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纯洁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世间的物质所扰,迷失了自我。但若能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就仍可以保持自身高洁,芳香如故。撕掉伪善的面具,直面真心,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活出自我,让自我的个性绽放光彩。
做真正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玷污?保持一颗原有的“初心”,不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才能避免人们在标准中迷失自我。
悟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悟道禅师用平淡的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在下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为我解答,我就供养您,如何?”
悟道禅师点点头:“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悟道禅师很快地答道:“黑如漆。”
店主又问道:“古镜磨了以后如何?”
悟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悟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参禅数十年,竟然连世间一位店主都不如,于是决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悟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
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悟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磨后如何?”
悟道禅师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喊道:“伙计,泡茶,泡好茶!”
在此,店主以古镜比喻人的心性。人的本性其实清净明朗,如果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地”,那么便陷入了人为标准的误区。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悟道禅师未能认识人之本性,故喝不到茶。第二次禅师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便是意识到了保持真本性的重要。
有些人丢弃了自己的意愿,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在别人的评判里找寻自我的价值。别人的一句诋毁足以泯灭他所有的信心,别人的一个眼光能够扰乱他应有的方寸,这样的人活得沉重。只有我行我素,不因别人的目光而违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的行为方式,做真正想做的事,才会达到快乐自在的人生状态,如燕子一样轻盈飞行。
去掉心灵的遮蔽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本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他们被蛇引诱,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懂得了羞耻,于是便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身体,最原始的衣服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用衣服包裹身体,是为了遮羞,这是文明的开始。但用类似衣物的东西包裹心灵,人的性灵和智慧就会被遮蔽,人就会变得愚昧、颠倒、混乱,看不清生命的本质。
赵州从谂禅师悟道以后,就在众僧人的请求下做了观音院的住持。除禅的一贯主张,他更加主张人要抛却妄念,心中明净澄澈,以使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里。
这一天,在观音院的佛堂上,赵州禅师就是这样说的:“人生就好比明珠握在手里,黑的就显示成黑的,白的就显示成白的,一切心无所碍。我老僧把一根草当作佛祖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祖的丈六金身当作一根草来用,也是心有佛性。不要执著于求找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在佛堂里,赵州禅师的声音在响着,还有一丝余音从天际袅袅传来,似乎一切在这样的声音中都空明了起来。这时,一个僧人问道:“师父说菩提就是烦恼,不知这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赵州禅师答:“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求了就是烦恼。”
这僧人不解,就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呢?”
赵州禅师知道这弟子的心中已经有了执著和妄念,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就大声问道:“为什么要避免?”是啊,没有烦恼就无须避免了。
没过多久,这个僧人又来到赵州禅师的面前。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就问赵州禅师:“如果能做到心中一丝都不挂,是否我就契悟了禅理呢?”
赵州禅师就问他:“不挂什么?”
“不挂一丝。”这僧人觉得,心中一丝不挂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说时脸上还露出了笑意。这时只听赵州禅师大笑着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
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烦恼丝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你的心头。
人存活于世间,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是乐事?
守住自己的天然野趣
在世人的眼中,禅是很高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很玄妙。其实,古往今来的禅师反复强调,禅的境界就在人间,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个人,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发挥自己的天然个性,就是达到了禅的境界。
一颗质朴的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从前,有一个老者和一个小孩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者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长。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的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
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教给你的这些东西?”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和尚,责备说:“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很不容易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还下着淅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还是将和尚赶走了。
孩子秉持天然个性成长,而和尚却用俗礼污染,因此和尚一点都不冤。
每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在遭受了多次挫折,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有些人那颗原本质朴的心就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最后变得如行尸走肉了。这都是因为受了“俗礼”污染的缘故,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守住自己的天然野趣,让自己的个性在岁月中自然流露。
莲花始终是莲花
一名僧人问智门禅师:“莲花在尚未出水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智门禅师回答说:“还是莲花。”
僧人又问:“那出水之后呢?”
智门禅师回答:“出水之后就变成了荷叶。”
雪窦禅师恰巧从他们二人身边经过,听到他们二人的对话之后作了一首诗:“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莲花始终是莲花,正如本来清净的人之本性,但若不能正确认识,一疑才解,一疑又生,不能自己解决,反而事事求助他人,必然会在疑惑丛生中迷失自我。
当人迷失在对自我的寻找中时,又怎能以一种坦然与平和的心境迎接生命更多的挑战呢?
做一个明白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并评价自己,既不可自卑,更不能自傲。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要擦亮眼睛去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发现和重用自己,同时又要时刻提醒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每个人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不过是偌大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到底人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呢?要认识自己的环境,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学识,认识自己的因缘,认识自己的家世,认识自己的志趣。当然,这只是每个人需要了解的一部分而已。认识自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像人必须一步一步攀山越岭,从山中走出来,才能在豁然开阔的视野中看清山的本来面目。
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明白人,才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到耄耋之年,才不会悔恨,才不会觉得虚度此生。
禅思禅悟
人存活于世间,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是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