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心”于1998年被多家传媒“曝光”了,这个新闻骗子叫张勇,三十出头,惯以“漠人”、“漠夫”、“边塞”、“塞外’’等十余个笔名发剽窃文章,以及假新闻一一坐在家里胡编乱造的“大稿”。此“公”早有前科,在新疆某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的1995年,就曾以一篇虚构的《五百女兵进西藏》的“特别报道”声名狼藉过,此稿被列为是年度“中国十大假新闻”之一.此“公”也因此受到部队严肃处理,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点名批评。1996年底张勇转业去了甘肃临洮县,在距县城4公里的八里铺家中,私自设立“部队新闻中心”,私刻了一枚“审稿专用章”,于是乎,《寻找“中国第一恐龙”》、《“第一恐龙”进了乌鲁木齐》、《寻找“第一恐龙”的传奇女性》、《“尼雅古国”浮出海面》等一批胡改历史、信口TT-~、随意编造的假新闻、假“特别报道”纷纷出笼!其采用的手法是:“大量剽窃他人作品,采取把多个媒体刊载的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角度的报道杂糅在一起,混淆时间,夸大事实,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导语,并一稿多投,最多时达100多家媒体。”“张氏称,每年他可作二三十篇大稿,每篇平均可挣稿酬五六千元,年收入近20万元。”
对稀奇古怪的内容信以为真而不置疑,“特别报道”、“重头文章”不加核实轻易出笼,如此草率对待“自然来稿”,难怪要受骗了。
防止受骗,只要做好“两动”即可:一日动脑,一日动手(或日动口)。有趣的东西、奇怪的东西可能是新闻,“人咬狗”有时可能是新闻,但正是这“有趣”、“奇怪”、“人咬狗”,往往格外潜伏着骗局之“黑洞”,埋伏着谎言的渊薮。作为“把关人”的编辑在“眼睛一亮”的同时为什么不“眉头一皱”呢?在喝彩叫好的同时为什么不问一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拿起笔写封信到当地有关部门核实一下呢?为什么不能在现代电讯业发达的今天拨个长途电话亲口查问一下呢?恐怕还是某些编辑盲目追求刺激、哗众取宠的浮躁心态在作怪。编辑的脑袋切不能在“激动过度”时短路!
(2)新潮版式片面注重形式
所谓“新潮版式”,指的是以版块为主、粗黑线条为铺的版面结构形式。这种版式的特点,可用两句话来概括:“粗题短文多版块,钢筋结构大窗户”。其优点在于:
粗题——强刺激,快速吸引读者,让他们看得方便,甚至可以不看新闻内容,只看标题就可以了;
短文——信息多,看得快,在单位时间、空间里,提高了效率;
多版块——新闻围在版块里(不是东拐西弯),找起来方便,看起来也方便;
钢筋结构——也是强刺激的一种,而这种结构形式对老形式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创新,会给读者一种新鲜感;
大窗户——为图片恢复应有的地位,为读者提供版面的整体美,给读者的视觉造成强冲击力。
遗憾的是,有些编辑设计出的新潮版式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严重的则发展到耸人听闻、花里胡哨,把报纸降格到“地摊报”。
例如有的标题大到了惊人的程度,而文字则是可怜的一小条,头小帽大,很不相称;有些照片毫无必要地放大,甚至整版仅为一明星(自然是靓女居多)头像,有些照片与文章内容毫不相符,只是为放照片而放照片,形式压倒了内容。以至于有人一看到整版的美人照,再加上花里胡哨的版面,就望而生畏、掉头不顾了。
编辑有创新意识是很好的,但与其片面专注于形式的改变,不如在内容——扩大信息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题材更广阔、内涵更深刻、文字更流畅(包括减少病句及错别字)等方面多下功夫。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报刊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
(3)新闻标题耸人听闻
标题是文章(摄影)的眼睛。一个好标题,往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让读者“一见钟情”。精制文章标题是编辑的基本功。
目前新闻界出现了求新求奇、盲目追求标题“挂眼”“惹眼”“热眼”的现象。
