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认识到,在21世纪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中,对开拓性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越来越要指望那些不听话的孩子领导未来的社会。最近读一本新书,叫《2020年的职场》,作者指出,2020年进入职场的新劳动力,现在正在读初中。看看FaceBook、iPhone、iPad这些发明所代表的时代,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完全无法预想未来将是一个什么世界。到时候,前一代人或者雇主,不得不依赖后一代人或者新雇员的创意,这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公司内部的权威结构。上对下不能像过去那样下达指令,而要小心地倾听下面的声音。为了准备这样的挑战,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必须改变。
实质上,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多年前,被视为用儒家思想推动现代化之典范的李光耀先生带头警告说,儒家那套强调死记硬背的权威主义教育,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的挑战,亚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创造力。但是,至少从中国内地的经验看,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来,似乎更是注重听话、服从,乃至有学生对老师集体下跪谢恩的闹剧。
从《南方周末》的报道上看,80后对父母的反叛,主要还在于父母一方面要求他们服从,一方面却没有为他们作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比如,“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的一位参与者方馨,小时候在一节语文课上举手向当老师的母亲就一处鲁迅的课文提出质疑:“要么是鲁迅写错了,要么是国家教委编错了。”母亲当场发飙:“鲁迅怎么会错?!国家教委怎么会错?!”可是再看看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大家每天都在质疑国家教委(教育部),鲁迅也开始受批判了。对80后,父母除了给他们塞点钱买房子、疏通关系找工作外,对于这个连自己也无法把握的世界根本就无计可施。当你明明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却偏要告诉孩子必须这样或那样时,当你用最确定、最不容置疑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孩子却不得不面临着最不确定、处处怀疑的生活时,孩子当然就会觉得父母剥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整个人生。所以,我们当父母的不要一天到晚想着怎么让孩子听话,而要想想怎么让孩子不听话。我们这些过来人,如果说从生活中学到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我们最知道自己对生活的判断错过多少次,错得是多么离谱。如果孩子能学会不听我们的话而自己探索出一条路来,他们的前途则光明得多。
那么,怎么培养不听话的孩子呢?老实说,这方面我并没有个人经验可言,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女儿太听话了,也许这种“太听话”与我们从小教她“不听话”有关。我们有位同龄的朋友,她父亲曾在一家顶尖的常青藤盟校当校长,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她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从本科到博士,读的都是顶尖的大学、顶尖的课程。我们曾经问起她父亲对她的影响,她告诉我们,父亲在上高中时就对她的职业发展指导得很细致,包括哪里是她的强项、哪里是她的弱项、怎样发展,甚至谁是她的竞争对手等等。因为父亲无可置疑的权威,她也都主动照着去做,但现在她感叹说,她不该听父亲的每一句话,毕竟人都会犯错误的,都有盲点。你句句照办就可能误入歧途,日后改正也很困难。显然,这些话多少和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满意有关。她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嫁了个出色的丈夫,也是位非常好的母亲。但是,尽管她有着最好的条件,在个人成就上则默默无闻,面对父亲的荣光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想想桀骜不驯的盖茨,再看看我们这位温和厚道的朋友,从孩子的事业和前途考虑,你是不是希望孩子能更反叛些呢?这也是我们为自己过度听话的女儿发愁的原因。我们早早就告诉女儿:“你一生的成就会远远超过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到那里,许多事情你只有自己来判断。爸爸、妈妈只有尽最大的可能给你一些建议,但是,这些建议中可能许多是错误的。”
