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琴的问题上,
关键不是孩子的钢琴水平有多高,
而是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要从孩子面临的困境中一点一滴地理解孩子,
设计教育的战略,跟着孩子一起成熟。
我就并不太在乎女儿的钢琴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我所要观察的,是她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茁壮成长。
孩子练琴是为什么
我因为看一位母亲的博客,被她对孩子的爱所感动,彼此开始交流,算是不相识的朋友了。她第一件事是对我诉苦,说8岁的女儿死活不要练琴,问我怎么办?
这在中国的家教中,可谓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几乎都希望孩子练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社会,也有这样的成见:每个中国孩子都要练琴。蔡美儿的《虎母战歌》则把这种成见进一步加深,她的家规是:孩子必须练琴,而且只能练钢琴或小提琴。你到美国的音乐学校看看就知道,尽管中国人占当地人口的2%~3%,但周末到音乐学校学琴的,几乎有快一半的中国人。以严格著称的俄罗斯老师名下的学生,则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再到俄罗斯数学班一看,中国孩子还是多,但不如印度孩子多,大家侧重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这样疯狂地督促孩子练琴,究竟是为什么?奇怪的是,这个问题竟很少被认真讨论过。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你看到的事实:那些练琴的孩子往往在学校表现优异,在美国的中国孩子功课比美国孩子明显高出一头。你想让孩子成功,很难不亦步亦趋,但是,同样优秀的印度子弟,就对音乐不是那么疯狂,似乎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既然要走练琴的路,总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有不少“过来人”,对我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经验。第一,是否应该督促孩子练琴,要有一个准则。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不练琴,就把琴卖了”时,孩子马上就哭,而且不是撒娇耍脾气,是真实的悲伤,这说明孩子还是真心喜欢,只是没有那么多恒心和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让孩子练下去,只是督促时要循序渐进。第二,即使是对热爱音乐的孩子,盲目逼孩子练琴也危害极大。我的朋友认识一位孩子,七八岁时一天练3个小时,刻苦之极,也出色之极,拿了许多比赛的大奖,但是一到十三四岁青春期,就死活不练了,并且明确地告诉妈妈:“过去我是不得不练,现在我大了,知道可以对你说‘不’。”妈妈心急如焚,但无计可施,这叫“青春期的反叛”。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孩子每天多玩半小时,到十三四岁也许音乐细胞突然觉醒,愿意多练。第三,孩子练琴和其他活动要一同考虑。一位母亲告诉我,孩子上初中后,功课突然压上来,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花时间练琴。这时家长往往要面临一个重大选择:琴还要不要坚持练?在这点上,中国的国情也许有些不同,但学校功课的压力只会来得更早、更大。所以,这样的选择可能更要提前作出。
我们这些家长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有时竞争心理过强,乃至走火入魔到了失控状态。当许多家长为孩子不练琴而要死要活时,我问她们:“你指望孩子当音乐家吗?如果不指望,何必如此?”其实大家冷静下来,心里都明白:即使孩子赢得全国的大奖,要走专业音乐的道路还是让人提心吊胆,这方面成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所以,在练琴的问题上,关键不是孩子的钢琴水平有多高,而是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女儿练琴,成败交错。败,败在她的钢琴水平很一般,远没有达到我们当初的预期。但话说回来,孩子为什么要按照父母的预期生活呢?换个角度说,她败中亦有所成。首先她仍然喜欢钢琴,喜欢音乐,有很好的品位;其次是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几分努力几分收获的生活规则。最后一点则还没有学会,但正在学,那就是在头绪纷繁的挑战中如何组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要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这在初中和高中时代,是十分重要的训练。
为了具体说明问题,我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与小女的一段谈话。
女儿从5岁开始学钢琴,练练停停,我们督促得很紧,但不给她过大的压力,有一段时间一天能练一个小时,大多数情况下半小时就不错了。她11岁上了初中,功课一下子就压了上来,每天学习到很晚,经常不得不在我的干预下停下来睡觉,自然也无心练琴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她谈过几次,讨论是否停掉钢琴课。小时候,我不时以停掉钢琴课作为威胁,督促她完成基本的练习,现在则不同了,我确实觉得她不能几头都顾。但是,她一听要停钢琴课眼泪就快出来了,我意识到她还是喜欢。最后大家达成了协议:周末两天各练一个小时,平时则一天10分钟即可。可是,真正实行起来还是不太可能,她周末的指标也许勉强能到,平时一忙,则琴连碰都不碰。
无奈,我又和她商量,施行“5分钟计划”,也就是说,周末还是尽量每天一个小时,但平日则练5分钟,这不过刚够把正在学的曲子弹一遍而已。有这一遍的每日温习,保持住所学的东西,到周日突击一下,争取小有进步,这样还算能维持基本的训练,并慢慢往前走,否则学的速度和忘的速度相互抵消,意义就不大了。我想这么维持一段,等她到了青春期,也许有些感情需要,想多学多练,那还有希望再深入一些。好在孩子11岁了,已经比较懂事。另外,从小到大,我万事和她商量,很少强迫她做什么,她也知道我督促她是必要的,并不抵触。所以,这个“5分钟计划”的意义在哪里,自然也必须和她讲清楚。
首先,她非常同意我讲的基本事实:每天不管怎么忙,5分钟还是抽得出来的,每天为了练琴磨蹭的时间,就不知道有多少个5分钟。问题显然不在时间上,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能否在这5分钟里集中精力,要是心不在焉,练了和没练一样。我虽然不识乐谱,但毕竟是乐迷,听她的琴声,即使音符一个不错,我也能听出她心思在哪里。于是我问:“让你练5分钟很简单,但是,有时我让你练那么几分钟,你虽然人在弹琴,心里还十分惦记着家庭作业,对不对?”