有的标题耸人听闻,故弄玄虚。例如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东北某家省级晚报先后做出这样三组标题:《英格兰长矛刺穿北非软柿子,巴尔于云雀啄南美罂粟花》,《墨西哥回家种苞米,日尔曼挤上八仙桌》,《野性双煞显不解雅韵,侥幸音乐师祈来和风》。这三组花花哨哨的标题分别说的是英格兰2:0战胜突尼斯,罗马尼亚1:0战胜哥伦比亚;德国2:1战胜墨西哥;智利同奥地利1:1踢平这四场球赛。从标题字面上看,倒挺热闹,但细一琢磨,这些标题实在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英格兰胜了一场球就是“长矛”,那么后来它败了,不也成了“软柿子”吗?用所谓“长矛”“云雀”“罂粟花”“苞米”之类的称谓未免太牵强附会,也极不严肃。如用“罂粟花”代表哥伦比亚就极不妥当。哥伦比亚确实生产一定数量的罂粟。也确实出过一些世界级的毒枭,但罂粟花决非该国的象征。
有的标题张冠李戴,名实不符。1998年5月2日北方一家晚报在周末版上推出标题《总统情人获赔三千》的大块纪实文章。该文所述案例发生在中国。那么,这位总统是谁呢?读到文中谜底出来了,这个所谓的“总统”竟是蒋纬国先生。通篇大特写叙述的是大家闺秀施利聆从1933年开始,如何同蒋纬国相识相恋相别的,缠绵绯恻,情深意长。要不是后来有人撰写《蒋氏家族秘史》,中伤了施女士,这位“总统情人”也就一生沉默了。因为这本书,施女士状告侵权者,获赔三千。文中未见有蒋纬国为“总统”字样,可见文题为编者另作的。这种草率的做法不仅与内文谬之千里,而且造成政治性的差错,其危害性是明显的。
有的标题追求刺激,格调低俗。好的文章(摄影)标题,应该带有一种诗意,一种韵味,一种美感,读完之后让人遐想、回味。因此,我们制作标题时要竭力地作得精彩绝妙,充满诗情画意。这应当说是最理想的。但是,某些标题“点睛大师”却恰恰相反,他们总喜欢用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刺激读者,搞得庸俗不堪。特别是案例,他们总把标题制作得血淋淋、阴森森的,“凶杀”“绑架”“施暴”字样充斥版面。就是充满激情的体育赛场,有的媒体也做出这样的标题:《万达撕碎雅琪,片片残布当空舞;海牛刺穿海狮,殷殷败血满地红》。
为了标题“挂眼”,把挺好的内容搞得面目全非,这绝不只是一家新闻媒体的教训。当前,新闻业竞争激烈,媒体想在标题上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新闻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要知道,花花哨哨的标题下,没有实际内容,那是最容易倒读者胃口的;而即使内容是好的,标题却哗众取宠,同样要倒读者的胃口。
6.3 懒于读书动笔,编辑业务水平下降
作为图书编辑,如果知识陈旧,能力不足,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难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更难创名牌、出精品,创造社会效益。要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多读、多写。
首先,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审读,鉴别其优劣,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业务科研能力。博览群书,是提高学术修养、增强鉴审能力的有效方法。广泛阅读大量书籍,特别是注重多读本专业方面的书籍,就能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动向和新的理论发展变化情况,了解新观点,熟悉有关作者研究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在鉴审稿件时,既可从学术高度对其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加工整理书稿时,也可及时发现其中错情并予以纠正。
