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条条大路通罗马
佛说:“心常如愚,常要活泼,泼如走盘珠,故曰圆通。”人生处处皆学问,学会变通,则能通达四方。否则,一味钻牛角尖,只会让自己陷入死穴。
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时,会打开另一扇窗。当你对前方的道路感到一无所知时,当你的心门被眼前的困难击败时,请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在脚下,更在心里。
另外的路才是正途
人生的路有多条,何必将自己逼进死胡同呢?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时,会打开另一扇窗。在人生走到歧路或绝境时,千万不要绝望灰心,因为这正证明了另外的路才是正途。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看淡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俩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但他绝不放弃……让人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于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下来。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面面相觑,不知其所以然。
尘元向众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进退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真理合一,殊途同归
有一位僧人向从谂禅师询问真道是什么。
从谂禅师答道:“院墙外面的道路就是。”
僧人说:“我不是问这个。”
从谂禅师反问:“你问的是哪个?”
僧人说:“大道。”
从谂禅师回答说:“大道通长安。”
西方有谚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真理就是这座神圣之城罗马,道路有四面八方,各不相同,但最终还是共同通向一个中心。这就叫真理合一,殊途同归。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拜访峨山禅师的时候问道:“你读过基督教的圣经吗?”“没有,试读给我听听。”峨山禅师答道。
学生打开圣经,翻到“马太福音”,挑了数节读道:“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田野里的百合花是怎么长起来的?它不劳苦,也不纺织,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它所穿所戴的,还不如这一朵花哩!……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峨山禅师听了,说道:“说这话的人,不论他是谁,我都认为他是个已有所悟的人。”
学生继续读道:“求则得之,寻则见之,叩则开之。因为,不论何人,皆可求得,寻见,叩开。”
峨山禅师听了说道:“很好。说这话的人,不论是谁,我都认为他是一个已距成佛不远的人。”
距佛不远,这是峨山禅师站在佛的立场上来理解基督信仰,他认为耶稣也是菩萨了。
其实,不管是耶稣的道、佛陀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它们揭示的都是宇宙间的大智慧。这些人都是伟大的播种者,像蒲公英一样,逢秋风一起,就四处飘落。
它们的根都在大地深处,播撒的是一颗颗有生命力的种子。这本是同根生的种子,就是亘古以来,让人离开黑暗、进入光明的信仰世界。
这就是真信仰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信仰也需要包容,毕竟不能强迫他人接受你的信仰,不管你信仰的是不是终极的真理。
下山的也是英雄
人们习惯于对爬上高山之巅的人顶礼膜拜,实际上,能够及时主动地从光环中隐退的下山者也是“英雄”。
有许多人把“隐退”当成了“失败”。曾经有过非常多的例子显示,对于那些惯于享受欢呼与掌声的人而言,一旦从高空中掉落下来,就像是艺人失掉了舞台,将军失掉了战场,会因一时难以适应,而自陷于绝望的谷底。
心理专家分析,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隐退——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真正的世界。
唯有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胀。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心理专家认为,“隐退”就是进行深层学习,一方面挖掘自己的阴影,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是很难想象没有掌声的日子的,但若想一辈子获得持久的掌声,就要懂得享受“隐退”。
四十岁那年,欧文从人事经理被提升为总经理。三年后,他自动“开除”自己,舍弃堂堂“总经理”的头衔,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
正值人生最巅峰的阶段,欧文却奋勇地从急流中跳出,他的说法是:我不是退休,而是转进。
“总经理”三个字对多数人而言,代表着财富、地位,是事业身份的象征。然而,短短三年的总经理生涯,令欧文感触颇深的却是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而为”。
他全面地打量自己,他的工作确实让他过得很光鲜,周围想巴结他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这些只会让他每天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活得一点都不开心。这个想法,促使他决定辞职。“人要回到原点,才能更轻松自在。”他说。
辞职以后,司机、车子一并还给公司,应酬也减到最低。不当总经理的欧文,感觉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把大半的精力拿来写作,抒发自己在广告领域多年的观察与心得。“我很想试试看,人生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可走。”他笃定地说。
事实上,欧文在写作方面很有天分,而且多年的职场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现在欧文已经是某知名杂志的专栏作家,其间还完成了两本管理学著作。欧文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人生辉煌。
事实上,“隐退”很可能只是转移阵地,或者是为了下一场战役储备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却认不清这一点,反而一直沉浸于过去的光荣中,不甘于从此做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其实,走下山来,你同样可以创造辉煌,同样是个大英雄!
