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知识方面。这方面的错误尤以电视台、电台现场直播体育比赛时为甚。如播音员经常将夺得冠军称作“问鼎”,实在贻笑大方!“问鼎”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均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取而代之之意。后因以“问鼎”比喻图谋夺权。此典演绎至今,已被用作在体育赛事的决赛中决心夺取冠军,但决不能将其误用为已经夺得了冠军,“问鼎成功”才是夺得了冠军。另一常被错用而其错误性质也更为严重的典故则是“染指”。某电视台在现场直播1998年度“足协杯”决赛第二回合比赛时,播音员竟说:“上海申花队曾经夺得过甲A联赛冠军、‘足协杯’亚军,还没有获得过‘足协杯’冠军,这次他们决心染指‘足协杯’!”据这位播音员的理解,“染指”大概就是指将自己的指纹光荣地留在了“足协杯”上,此种想象不可谓不富有诗意。然而,对“染指”作此理解乃为十足谬误!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本来是指用手指沾食,以尝味道。后来演变为以占取不合名分的利益的行为为“染指”。因此,将依靠自己的实力,经过公平竞赛而夺取了冠军奖杯称为对奖杯的“染指”,岂非黑白颠倒!
——年龄代称知识方面。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对人们的年龄的代称方面,从婴儿开始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着一整套用语,如“襁褓之孩”、“花秀之年”、“而立之年”、“花甲之年”、“耄耋之年”等等。可是,我们的某些记者或社会上的作者,在对这些代称并未弄准确的情况下便乱用起来,稿子到了编辑手里也未能把住关,结果见报后便闹出了笑话。如某报有条消息中开始称“老人年已‘花甲”’,到后面又具体交待此老人为70岁。将“花甲”与“古稀”混为一谈,这不是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小学生的一种误导吗!
——省级行政区划知识方面。这方面出现的错误,不仅仅是常识性错误,往往还伴有较严重的政治性错误,即忽略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如有的稿件在提到总数已经超过26个的省级行政单位时还不提及自治区,而是用这样一类的语言来表述:“出席会议的有全国27个省、市的代表”,这便是常识性错误与政治性错误兼而有之了!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不是直辖市的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是不能与省平起平坐、相提并论的;常识同时告诉我们,我国有着5个省级自治区,如是全国性会议而又有27个省级单位代表参加的话,其中必有一个以上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或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家电视台在节目中说“全国所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这里的错误就更多更严重了。众所周知,天津直辖市的建立,是我国除台湾省外的第29个省级行政单位。改革开放以后不几年,海南正式宣告建省。1997年,重庆市又从四川省内划分出来,成为我国的第4个直辖市。同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庄严诞生!这样,除台湾省和有待于1999年12月回归的澳门地区以外,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就有32个了,全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总数应为34个,怎么能说“全国所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呢!这里不仅仅犯了“不识数”的常识性错误,更犯了不将重庆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和台湾省统计在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之内的极为严重的政治性错误!
编辑工作是很细致又很严肃的工作。每一字、每一标点、每一史实都要认真核对准确,不出差错。出了差错,常常成为读者笑谈的资料,哪个编辑听到都会感到赧然。而且错误不仅误导受众,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直至怀疑整篇报道的真实、准确程度。
造成上述种种错误的原因,除了一部分编采人员确实没有弄清楚有关知识以外,主要则为某些记者、编辑作风不严谨、工作责任心不强所致。
⑤文字性把关。有的稿件有时会出现错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这种“白虱”在版面上防不胜防。1995年《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咬文嚼字》曾联合举办编校质量竞查活动,读者在三报一刊6月26日刊出的所有文字中,凡查出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及明显用字用词不当差错的,每字奖励1000元。后来,6万余名读者提出42万多条意见。经专家确认的差错有20处。《解放日报》一版的差错居然出在天气预报上:“今29℃,明28%”错为“今29C,明28C”。对于这一天的稿件,编辑可谓严阵以待、严格把关,但文字性的差错依然出现,这说明这方面把关的确不易。
报纸版面上易错的常识有许多,其数目之多,完全可以集纳成书。如“七月流火”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天热。其实它源出《诗经》,“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流”作“流动,沉落”解,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西沉”,表示天气趋凉。
⑥逻辑把关。有的文章粗读没有问题,细加分析便会发现许多逻辑问题,以文中的“因”往往结不出文中的“果”。
