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淡泊宁静,方可致远
“荡涤而外喧嚷的世界,固守内心宁静的天空。”大千世界,往往被世俗牵绊,若能拥有一颗超脱之心,便可享受人生的快乐。拥有时定能珍惜,离开时也能淡然处之。万物随缘,顺其自然,独享人生淡然之乐。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生之所以烦恼,大多是因为贪恋世俗,为世俗所困。试着用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平和对待,人生岂不是能多一些快乐?
心中澄明,处处净土
有一个弟子打坐之时,总觉得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蜘蛛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他常常被惊吓得无法入定,于是便将这事告诉了禅师。
老禅师递给他一支笔,说:“下次这只蜘蛛再出现时,你把它出现的位置画下来,这样才可以知道它从何而来,才能想办法驱逐。”
当这名弟子再次打坐时,蜘蛛又出现了,他标下蜘蛛的位置,急匆匆地找到禅师。
老禅师指着弟子画的圈,问道:“难道你还不知它从何而来?”
弟子低头一看,只见这个圈正画在自己心的位置。
五色蜘蛛,不在别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妄念,因而由心所生。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炼狱。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与人起争执而生气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
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和土地有多大,只要与人生气了,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这样做呢?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很广大,他又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说:“阿公,您年纪已经大了,这附近也没有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房子、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房子、土地跑上三圈?”
爱地巴禁不住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纪大了,又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土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儿,气就消了。”
然而,真正能做到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人恐怕没有吧?不生气真的好难。
走在路上被人泼了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别人一个劲儿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或晚点出门。总之,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
可是仔细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已经被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那么,倒不如想:也许我穿这件衣服不好看,也许我会发财,不是常说遇水则发吗?这样一来,快乐指数就上来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为什么要为了一件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情绪,浪费时间呢?
痛苦因比较而生
人总是热衷于比较,很多痛苦便由此而来。在比较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总是别人的欢乐,总拿别人如意的地方和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比,总觉得比别人差,以致每日为此郁郁寡欢。
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候。人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不知道有人比自己更痛苦。
佛陀慈悲,他为了消除人间疾苦,有一天把全世界自认为最痛苦的一百个人聚在一起。
佛陀问他们:“你们很痛苦吗?”
人们争着说自己非常痛苦。
佛陀说:“好!知道你们都很痛苦,现在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痛苦的事情写在纸条上。”大家很快就写好了。
佛陀又说:“现在拿手中的纸条与别人交换。”
这一百个人在交换过别人的痛苦后,纷纷传出惊叫,接着急忙要回自己原先的痛苦。
不快乐的人,总是相信别人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更顺心,但他们没有想到,别人也同样会有相同的问题。正由于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点,因此就产生了自怨自艾的想法。
禅思禅悟
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炼狱。
§§§第二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世间万物之所以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才是人生的关键。“长短琴弦自得妙曲”,抓住自己的优势,方能屏蔽掉外界喧扰之音,发挥独特魅力。
扬长避短,找准人生定位
一只狐狸早晨起来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
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了的身影妄自菲薄。
像狐狸这种心态的,在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对自己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某种能力,或者无根无据承认自己无能。
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虽然,生活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阳光雨露,但上帝是无私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自己正确定位,这样才能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机遇和挑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和欢乐。
不要模仿别人,秀出你自己
美国作曲家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越,而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并且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但柏林同时还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
美国乡村乐歌手吉瑞·奥特利未成名前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得克萨斯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了他在影片及广播中最受欢迎的牛仔地位。
既然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那么,我们只能唱自己、画自己、做自己,不管好坏;我们只要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我们只要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一份乐器。
埃默森说过:“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嫉妒是无用的,而模仿他人无异于自杀。”因为不论好坏,人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只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才能收获自家的玉米,上天赋予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自己努力尝试和运用时,才知道这份能力到底是什么。
我们最大的局限在于我们的短视,而我们的短视在于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威廉·詹姆斯这样认为:“跟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较,我们等于只做了一半。我们对于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只用了很小一部分,一般人大约只发展了10%的潜在能力。一个人等于只活在他体内有限空间中的一部分。他具有各种能力,却不知道怎样利用。”
那么,一般人是怎样做的呢?他习惯通过与别人的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往往受主观意识影响太大。他会很快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与别人差距甚大,因此他会非常羡慕那个人。羡慕会导致无知的模仿,导致无谓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励般地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后一种情况毕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面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忧郁。
如果我们一味地模仿他人,只会失掉我们身上原本独具的特色。古时有“邯郸学步”的故事,也有“东施效颦”的典故,但最后都是以失败而结局。
其实,我们自身就有无穷的宝藏,何不快乐地保持自己的本色呢?所有的美丽均来自于我们身上的特有气质,而非效仿的味道。试想,如果天下的男女都是一样的气质,毫无特点,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人类有其体能的极限一样。如果想把别人的优点都集于一身,那是最荒谬、最愚蠢的想法。我们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只要能够做好我们自己,便是对自己尽到了最大的责任。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著名的乐师名唤师旷,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
师旷不仅善于弹琴,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据说,当他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特殊才能,便封其为掌乐太师。
有一次,晋平公专门请人为师旷打造了一张特殊的琴,琴上的弦不仅长短一样,甚至粗细都是一致的。琴做得非常漂亮,上面精心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还镶嵌了金石美玉。
师旷试琴时,怎么也无法弹出完整的旋律,于是便细细地摸索琴弦之后问道:“这张琴的琴弦难道是一样的吗?”
晋平公回答说:“是啊,这样精致的琴弦,应该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吧!乐师您双眼已盲,否则一定会惊讶于这张琴的完美!”
师旷摇了摇头,表情凝重地说:“大王,这您就理解错了。一张琴,之所以能够弹奏出动听的音乐,正是因为上面的琴弦有短有长,有粗有细。一张琴中的大小弦各有不同的作用,大弦为主,小弦为辅,互相配合,才能弹出和谐美妙的乐曲。”
师旷吩咐侍者搬出了他原来使用的琴,手指在琴上划过,一串美妙的音符瞬时跃出,令人身心舒畅。
一张琴依靠琴弦的长短、粗细,才能弹奏出高低有致的美妙音符。如晋平公一样仅为达到外表的和谐与完美,而刻意求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诗人卢梅坡借梅雪之争,告诫众生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自然之理,不必过于执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才得洒脱。
禅思禅悟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自然之理,不必过于执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才得洒脱。
§§§第三节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这是平凡生活中最珍贵的哲理。人生之路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充满鲜花的“阳关大道”,而是常常会经历失败和挫折。对于失意,应有的心态是不沉沦,不怨天尤人,从失败中奋起,敢于从头再来,这才是“人间正道”。
换一种心境,逆境也能成为顺境
人生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有晴有雨,有风有雾,不管是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况且,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像是没有颜色的画面,苍白无趣。
等人老了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开心的、伤心的,不都成了过眼烟云吗?一路走过来,难免会有许多辛酸的泪水,也会有许多欢乐的笑声,当一切都成为过去,谁还记得曾经有多痛?曾经有多快乐?
佛印正在船上与苏东坡把酒话禅,突然听到一声喊叫:“有人落水了!”
佛印马上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来。被救的是一位少妇。
佛印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寻短见呢?”
“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抛弃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佛印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的眼睛一亮:“那时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到了三年前。现在你又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
少妇揉揉眼睛,恍如一梦。她想了想,向佛印道过谢便走了。以后,这位少妇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缘起缘灭,得到失去,好或不好,都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都将过去。所以,在顺境中,不可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不要自暴自弃,以心灵的常态来对待生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