“对。”她很痛快地承认。
“作业确实太多,你的事情也太多,千头万绪,很难不惦记。可是,你要是什么都想,就等于什么也不能专心,对不对?”
她马上点点头。
“看看,你人越大,事情就越多,以后只会越来越忙,有操不完的心,等你长大了,也许会干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处理许多事情。如果什么事情都放不下,你能对付得了吗?”
她摇摇头。
于是我追问:“同时对付许多事情,应该有什么策略?什么事情都一起做吗?”
“那恐怕不太可能。”
“是呀,你不管有多少事情,也得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这叫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件事情时,要能够把其他事情暂时全忘掉,专心、迅速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然后再转入其他事情上。另外,在一生的许多时刻,你会面临很大的压力,爸爸、妈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光着急没用,要能沉得下心来,然后才能冷静做事。否则,连觉都睡不好,还怎么应付大挑战?你要学会在必要的时刻把自己‘关闭’掉,排除万念,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或者干脆什么事情都不做,睡觉休息。这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长期的训练。你现在长大了,功课这么多,开始尝到了些大人的压力。钢琴正好训练你对付这些压力的能力:不管你作业有多么多,不管你多么担心明天的考试,你面对钢琴,要能够把这些思虑全部排除在外,心里只有肖邦,用全部的身心把他的音符表达出来。你弹的曲子越有挑战性,就越要求你排除万念,这可以训练你在未来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挑战中从具体的地方着手自己的工作,你说对不对?”
女儿似乎很信服,于是我再次叮嘱:“这种‘5分钟计划’,不仅是在督促你做什么,而且也是训练你不做什么,你要学会在那个时候不想自己不做的事情。”
这样,我把练钢琴的功用解说得和坐禅、凝思差不多了,老实说,这并不是我让女儿练钢琴的主要目的。当年她开始学钢琴时,我甚至完全没有想到钢琴有这个作用。当然,我也不相信“5分钟计划”是学钢琴的长久之计,这不过是在挫折过程中的一个应急策略而已。毕竟,我自己没有受过音乐训练,也是第一次身为人父,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既无专业知识,也无实际经验,我当然没有把握说这样的应对方式肯定正确。不过,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要从孩子面临的困境中一点一滴地理解孩子,设计教育的战略,跟着孩子一起成熟。女儿究竟对我的话理解了多少,在多大程度上能贯彻,现在还很难判断。我只是希望女儿的钢琴教育自此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训练她拿得起放得下、处惊不乱,在压力下仍能沉静干练地组织好自己的生活的能力。当有了这种目标后,我就并不太在乎她的钢琴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我所要观察的,是她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茁壮成长。
女儿从钢琴中学到了什么
女儿开始接触钢琴,实际上是在5岁以前,那时家里没有琴,也没办法练,不过是玩玩。她甚至上课时也无法集中精力,后来一搬家,马上就中断了。5岁半左右又开始学琴,一年时间不到,老师实在太严厉,我们发觉她产生了抗拒心理,马上就停下来。这样停了一年多,等她的心理恐惧消失,并显示出对音乐的兴趣,就找了位俄罗斯老师,学了一年多,进步不小。不过,此位老师虽然唤起了她对钢琴的热情,却操之过急,不注意她的手型,致使她练伤了手指。这样休息了半年,换了个老师重新开始,结果一年下来,和这位老师非常不合,只好再换,中间又耽误了许多时间。总之,从4岁到11岁这7年时间中,有3年处于中断状态,更不用说,她练琴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天一小时,有时半个小时也不到。她也几乎从来不自己要求练琴,全靠父母督促。如上所述,我们只希望她保持兴趣,有一些基础,如果青春期时突然对音乐狂热起来,也算有个比较好的起点。
不过,这一“不成功”的例子,大概比“成功”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为什么如此“不成功”的过程应该继续下去?对这一问题热切关心的家长恐怕非常多,值得认真探讨。
“成功”固然值得羡慕,但我们要注意到这种“成功”背后的代价是什么。那位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就把她两个女儿吹嘘为成功的例子,逼着孩子练琴,也是她那本《虎母战歌》中的重要内容。不错,她的大女儿早早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小女儿也成为当地纽黑文一个少年乐团的小提琴首席,这样的成就足以让许多父母惊叹不已。