一个不受过去干扰的人,就像画家手中的一张干净的纸,更能画出美妙的图画来。因为是崭新的开始,所以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需要认真地对待,需要一丝不苟地去应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这样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
禅思禅悟
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时,会打开另一扇窗。在人生走到歧路或绝境时,千万不要绝望灰心,因为这正证明了另外的路才是正途。
§§§第二节 圆融也要有原则
为人处世,若直来直往,必会不断碰壁,但若能学会圆融,定能取得些许成就。但不可世故,内心应保持固有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原则。
内直外曲的处世智慧
生活在男耕女织时代的古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隐者、生活在寺庙道观中的出家人,想要保持一颗初心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或者,只要他们想,就可以做到与世隔绝。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保持一颗初心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在人际丛林之中,太容易有误解、有隔阂、有伤害,这个时候,人就需要一个两全之道。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处世八面玲珑,而内心始终固守着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人生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儒家说要“清明在躬”,佛家讲究清清静静,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内直”。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
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大王是一代明君。”魏王听后飘飘然,当问到任座时,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
魏王恼羞成怒,令人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候发落。他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
听罢,魏王赶快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
这位大臣对问题的认识已经跳出了事情的表面和当时的真与假,而更看重要使其人其事向什么方向去发展。他并不急于展现自己的认识,而是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虽然魏王当时不是明君,但这位大臣说他是明君,并告诉他明君是什么样的,这样就把对的东西、明君的作为在魏王面前确立了下来,起到了劝善的作用,引发了魏王真正向善的心,于是魏王自然就变好了。这也就是圆融的力量。
古代的钱币总是内方外圆。就像钱币一样,一个人也必须秉持这种做人的原则——方在内,圆在外。内,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外,表示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这就如同在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圆融一些,而我们自己的原则也要有,但原则在内心中,不必处处示人。此外,内方外圆也表示刚柔相济、内刚外柔的处世哲学。若是方在外,则必然处处碰壁,因为棱角分明必然会与周围人发生摩擦。
内直外曲,并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在面对这个世界的尖锐时不得不用的一种智慧。
无规矩不成方圆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自由的。
车轮对方向盘说:“你总是限制我的自由。”方向盘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就会跌到深渊中去。”
汽车不能离开方向盘的限制,人也离不开社会的约束。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自由与约束是相对的,自由和约束总是在变化,约束少一点,自由就会多一些;约束多一些,则自由便会少一点。
生活中,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世界上有绝对的自由吗?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贾平凹笔下的云雀总以为笼子是它的束缚,想方设法地逃离那里,飞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来,它发现笼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机,有太多的艰辛束缚着它,使它疲惫,于是它回到了那个原本是约束现在又成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笼子。
从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老好人做不得
有的人做事情很小心,生怕得罪人,但因为过分的小心而变得畏首畏尾,软弱无能。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好好先生”。
弘一法师在一次讲道中讲了一个关于“好好先生”的故事: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都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便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好好先生”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认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这种人对任何人都恭恭敬敬。
这种处世态度不但误己,还会害人。这样的人永远都不愿也不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在职场中,领导说好,他们就说好;领导说不好,他们就忙于论证不好的理由,最后牵强附会,说领导的考虑实在英明。
唐朝有个文学家叫苏味道,曾经官居相位,向来以处世圆滑、模棱两可而著称。他对人总是一副恭敬的样子,别人问他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从来都不会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时人称之为“苏模棱”。他经常向他周围的人传授他的处世“真经”——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结果,他历来为人所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