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
心中有佛,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人生亦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时的成绩而傲慢无礼,不因一时的羁绊而萎靡不振,抛弃杂念,方能成就成功人生。
“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一串佛珠不如一句好话。”佛如说是。心诚则灵,供佛并不一定要上香,心中无碍,去染成净,方能顿悟佛法。
心地清净,不着一物
“无欲则刚”可以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指南。是的,“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清洁,不染尘泥。
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和独立;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了心灵,才能拥有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美。
司马禅师想要选一个人到大沩山去当住持。
他下令敲钟集合全寺僧人,然后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当着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话,我就让他去大沩山当住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是要看你们的本事了。”
司马禅师拿起一个净瓶,说道:“这个不是净瓶,是什么?有谁能回答?”
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称作什么呢?华林和尚也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候,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说:“让我来试试!”
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烧火做饭的,居然也想试试!”
司马禅师问道:“你叫什么?”和尚沉静地答道:“灵佑。”
于是灵佑和尚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和放在地上,然后一脚把它踢出了院墙,转身就退了回去。
司马禅师惊喜地叫起来:“这正是大沩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众僧目睹了灵佑深得禅机,个个心服口服。后来灵佑和尚便去大沩山当了住持,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沩仰宗。灵慧的灵佑和尚独具禅眼,他直来直去,在充满佛气的寺院里,像一朵淤泥中的白莲花。
心地清净,不着一物,拥有一颗璞玉一般的心,所以灵佑和尚能以伙夫的身份取得住持的位置。
让身心成为禅的道场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巧遇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对她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并以香花供佛,依据经典,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每天我来寺礼佛时,感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的清凉,但是,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心慌意乱。请问禅师,我们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才能够在琐碎烦闷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在花草方面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的花梗很难吸收到水分,鲜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和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合亦可做道场。只要自己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不具有清净的心,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者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心若甜,处处都是风景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不因环境所困,红尘闹市中也能安放自己的一张书桌;不为外物所动,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衣。拥有快乐的心情,就会远离痛苦、悲哀,保持内心的清净,就会摆脱欲望、烦恼的纠缠。只要将心的容量放大,点滴的痛苦与之相比,就如肉眼看不到的尘埃,内心的力量便可以将之净化。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什么味道?”大师问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感悟了其中妙处的众生,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人生像是一杯白水,放入蜂蜜就是甜的,放入盐粒就是咸的,放入茶叶有些苦涩,放入咖啡就有醇香。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无边;心是甜的,人生处处都是曼妙风景。
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内心掘一座莲池,青莲开则净土在;亦可造一座花园,满园玫瑰芬芳之时,于己赏心悦目,送人则手有余香。
禅思禅悟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不因环境所困,红尘闹市中也能安放自己的一张书桌;不为外物所动,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衣。拥有快乐的心情,就会远离痛苦、悲哀,保持内心的清净,就会摆脱欲望、烦恼的纠缠。
§§§第二节 乱花入眼,淡定则无物
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心态,遇事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在心田种满芬芳
我们应该坦然接受生活的悲喜苦乐。只要生活中时刻充满阳光,又怎会有阴霾肆虐的机会?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一天,他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阵花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平常有风吹送花香时,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而心静时,则不一定有风吹来。而这一天,阿难却在这个宁静的黄昏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这些花香使阿难非常感动,同时也陷入沉思: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在因缘里寻找芬芳,因为他的内心永远保持着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受时节限制。一个内心拥有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
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已。
佛陀和蔼地说:“修行的人不能只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还是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我们活在世上,每一刻都有无限可能,每一刻都有无限美好。只要心中春风荡漾,人生的哪一刻不是春意盎然?只要在心田栽下美丽的花朵,人生的哪一天不在最美好的花季?烦恼、忧愁都是落于镜上的微尘,轻轻拂拭,心境便可光洁如新。
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这句话说得非常形象。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永不停息,愁工作、愁财富、愁子女,甚至有时候顾影自怜……总之,每天都在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不要为心灵装满无用的烦恼,尝试着在心田种满美好的香花。当娇美的花朵填满了你的心,烦恼自然就被驱逐出境了。
心生欢喜,则人生欢喜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人间的烦恼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没什么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其实花落水流红,就是暮春境界,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所谓闲愁万种,愁的又是什么呢?
乍一看我们有那么多忧愁的理由,细细想想,所谓的忧愁不过是自寻烦恼。即使是研习佛法的僧侣,在开悟前也会被这些虚幻不实的烦恼迷惑。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久久不悟。方会禅师见状,很想在方便的时候予以开导。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
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傅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方会禅师听完以后,故意发出嘲弄的笑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那里。白云守端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