如某报曾在第一版刊出《书市过后话书价》一文,文中有这样的推论:“1995年我国人均购书5.51册,每人平均购书费用15.39元;而在1985年我国人均购书费用仅为2.34元。这就是说,人们用来购书的钱增长了五、六倍,而购得的书,反而减少了。”这段话没有说明“2.34元”能购书几册,所以无法与“15.39元”购书“5.51册”作比较,进而“购得的书反而减少了”的结论是无法成立的。
⑦技术性把关。许多细小的问题往往是由于编辑、拼版员疏忽或操作失误造成的,有的是各版面环节缺乏协调造成的。如:转版接口不对,漏了一段或转版版次写错;当日版面数量写错;新华社稿件删节后,电头前没有加“据”字;编辑没有看到新华社的改稿、取消稿;同一稿件或照片在不同版面、时间重复刊登;稿件题文不符,照片内容和说明不符;报眼日历中“阳历”和“农历”对应不起来;报眉上的版名写错、中英文对照有误等等。
编辑,是为人操笔的,一篇好的文章见报,读者会把注意力投向作者,而一篇有“错误”的文章见报后,指责的眼光便会对准编辑。编辑似乎是替别人受过,其实不然,编辑的职责就是要将来稿中的“错误”挑剔出来。因此读者指责编辑,理所当然,如果“错误”被读者当作“典范”去照办,那才是编辑最大的错误。因此说,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编辑才会赢得读者,赢得未来。编辑必须敬业精业。
6.2 哗众取宠心态浮躁
(1)假新闻招摇过市
对于那些热切希望在1998年11月18日凌晨如约看到美丽绚烂的流星雨的人们来说,无论是北京-8℃的寒冷,还是江西阴沉沉的天空;无论是打断酣睡时刻的美梦,还是第二天上班所要付出的疲倦,所有的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观看这大自然难得一遇的奇观。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翘首盼来的却是一个绝对想不到因而也非常难以接受的事实:根本没有看到流星成雨。这真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局,而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正是各路新闻媒体在此之前乐此不疲、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
如今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罩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下面,传媒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于是,当包括许多中央级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竞相渲染18日将出现的本世纪最后一次狮子座流星雨,而我国正是最佳观测点,错过这一机会将是如何遗憾时,几乎全国都提前掀起了一股议流星、说天文的热潮。为了在11月18日凌晨能先睹为快,许多人早早就买了望远镜,相约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届时共望太空。北京、南京等地的天文台等观测点,也是报名者踊跃。而各旅行社更是抓住这一契机,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开辟郊区观“雨”专线,号召大家在天高气爽的野外亲自体验流星雨掠过的美妙感觉。还有许多人希望在自家的阳台上碰碰运气。那几天,大家都沉浸在对即将发生的天象奇观的兴奋和期待中。
于是当18日凌晨整夜的等待换来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颗流星时,所有人的失望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更令人愤怒的事情还在后面:在18日的一些报纸上,却出现了诸如异常漂亮但没有拍摄者姓名、标注着“17日凌晨摄于青海”的流星雨的照片和消息,以及“免费的焰火”(照片)等新闻,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说明有人在深夜看到了美丽的流星雨。这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在18日凌晨4点,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已经宣布,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爆发的最高峰已经与我们失之交臂,也就是说在我国,不可能会有人在夜晚看到密集的流星雨。
其实,在历史上,错误的预报天象的情况是有的,这属于科学的范畴,既然是矛盾,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度,这一点是众所共知的。据《中国青年报》11月19日事后的报道中介绍,早在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李广宇研究员就曾说过:“人类对流星群特别是狮子座流星群的了解还很有限,对于这些流星雨的预报,无论是峰值时间还是每小时的流星数,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在18日以前各种传媒的宣传中,却几乎没有一句这样的提醒。许多传媒都在满打满算地给人们打保票,而非客观理智地指出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当时,充斥于媒体上的是诸如“静待‘狮子’怒吼争睹‘太空礼花”’、“我国从南到北都可看到流星雨”、“等待流星雨”之类的话语。或许有媒体是想借此追求一种轰动效应,扩大自己的影响,并尽量做得花哨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希望取得像世界杯足球赛时一些报纸趁势而起一样的成绩。但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完全把科学的东西抛在脑后,才会出现了这样的尴尬,结果没有成功反成败笔。
这件事情暴露出了一些记者、编辑哗众取宠的浮躁心态,他们不是深入到现场,真实地记录事情的发生过程,而是坐在家里就凭空臆造出一个想当然的结局,这样的事多了,传媒的宣传以后又怎能形成权威,谁还会再给你以往的尊敬?
没有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只想以华而不实的“爆冷门”来取胜,无异于饮鸠止渴。
还有更绝的。有那么一个人,仅仅一个人,就办起了“部队新闻中心”,牵动了不少正儿八经的新闻单位的鼻子,对这个“中心”出售的货色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