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被孔子称为“乡愿”。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话说,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足见人们对“乡愿”的厌恶程度。在判断一个人的德行时,孔子把握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是非常正确的,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禅思禅悟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处世八面玲珑,而内心始终固守着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人生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儒家说要“清明在躬”,佛家讲究清清静静,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内直”。
§§§第三节 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佛说人生本是苦海,人生亦有妙境。苦海是妙境,全在你的一念之间。聪明人从不将生命看作苦海,因为在他眼里,条条大路通罗马。平坦的大路有宽广的自由,崎岖的小路也有不平凡的风景。
打破思维的陷阱
行走中的人,既要能够看到远处的山水,也要能够近看自己脚下的路。变通是基于全景的考虑,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这是抵达目的地的一种快捷方式。变通,既是为了通过,更是为了向前。
在生命的春天中,我们尽可以充分享受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而遭遇寒冬时,就要及时调整步速,不急不躁地把握住生命的脉搏。人的一生,总要经风历雨,横冲直撞、一味拼杀是莽士;运筹帷幄、懂得变通才是智者。
从前有个穷人,他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穷人家境拮据,妻子又体弱多病,不得已向富人借了很多钱。年关将至,穷人实在还不上欠富人的钱,便来到富人家中请求他拖延一段时间。
富人不相信穷人家中困窘到了他所描述的地步,便要求到穷人家中看一看。来到穷人家后,富人看到了穷人美丽的女儿,坏主意立刻就冒了出来。他对穷人说:“我看你家中实在很困难,我也并非有意难为你。这样吧,我把两个石子放进一个黑罐子里,一黑一白,如果你摸到白色的,就不用还钱了,但是如果你摸到黑色的,就把女儿嫁给我抵债!”穷人迫不得已只能答应。
富人把石子放进罐子里时,穷人的女儿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只见富人把两个黑色石子放进了罐子里。她刹那间便明白了富人的险恶用心,但又苦于不能立刻当面拆穿他的把戏。突然,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悄悄地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于是,当穷人摸到石子并从罐子里拿出时,他的手“不小心”抖了一下,富人还没来得及看清颜色,石子便已经掉在了地上,与地上的一堆石子混杂在一起,难以辨认。
富人说:“我重新把两颗石子放进去,你再来摸一次吧!”
穷人的女儿在一旁说道:“不用再来一次了吧!只要看看罐子里剩下的那颗石子的颜色,不就知道我父亲刚刚摸到的石子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了吗?”说着,她把手伸进罐子里,摸出了剩下的那颗黑色石子,感叹道:“看来我父亲刚才摸到的是白色的石子啊!”
富人顿时哑口无言。
“重来一次”意味着穷人摸到黑、白石子的几率仍然各占一半,而穷人的女儿则通过思维的转换成功地扭转了双方所处的形势。所以很多时候与其硬来,不如变通一下更有效果。
当客观环境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的观念,学会变通,才能在绝境中走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进退要掌握方法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庸就是做事有分寸、知晓进退的原则,而绝非毫无原则的世故。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有些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很坏,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对左右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容易,而且会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过于认真,只需将那些做得过分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确保官运物资的畅行无阻才是最重要的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如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正如圣上所言,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吕蒙正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素以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而出名。吕蒙正刚任宰相不久,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他的随从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
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对他们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了。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呀!”
吕蒙正处事得体,不逞意气走极端,终成一代名相。
有人对所有事都事必躬亲,样样精打细算,使自身疲惫不堪;有人不拘小节,连大事、小事一块忘。所以这做事的“度”具体怎样拿捏还得靠个人,过犹不及,温和而中正才算是恰到好处。
禅思禅悟
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庸就是做事有分寸、知晓进退的原则,而绝非毫无原则的世故。
§§§第四节 生活本身即是变通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不一样,每个人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例外,那就是是否懂得变通将决定其能否取得成功。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
人生当如水
人生有两种情境,一逆境一顺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当不忘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从做人上讲,应该有刚有柔。人太刚强,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几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做人就要刚柔并济,能刚能柔,能屈能伸,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屈伸有度。
把社会和社会中的规则当成一个容器,而你自己,要像水一样,善于调整自己的形状,以便于发挥自己的力量。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不得志,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得道大师。
他找到大师,倾吐了自己的烦恼。大师沉思了一会儿,默然舀起一瓢水,说:“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水没有什么形状。”