仅这么说说还不行,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要不停地向女儿证明。我每犯一个错误,只要在女儿的理解能力之内,我就分析给她听:“看看,爸爸错了吧?你不能全听爸爸的话,要自己想一想。”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我特别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我们夫妻为点小事吵架,有些失控,影响了孩子的情绪。我们意识到问题后马上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两人都向孩子申诉,让她判断是非。孩子开始很不适应,甚至急得直哭,但在我们的坚持和说服下,终于认真听取双方的理由,自己则像个小法官一样进行判断。最后她指出了我们各自的问题,还评论说:“看来你们俩都是很好的人,怎么就不能好好相处呢?”父母恭恭敬敬地听取她的意见,满口答应照着去做,家庭危机化解了。那年女儿才7岁,她小小年纪,就直接感受到了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
等女儿11岁时,她有了更大的权威,我吃冰激凌要向她请示,她不批准,我就不能吃。开始她觉得好笑:总是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怎么变得爸爸、妈妈听孩子的话了呢?我告诉她:“你在许多事情上,比爸爸、妈妈有更好的判断力,特别是在控制饮食上,你特别自律,比爸爸好多了,难道不是谁表现好就应该听谁的吗?”结果,她马上开始认真执行,比如,我在问她是否可以吃冰激凌时,她总是很严肃地问:“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吃的?”我也很认真地回答:“我至少昨天和前天都没有吃,今天太热了,而且我吃了以后马上会去锻炼。”她这才首肯。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音乐活动,午间时有各种甜食招待。按事先的计划,我们需要暂时充饥一下,两个小时后才能吃午饭。女儿拿起一块甜点心,吃了半块就止住了。我饿得不行,狼吞下一块后,又开始吃第二块。女儿瞪着我难以置信地说:“爸爸,你要吃两块吗?”我二话不说,只好咬了半块停住……
事实上,在美国的公立学校中,垃圾食品到处都是,自动售货机就摆在学校的走廊里,大部分家长都为管孩子吃零食而头疼,我们则从来没有这些问题。我们煞费苦心地帮助女儿建立了控制饮食的权威,她不仅用这种权威管自己、管父母,而且还约束自己的小朋友。最近她告诉了我们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因为她是不随便吃零食的孩子,家长给的钱自然也都留在兜里,而其他小朋友不停地到自动售货机买零食吃,钱不够用,就要找她借。结果,她就成了为同学们提供“贷款”的人。有的同学言而有信,今天借了明天就还。有的则会耍赖,先说忘了,后来干脆说不记得借过。面对这种情况,女儿和另外一个经常借钱给人家的中国孩子讨论制定了一套制度:对于习惯于耍赖的,借钱要有借条,并规定到一定日子不还后就开始征收利息。不仅如此,利息率也根据每个借钱的孩子的“财政信誉”而有所不同,越是喜欢耍赖的孩子,利息就越高。女儿解释说,她这样做并非想赚钱,而是帮助自己的朋友,本来她觉得痛快地借钱给大家就是助人为乐了,但很快发现,人家拿从她这里借的钱去买垃圾食品,毫无自我控制。有个好朋友不仅习惯了借钱不还,而且从图书馆借书也不按期还,最后被罚了几十美元,闹得图书馆暂时中止了她借书的权利,她不是老老实实地缴罚款,而是去和图书馆耍赖。图书馆拗不过这11岁的女孩儿,免了她的罚款,但她下次又不按时还书。女儿担心,这样的朋友毕业后怎么能负责地对待生活和工作呢?所以,她决定通过这种信贷体系,让她的朋友学会承担必要的责任。实际上,她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无师自通地发明了一个银行信贷体系,这样的技能,仅仅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你不看低自己的孩子,她就会更有自尊、自信,也更有责任、更有创造力。于是,我们继续抓住每个机会巩固女儿的权威。
