他人的思想控制,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清净和快乐。
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静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他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毋虑,吾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位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他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找到了禅师所住的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中烟雾弥漫,薰得禅师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
懒瓒禅师边说着边拿起滚烫的地瓜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拿了两块石头递给大臣,并说:“请趁热吃吧!世界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作一样不就行了吗?”
大臣看不惯禅师这些奇异的举动,也听不懂那些深奥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禅师的古怪和肮脏禀告皇帝。德宗听后并不生气,反而赞叹地说道:“我们国内能有这样的禅师,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啊!”
快乐无忧是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厚吗?显然不是,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快乐,那么忧愁、痛苦就永远不会产生在他身上。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烦恼过了就是清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生法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那么简单。
洗尽铅华原质朴
很多时候,迫于世俗的种种压力,真实的自我往往裹着厚厚的外衣,让人无法看到真正的面目。在星云大师眼中,浓妆艳抹固然别有风韵,但素面朝天同样令人心怡。
某一天,真实和谎言一起到河边洗澡。真实细致地刷洗着自己身上的污垢,而谎言则匆匆忙忙地洗完澡独自上了岸。
谎言偷偷穿上了真实的衣服,悄悄地溜走了。当真实上岸之后,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却也不愿意穿谎言的衣服,于是只好一丝不挂地走回去,一路寻找着谎言。
从此,人们错把穿着衣服的谎言当作真实,百般敬重;而真实则因为一直赤裸裸地而遭受了别人的白眼和不屑。
披着“真实”外衣的“谎言”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这些人,也必然会为自己轻率的判断付出代价,因为真实与谎言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真实归于真实,谎言归于谎言”。正如佛教所说:“佛界的归于佛界,魔世的归于魔世。”
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来维持,不管多么周密的谎言,总有一天会在阳光的照射下被揭穿。而赤裸裸的真实,也总能够绽放出自己华美的光彩。浓妆艳抹的风姿虽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别人的目光,但洗尽铅华后的本色才更加持久。
浪漫和现实是一对相识已久的恋人。
一次,为了考察现实对自己的忠诚程度,浪漫问:“你到底爱不爱我?”
“十二分地爱你!”现实回答。
“那假设我去世了,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我想不会。”
“如果我这就去了,你会怎样?”
“我会好好活着!”
浪漫心灰意冷,深感现实靠不住,一气之下和现实分开了,去远方寻觅真爱。
浪漫首先遇到了甜言,接着又碰见蜜语,相处一年半载后,均感不合心意。过烦了流浪的日子,浪漫通过比较,觉得还是现实要出色一些,就又来到现实身边。
此时,现实已重病在床,奄奄一息。
浪漫痛心地问:“你要是去世了,我该怎么办呢?”
现实用最后一口气吐出一句话:“你要好好活着!”
浪漫猛然醒悟。
现实给出的答案虽然不能让人动心,但我们却无法不为它的真实所震撼。真正的浪漫,源自爱,也源自责任,甜言蜜语固然能让人得到一时的快乐,可是,它却不能成为终身的依靠。
人的生命很脆弱,从牙牙学语到撒手人寰,短暂的几十年我们从轻狂到沧桑,从迷恋刹那间流萤烟火的璀璨到回归冷漠的沉静,从喜欢浓重的斑斓的色彩到挚爱着黑与白的变奏,这是生命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是铅华洗尽之后骤然的觉悟。
就像我们总是为路边默默开放的野花而感动,它们不施粉黛,无人宠爱,只有大自然的风吹日晒,间或行人匆匆一瞥。它们一簇一簇地开放,平凡而美丽,无闻却伟大,不为惊叹的赞美,只为平凡的一生。美丽,在洗尽铅华之后,永恒绽放!
禅思禅悟
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净心并不玄妙,它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积极、快乐、简单的状态。只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心灵建设,持续不断地净化心灵,人们就一定能够得到单纯而简约的幸福。
§§§第四节 永葆一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