大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一只杯子,这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不语,轻轻地拿起一个花瓶,把水倒入其中,这人又道:“哦,难道说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这时,大师俯身从花盆中抓起一把泥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这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就像一个有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在什么容器之中就像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失,就像水一样,消失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都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急切地盯着大师,渴盼着大师的肯定。
“是这样。”大师微笑着说,“又不是这样!”说毕,大师走出门,这人紧随其后。在屋檐下,大师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望向大师手指所触之处,那里有一个深深的凹坑。
大师说:“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你看,这个凹处就是雨水落下时打出来的。”
这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会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可以像这小小的雨滴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一样改变容器,直到容器破坏。”
大师微笑着点点头。
人生当如水,无常形常式,却能包容万物,如此便可无往而不利了。
能屈能伸,乃智者人生。做人就要学会能屈能伸,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感情上都应如此。要学会做水一样的人,来适应这个社会: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也可以和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被人捧到天上,也可以忍受别人的责骂……
能屈能伸是一个人应有的胸襟,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便不再有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了,这一切逆境全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以助自己去取得前方更大的成功。
量需而行,量力而行
地图上的路有千百条,但每一条路都只能走向一个既定的目标。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向南又向北。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目标只能一个一个地实现。你如果什么都想要,最终便什么也得不到。太多的幻想,往往使人不知如何选择。当你还在举棋不定时,别人或许已经到达目的地了。托尔斯泰说:“人生目标是指路明灯。没有人生目标,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无论一个多么优秀、素质多么好的人,如果没有确立一个鲜明的人生目标,也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路。
人生之路有千百条,选择什么样的路,当量力而行。要学会选择,学会审时度势,学会扬长避短。人生的学问,其实就是“量需而行,量力而行”。要想获得快乐的人生,你最好不要像过去那样行色匆匆,不妨停下脚步,暂时休息一会儿,想一想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东西明明是需要的,你却误以为自己不需要;有些东西明明不需要,你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有些东西明明需要得不多,你却误以为需要很多;有些东西明明需要很多,你却误以为需要极少……
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航标,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使你拥有更辉煌的成功。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创作出精彩的电影,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不必苛求完美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幸福,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很多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快乐,还有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心力追寻幸福,换来的却只是苍苍白发和一声声唏嘘,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幸福的起点,来源于知足,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没有也知足”。不懂得知足的人就像米缸里的老鼠,不知道自己身边都是可以吃的米,反而在里面胡乱糟蹋,把米缸弄脏了,却又要跳出去找东西吃,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还糟蹋了自己的福报。
古时候,有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当两兄弟都成年以后,他们的父亲把他们叫到面前说:“在群山深处有绝世美玉,你们都成年了,应该做探险家,去寻求那绝世之宝,找不到就不要回来了。”两兄弟次日就离家出发去了山中。
大哥是一个注重实际、不好高骛远的人。有时候,即使发现的是一块有残缺的玉,或者是一块成色一般的玉,甚至是一些奇异的石头,他也统统装进行囊。
过了几年,到了他和弟弟约定会合回家的时间,此时他的行囊已经满满的了。尽管没有父亲所说的绝世完美之玉,但造型各异、成色不等的众多玉石,在他看来也可以令父亲满意了。
后来弟弟来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弟弟说:“你这些东西都不过是一般的珍宝,不是父亲要我们找的绝世珍品,拿回去父亲也不会满意的。”
弟弟拒绝回家,为了找到父亲所说的绝世珍宝,他决定继续去更远更险的山中探寻,立誓一定要找到绝世美玉。
哥哥带着他的那些东西回到了家中。父亲建议他开一个玉石馆或一个奇石馆,那些玉石稍一加工,就是稀世珍品,那些奇石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短短几年,哥哥的玉石馆已经享誉八方。他寻找的玉石中,有一块经过加工成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国王御用作了传国玉玺,哥哥因此也成了倾城之富。
在哥哥回来的时候,父亲听他介绍完弟弟探宝的经历后说:“你弟弟不会回来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探险家。他如果幸运,能中途醒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这一道理。如果他不能早悟,便只能以付出一生为代价了。”
很多年以后,父亲生命垂危。哥哥对父亲说要派人去寻找弟弟。父亲却说:“不要去找了,如果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和挫折他都不能顿悟,这样的人即便回来又能做成什么事情呢?世间没有纯美的玉,没有完善的人,没有绝对的事物,为追求这种东西而耗费生命的人,何其愚蠢啊?”
就像玉石不能完美一样,人生当有不足,不可能没有缺陷。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只需包容这些无法避免的缺陷,知足自然快乐。
不要做一个苛求的完美主义者,因为苛求完美的人很少看到优点,往往只关注缺点。如果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痛苦也会常常伴随着自己。
学会欣赏别人和欣赏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是人们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石。只有知足,才能品尝到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潇洒。一个人,要知足、培福、惜福,在遭逢逆境时不抱怨,一帆风顺时懂得感激,无论何时何地,都感到心满意足,才会真正幸福。
禅思禅悟
一个人,要知足、培福、惜福,在遭逢逆境时不抱怨,一帆风顺时懂得感激,无论何时何地,都感到心满意足,才会真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