其次,勤于写作,是图书编辑工作对每一个编辑人员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有力保证。编辑勤于写作,有几大好处:①编辑在写作时,先要占有大量材料,然后提炼主题,推敲文字,运用多种写作手段,将材料转化为作品。这一过程,有利于编辑熟悉语法修辞,掌握写作规律。长期写作实践的积累,会使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时笔下流畅自如,写作方法运用得心应手。②编辑亲自尝试作者的角色,更能体会到创作的艰辛,理解作者的苦衷,从而更加尊重作者的劳动,增强编辑工作的责任感。③不论是撰写本专业论文,还是编辑学术论文,都可促使编辑深入钻研业务,把实际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不断自我完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图书编辑多读多写既是本职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本职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因此,编辑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在多读多写上下些功夫。
对于报纸编辑来说,“写”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对他的基本要求,是写新闻稿件。不少报纸编辑已习惯于等待来稿加工,而很少提笔写稿。客观地讲,编辑身边新闻线索少,又远离现场,采写稿子的机会就少,这是事实。不过,更本质的原因是编辑的工作定势和思维定势,使编辑“懒得动笔”。
“懒”的结果是“笨”,就像人类的尾巴,由于没有用处,就逐渐退化,最终消失。一个人做上三五年编辑,如果不逼自己时不时写点东西,有一天会发现,当年行云流水的笔头那么生涩,半天憋不出几行字。
在新闻单位,一年写不出几篇像样东西的编辑大有人在。令人担忧的是,常年坐等来稿,屁股越坐越沉,心态老化,目光迟钝,稿子不可能编好。更谈不上主动组织、策划富有新意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专题文章了。
所以,报纸编辑要精通“十八般武艺”,这就是说,作为一名编辑,必须熟练掌握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式、写作方法,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不但要会写,而且要有相当深的造诣,对各种体裁的结构形成,来龙去脉,要有清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两小时,或几十分钟之内,编出合格的产品。
我国早期的编辑往往比较重视对文体的把握,新闻界老前辈徐宝璜先生在《新闻学》(1919年出版,1994年1月重印)中说:“昔人编辑新闻时,系用文人作纪事文之体裁,由因到果,排列各事实,按其发生先后之次序”,“致往往居新闻之首者,为琐碎事实,而能引人注意与阅者所阅之新闻精彩反埋居于新闻之末”,“又甚至用小说家之惯技,故意先叙无甚紧要之事,将人人所最注意者,直至末尾方画龙点睛一点,破壁飞去,意将使阅者拍案叫奇也”。“此弱点早为美国新闻界发现,几经改良,现已造成一种新闻之格式,即于编辑时,不计各事实发生先后之次序,但计各事实之重要,将最引人注意之新闻精彩,及用于说明所必需之各事实,首先叙述,然后再及详细情形。”
在这里,徐宝璜把新闻的格式,分为“撮要与详记”两部分。第一段日:“撮要”,其次诸段为“详记”。“撮要以新闻之精彩及数问题之简单答案组成之”。“详记指新闻中的种种事实,详记之长短,视新闻价值之高低定之。价值高之新闻,详记可长。价值低之新闻,详记宜短。详记宜分段落,重要事实述于前,次要之事实居于后”,“此不仅足免阅者见长篇时之沉闷,且于读者及排版均甚便利也。新闻如按新闻之格式编辑,而详记又复分段,则遇新闻众多时,或遇报已排正,忽有二三栏之要闻,突然而至时,不妨删去数新闻的详记之一段落或全部,以使版可排正,且将新至新闻,全行排入。”因而,需要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才能对稿件正确删节、取舍。
廖沫沙同志是新闻界的老前辈,他说,要做一名好编辑,业余时间必须坚持写作,抗日战争初期,他曾参加一份抗日报纸的编辑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除了编辑工作之外,还写了有七八十万字的文章。当然,这里说的“文章”早已超出了新闻稿的范围。总之,报纸编辑写稿,大有好处。其一是,编辑自己写作,能更体会到作者的甘苦,从而能更重视作者的来稿,更认真地处理作者的来稿。其二是,编辑自己写作,能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对编辑的本职工作也是一个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