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会无端惊醒。他实在忍受不了,就前往请求老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连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呢?”
随随便便的一个微笑,都能成为忧愁的理由,我们岂不是要被堆积如山的烦忧压垮?
不要太在乎生活里的是是非非。弘一法师曾说:“要试图放宽心量,包容世间的丑恶。人家赞美我,我心生欢喜,但不为欢喜激动。也许这欢乐之后,便是悲伤。人家辱骂我,我不加辩白,让时间去考验对方……”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心灯
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的。
三千大千世界,无穷无尽,不可想象,有无数奥妙神奇的事物,其实,我们的内心更是一个极其神秘的世界。心灵的空间有无限大,穷尽一生之力,我们也不能探出个究竟。
我们心灵的空间既然像个小宇宙,是不是只能永远空虚呢?不,我们心灵的空间就像是一间小小的心房,一根火柴、一支蜡烛,都足以让亮光充满。
有位禅师为了测试他的三个弟子哪一个最聪明,就给了他们三人每人十文银子,让他们想办法用十文银子买来能装满一个巨大房间的东西。
第一位弟子反复思考了很久之后,心想:“什么才是市场上体积最大、价格最低的东西呢?”最后他跑到市场上,买了很多棉花。但棉花买回来以后,只将这间房间装了一半多一点。
第二位弟子与第一位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复寻找市面上体积最大、价钱最便宜的货物。最终他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十文银子的稻草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
轮到最后一位弟子了,前两位弟子和禅师都在等着看他的答案,只见他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拿就回来了。前两位师兄弟感到非常奇怪,禅师却在暗暗点头。这位弟子请禅师和另外两位师兄弟走进房间,然后将窗户和房门紧紧地关上。整个房间顿时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了。
这个时候,这个弟子从怀里取出他花一文钱买来的一支蜡烛。他用火柴点燃了蜡烛,顿时,漆黑的房间里亮起昏黄的烛光。这片烛光虽然微弱,但是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到了。第三位弟子成功地仅用一文钱就装满了整个房间。
禅就是我们内心的火柴和蜡烛,当我们用智慧点燃这盏禅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光明和温暖充满。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我们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光明。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包围;最可怕的是,走上贪婪、暴力和痴迷之路。这会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最后心灵完全失去光亮。欲壑难填,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知足常乐,才是得平安、收获幸福果实的途径。不要被佛的精深博大吓倒,你所拥有的禅意禅感,足够让你欢喜快乐。赶快擦亮你心中的火柴吧,让自己发光,胜过埋怨一切黑暗。
禅思禅悟
欲壑难填,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知足常乐,才是得平安、收获幸福果实的途径。不要被佛的精深博大吓倒,你所拥有的禅意禅感,足够让你欢喜快乐。
§§§第三节 静坐思禅,自见本性清净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禅的最高境界是心外无物,人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自由。若能在俗世之中,保持一颗超脱的心灵,不被尘世所染,才是真正的洒脱。
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不动心”是一个人修养和定力的体现,若一个人无此定力,则可能被外境左右,随外境而动摇。而想获得这种心境,就要做到不为财动、不为情动、不为名动、不为谤动、不为苦动、不为难动、不为力动、不为气动。
五色幢幡升空时迎风飘动,一僧说是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六祖惠能从旁边经过,笑谈,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乃二僧心动。风动、幡动,都不过是外境的变迁。星云大师说,不动心,才能时时与佛同在。面对诱惑时,不能动心;面对批评时,也应保持沉稳。
苏东坡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做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做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很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了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宣纸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
哪知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了。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看,质问原因。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苏东坡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同时也兼容了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而有时候,他也不能真正领悟到心定的感觉。
心动则生杂念,导致人很难认清自己。人难以认清自己,那真心就会像一面被灰尘遮蔽了的镜子,无法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成为人的主人。
只要我们有一颗不动的心,就不会生出杂念,也就能够安稳如山、明净如水、悠闲如云、自在如风。
佛不在外求,明心即见佛
波浪迭起的时候,我们无法看到水底的情况;只有当水平波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清澈的水底。也就是说,静止的水才能照形鉴影。同样,人只有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观照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定、静坐、止观、坐忘等方法,也就成了宗教修持所采取的手段了。只要放下心外一切,进入禅定境界,人生就能获得自在。
当人们万分疲惫的时候,只需静坐下来,闭上眼睛,打开心眼去看你内心存在的那个世界,疲劳就会渐渐消退,祥和空灵的境界也会随之而来。
传说,达摩祖师从西域来到中国,到广州登陆,先去见了梁武帝,但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到了少林寺静坐面壁,九年间不吃不喝,亦不曾移动分毫,久而久之,连石壁都映上了他的坐影,称作壁观婆罗门。后来,许多画家都画过达摩祖师的面壁图,表现出了达摩祖师对境无心,超然物外的风神。潇洒绝尘,令人无限向往。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这就是他的禅法。教人寻觅自己的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不在外求,明心即见佛。人只要认识了自己心灵的本来面目,也就可以悟道而成佛了。
一切皆法,一切皆禅
从前有一位云水僧,他听说无相禅师禅道高深,便来找其论禅。
禅师有事外出,侍者便说:“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转告。”
云水僧说:“不行,你年龄太小。”
侍者说:“年龄虽小,可智能却不小!”
云水僧一听:“噢!果真如此吗?那我就考你一考。”说完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圆圈,向前一指。
侍者看到后便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手指,侍者伸出五根手指。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却用手在眼睛上比划了一下。
云水僧看到后慌忙掉头就走。他边走边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圆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的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比了个大圆圈,说有天空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戒五年;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在他眼中。一个侍者就如此高明,那无相禅师的禅道不知会有多深!所以我还是走吧。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了,侍者向师父讲述说:“师父,今天来了一位云水僧,他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就用手比了个小圆圈,说你家的饼只有这么一点大。我便用两手比划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根手指说,一文钱一个吗?我伸出五根手指,说一个要五文钱。他又伸出三根手指说,那就三文钱吧,我指指眼睛说他太不识货了,没想到他却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侍者,你懂吗?”
侍者摇摇头。
禅宗其实就这么简单,尽管你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禅理,但却在举手投足间体现了禅理。不要刻意地寻求禅宗,禅就在生活当中,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处处都是禅。
禅思禅悟
禅宗其实很简单,尽管你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禅理,但却在举手投足间体现了禅理。不要刻意地寻求禅宗,禅就在生活当中,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处处都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