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宽容是一种气度
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施行宽容是接近神灵本性的途径,没有人能比施行宽容的人更强大、更自豪。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他就能赢得多少人。宽容有时候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关注对方的感受。付出宽容,你将收获无穷。
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一种坦荡,一种豁达。荷兰的斯宾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的。宽容一如阳光,亲切、明亮。
舍得宽容,得到大气
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利益所蒙蔽,当然容易有成就;心量狭隘自私的人,处处与人计较,琐碎小事就能扰乱他的心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减少了。
做人应该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一个真正的忍者,对待恶骂、打击、毁谤都要有承担、忍耐的力量”。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要做到“遭恶骂时默而不报,遇打击时心能平静,受嫉恨时以慈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
能容天下者,方能为天下人所容。据此看来,你若要彩虹,你就得宽容雨点,若是在雨点滴到身上的那一刻便勃然大怒,又怎么能在彩虹出现的刹那拥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情来观赏那美丽的风景呢?
森林中有一条河流,河水湍急,不停地打着漩涡,奔向远方。河上有一座独木桥,窄得每次只能容一人通过。
某日,东山上的羊想到西山上去采草莓,而西山的羊想到东山上去采橡果,结果两只羊同时上了桥,到了桥中心,彼此碰到了,谁也走不过去。
东山的羊见僵持的时间已很长了,而西山的羊照样没有退让的意思,便冷冷地说道:“喂,你长眼了没有,没见我要去西山吗?”
“我看是你自己没长眼吧,要不,怎么会挡我的道?”西山的羊反唇相讥。
于是,两只互不相让的羊开始了一场决斗。
“咔。”这是两只羊的犄角相碰撞的声音。
“扑通。”这是两只羊失足,同时落入河水中的声音。
森林里安静下来,两只羊跌入河心以后淹死了,尸体很快就被河水冲走了。
故事中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有一只羊后退到桥头,等另一只过后再上桥,两只羊便都会平安无事。可悲的是,山羊们都固执地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肯宽容和忍让,最终都葬身河底。
“宽以待人”既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能够化解人和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友好情感。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恕地善待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化悲愤为春风
生活中,一个爱情的悲剧需要我们的原谅和包容。毕竟,诅咒、仇恨只会让人永陷痛苦的深渊中。
法国大文豪雨果17岁那年,与门当户对、年轻貌美的阿黛·富谢订婚,20岁两人结婚。阿黛是个画家,为雨果生了3男2女。这本应是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婚后的第10年,阿黛突然另结新欢,追随一位作家而去。这使雨果十分痛苦又备受打击。次年,他结识了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两人坠入爱河,这才使他那颗伤痛的心得到抚慰。
然而,阿黛离开雨果后,生活并不幸福,经济一度很拮据,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有一次,无奈之下她精心制作了一只镶有雨果、拉马丁、小仲马和乔治·桑4位作家姓名的木盒,到街头出售,可是因为要价太高,很多天无人问津。一天,雨果从那儿经过看见了,就托人过去悄悄地买下来。今天,这只木盒仍陈列在巴黎雨果故居展览馆里。
爱是无私的,经过了一段忧伤的岁月之后,雨果将怨恨化作了一种内心的安宁,这种安宁也就变成了一种高层次的美。
送人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欣喜地走回住处,却看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洗劫”,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观望,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
小偷看到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了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我又别无他物,你就穿着这件衣服走吧!”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一时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禅师送了小偷一轮明月,这轮明月照进了小偷黑暗的心房。
有人开玩笑地说:“以德报德是正常现象,以怨报怨是平常现象,以怨报德是反常现象,以德报怨是超常现象。”以怨报怨,最终得到的是怨气的平方;以德报怨,除非真的到达一定境界,否则只会让你心中不知不觉存积更多的怨。
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所以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宽容才能成为慰藉心灵的良药。现代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也不主张对人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恨对方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剥他的皮、吃他的肉,而其结果则只能是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卡耐基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壮身体的钙质。
以德报怨
世间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但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强者。诸葛亮七擒孟获,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此皆忍辱所化也。
佛陀说:“若不能忍受侮辱、恶骂、毁谤、讥评,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有力大人。”
在人际交往中,竞争不能阻止竞争,仇恨不能平息仇恨,以怨报怨只能使事情进一步激化,导致更大的仇怨。反之,忍之、耐之,以不争息争,以德报怨,使人不能与之争,使人无法与之恨,就能很好地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人生究竟应该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呢?在佛的观念看来,应该以德报怨。
唐代娄师德表现出的涵养便是“以德报怨”的典型。
娄师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员,临行前来向哥哥问询为人处世之道。娄师德问他:“如果有人骂你,并且往你的脸上吐口水,你打算怎么对他呢?”
他的弟弟大概以为自己的修为很好,非常自信地说:“无论他怎么骂我,我都不还口。他吐口水我也不骂他,我把口水抹掉就是了。”
娄师德一听,觉得弟弟的涵养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告诉他:“别人往你的脸上吐口水就是对你有怨恨,他是借口水来泄愤。如果你把口水给抹掉了,那么他泄愤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你不但不能抹去,还应该把你的另外半边脸伸过去。”
这正像基督教教义奉行的“以德报怨”:你对我坏,我还是对你好,你打了我的左脸,我就把右脸也凑过去,直到最终感化你。
禅思禅悟
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恕地善待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二节 心宽,舞台更宽广
“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人生的舞台有多宽,取决于你的心有多宽。宽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时,我们才可以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
心无挂碍,才能点亮心灯
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如果我们的心是暖的,那么在自己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是灿烂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的落英和随风飘散的白云,一切都变得那么惬意和甜美,无论生活有多么清苦和艰辛,都会感受到天堂般的快乐。心若冷了,再炽热的烈火也无法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丝的温暖,我们的眼中也会充斥着无边的黑暗、冰封的雪谷和残花败絮的凄凉。
一个人有多大的灵性,在于他的心灵具有多大的灵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懂得珍视、呵护自己的心灵,这样才能保持个人的真善。
有一位小尼姑去见师父,悲哀地对师父说:“师父!我已经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啊?”
师父对她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体悟了!”
几十年之后,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庵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住持就是当年的那位小尼姑。虽然她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个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每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但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都还是能见到自己的影子。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去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后来,她圆寂了。据说就在圆寂前,她终于体悟到禅理的机要。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悟道。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如同灯再亮,却也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那就是点亮一盏心灵之灯。
点亮心灯,人生才能温暖光明,由心灯发出的光,不会留下自己的影子。
宽容的是别人,受益的是自己
人不是做了错事得到报应才算公平。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对方。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又还给了他的家人。”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我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于是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富翁把宽容之心列为最高尚的,却也不无道理。
假如出现某种情况,你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一种失望、一种莫名的烦躁之后,你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从而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为仇。你“恨死了”别人,这种嫉恨的心理对你的不良情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今天记恨这个,明天记恨那个,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当遇到伤害,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假如你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会如何应付?当你熟悉的人伤害了你时,不妨想想他往日在学习或生活中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心中的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包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这样,包容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智力发达之人,他将看到广阔多彩的前景,会感觉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冲他微笑。
必要时须释怀
众生有罪,禅讲究释怀。要知道,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异常高贵的释怀。释怀是一种美,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更是一种财富。拥有释怀,就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遗忘别人的“不好”,铭记别人的“好”。当你对别人释怀时,即是对你自己释怀。因此,哲人说:“人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战士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了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