2010年暑假最后阶段,也算是她小升初的假期,我们全家开车去缅因州的海滨。那天是个周末,因为天突然热起来,人都涌向海滨,拥挤得出奇,一时都找不到停车位。我们在海滨开车转了半个多小时,几乎绝望之际,突然发现一个停车位,马上占领。正当我们高高兴兴地收拾东西准备下海时,女儿突然发现,这里的海滩到处都是礁石,有些危险,也怪不得这里空出了停车位。我四下张望,从这里走到理想的海滩是不现实的,而这里的海滩虽然有不少礁石,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玩,甚至还有救生员值班,证明基本的安全还是有的。我们两个人一起央求孩子,凑合在这里玩吧,否则我们开两个小时车来到这里,又要开回去,度假算是泡汤了。但是,平时很听话的女儿坚决不下海滩。我们无奈,只好上车另寻地方,并作好开回家的准备。幸运的是,到了最后时刻,终于在沙滩边上找到一个停车位,一家三口得以好好地玩了一天,等晚上回家,又路过刚才被女儿拒绝的海滩。一看我们全傻了:退潮之后,满滩的礁石全暴露无遗,幸好我们没有下去。第二天,我们夫妻商量之后一起向女儿道谢,说她比父母更有判断力。我还特别向她指出为什么不能总听父母的话:“看看,爸爸、妈妈经常犯错误,在许多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能盲从。我们当然希望你能认真听取爸爸、妈妈的建议,但是,你更要分析爸爸、妈妈的建议是根据什么。这次我们急着要下海玩儿,主要是心情太急,怕一天的假期泡汤了,并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更冷静、更有理性,我们当然要听你的了。”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11岁的孩子不能开车,不能选举,甚至不能独立行动,必须有大人监护,也必须听父母的话。我们也经常遇到过必须让孩子听话的情况,但是,简单命令是最懒惰的办法,结果往往造成孩子不情愿,甚至反叛。最好的办法,还是和孩子平等地讨论。
比如,我们碰到的一个大挑战,就是让女儿练钢琴,女儿喜欢钢琴,可就是不肯练。我们和她谈过许多次:“如果你不想学,就不必学,如果想学,我们就支持你,那就要学出个样子。”女儿也坦诚地告诉我们,她不想当职业音乐家,只是希望保持这个爱好。于是我们告诉她,不必一天练三四个小时,但是,即使是业余爱好,一天一个小时或者45分钟还是要有的。否则弹不出个样子,乐趣在哪里呢?她对此没有异议,但是,一到练时,又要找借口不练。我不得不坐下来和她长谈:
“我知道你现在很忙,练琴也很苦,爸爸、妈妈从来不强迫你干任何事情,是你自己要坚持学下去。甚至爸爸、妈妈让你放弃你就会哭。你想要的是结果,但不想为之付出努力,对不对?”
她无奈地点点头。
“不付出努力的人应该得到结果吗?能够得到结果吗?”
“当然不能。”
“好,那你希望爸爸怎么做?爸爸和你讲过朋友家的孩子,她小时候死活不弹琴,最终只好放弃了,到了高中时,她又看见同学弹得特别好,非常羡慕,问父母为什么不让她学。父母告诉她是她自己坚决不学的,结果她很不满地质问:‘你们为什么不像其他家长那样逼我学呀?’爸爸当然不会逼你,但你也想想看,如果爸爸不督促你,你即使每周上课,最后还是弹不好,过去学的技艺也浪费掉了。如果爸爸督促你一下,你现在也许不那么舒服,但是你能坚持下去。我现在让你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现在20岁了,钢琴荒废了,你回首过去10年,你是希望爸爸小时候督促你一下、推你一把让你坚持下来,进而能弹出优美的曲子呢,还是无所谓,觉得爸爸不必来烦你?站在你20岁的角度看,你希望爸爸怎么做?”
女儿沉吟了一下,马上说:“恐怕我还是希望爸爸督促我的。”
“好,我们一言为定,是你要求爸爸督促你,以后爸爸就每天督促你。你还是个孩子,有小孩子共同的问题,做事难以持久,这时候大人帮助督促一下也是有必要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需要这种帮助,你看看那些奥林匹克运动员,自己花钱雇个教练。教练干什么?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在运动员练不动时大声吆喝,帮助运动员坚持下来,现在爸爸就是这种你自己聘请的教练了。”
这就是我们和女儿的关系,我说很难想象她会反叛,一大原因是她很难找到反叛的对象,孩子当然要听大人的话。但是,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也一天天地在学习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人控制。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不断地让孩子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把握,让他们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学会运用理性对生活作出重大的抉择。许多父母成功地培养了“听话”的孩子,把这些孩子推进名校、送上优越的工作岗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把握自己生活的能力不仅没有成长,反而萎缩了。他们变成了听从安排的一代,丧失了自身的生活动力,这恐怕是“父母皆祸害”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