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种“成功”,就会发现种种问题。首先,如前面反复提到的,蔡美儿的小女儿13岁就在莫斯科的一家餐厅歇斯底里,让人担心她是否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病症。事实上,她现在已经改练网球,是否还会碰小提琴,我们不得而知。类似的例子我在前文已经讲过:家长逼着孩子没日没夜地练琴,乃至拿了比赛的大奖,风头出尽,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开始反叛,最后再也不想碰琴了。如果家长通过练琴来折磨孩子,给了孩子一个痛苦、压抑的童年,最终导致孩子一辈子不沾音乐,难道这也叫成功?
蔡美儿的大女儿也许是个相对成功的例子,毕竟她在练琴方面比较顺从母亲,相当刻苦。这大概从一个侧面说明她更喜欢音乐,也更有天赋,在这方面抗高压的能力比较强,她能进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似乎也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大多数能进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孩子,离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怕是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至今还看不出这位更出色的大女儿有这样的潜力,也许,音乐日后会是她重要的业余爱好。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些父母督促孩子练琴时所追求的东西,由此我们不能不问:上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究竟意味着什么?为此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提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认识一位9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场的女孩儿,她是我女儿所上的周末音乐学校中最出色的孩子之一,也是女儿的好友,大家经常一起聚会,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了她两年多。那孩子8岁时一天就可以练3个小时,她当然也需要父母的反复督促,但她母亲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要去竞争。”
她8岁时,我们无不为她的演奏所倾倒,也经常以她为榜样来激励女儿,但后来逐渐发现了问题。她虽然性格活泼可爱,但无论在音乐学校还是在自己的小学都很少有朋友,这一点,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时就能看出来,每次包括女儿在内就那么两三个孩子捧场。我们有些不解,问经常和她同班上课的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说,她脑子里少根弦,太以自我为中心,太喜欢吹牛、显摆,不太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她10岁生日时,我们又去祝贺,并听她弹琴,那次我有些失望:她的技术似乎完美无缺,就是缺乏内涵,弹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太浅了。更有意思的是,那天的生日音乐会本是父母精心安排:先让她和女儿等几个小朋友演奏,然后请了两位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演奏。女儿演奏完,满心期待地等着听那两位音乐学院学生的演奏,但她则根本不要听,死活拉着女儿到楼上去玩,似乎对音乐毫无兴趣。
我问她妈妈她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她妈妈居然满脸茫然,一个也说不出来。这让我非常吃惊。这位小钢琴天才把整个童年都投入钢琴中,怎么居然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呢?也许我是外行,没有资格评论,但是凭借我的常识,这并非一个好兆头。
和她父母谈多了,我慢慢意识到了她的问题,我姑且称之为“卡内基音乐厅综合征”。其实,蔡美儿书里就讲得很清楚:家长为了逼孩子练琴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这样每天练三四个小时,孩子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漂亮衣服、登台演出、满堂掌声、鲜花、喝彩以及那些让孩子自我膨胀的赞美(ego-inflating parental praise)。孩子这么不停地练就是为了这一时刻,为了自我的最大满足。而能够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场,则是实现这一满足最好的途径,但不要忘记,卡内基音乐厅有时也可以变得很商业化。现在琴童以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相夸耀,钢琴老师也把自己的学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照片贴出来当广告。卡内基音乐厅当然意识到自己的商机,组织了许多看上去是盈利性的活动,艺术并不是其目的,准入的门槛自然也并不总是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