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我们会说,而且需要我们会听。有时候,会听甚至比会说更重要。这里所说“会听”,不单是指纯“耳力”,而且指多种功能并用的综合能力。耳朵不过是一个信息接收器,在听的同时还要用脑子对信息进行鉴别、分析、推断、联想等加工,并能抓住本意,才称得上是会听。简言之,会听是积极能动地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听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会听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品格
专注倾听体现的是对交际对象的尊重。全神贯注地听表明你对对方意见的关心、重视。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说出的话受到他人重视,对此他们感到高兴和鼓舞。如果人家说话你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对方会感到失望、不满,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2.会听是“会说”的前提
听的任务是收集信息,为说提供目标和依据。通常人们说话速度较快,而且转瞬即逝,如果不会听,就会把很多信息漏掉了。有时人们说话并不直露,甚至有意委婉曲折、语意深藏、正话反说,甚至还可能设置语言陷阱。如果不会听,就可能出问题,掉进陷阱之中。出现本来应该强烈反击,你却毫无反应;本应这样回答,你却答非所问,甚至曲解人意,闹出笑话。有些人在交际场合应对的失误,就是由于不会听造成的。而一个善听的人却常常可以在交际中出其不意地制服对手。
美国总统林肯曾当过律师,一次在法庭上他出庭为被告辩护。原告方面的证人福尔逊出庭作证,一口咬定被告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某某,并发誓说是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亲眼看见的。福尔逊的证词、时间、地点、情节说得一清二楚,似乎无懈可击,已成定案。谁知被告的辩护律师林肯却听出了破绽,他肯定地指出:“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说:“10月18日那天十一点,月亮已经下山了,哪里会有月光?”顿时,证人福尔逊傻了跟。
此例再次雄辩地证明,会听是多么重要!“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句话实在是金玉良言。第3节做人办事的社交心理调适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办事儿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适应不同办事儿对象、办事儿环境,至关重要。处险而不惊,遇变而不怒。如果你不能及时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应办事儿的需要,那么你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群体中就没法办事儿。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行动,这在办事儿中是很重要的。在门被砰然地关上,玻璃杯被砸碎,一阵咆哮声以后;在被人无情地冒犯之时;当我们在办事儿时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之时,我们的情感如何呢?
你是否会动辄勃然大怒?你可能会认为发怒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可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就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辩护说:“人嘛,总会发火、生气的。”或者是“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出溃疡病来。”
尽管如此,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别说别人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这是你思维活动的结果。它并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认为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时开始感到灰心,尔后,便是一些冲动的相伴动作,这总是很危险的,对办事儿者来说,它并没有什么好结果可言。
痛苦的感受会侵蚀掉我们的自尊。
我们也许会在早上起床时觉得自己像是个百万富翁,但有时候,只需花一秒钟的时间,一个不赞成的、一个轻视的表示,或想起过去失败的一件事,就可以使我们一念之间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我们也许有洞察力,先见之明,后见之明。然而只要有人碰触到我们敏感的枢纽,或是悲剧发生,这些都会在一瞬间逃得无影无踪。这时我们的每一根纤维就会充满了感情,把所有理智的声音都淹没掉。
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下面这些症状:麻木、失眠、疲倦、沮丧、叹息、太多的事要做,但没有兴趣做它们,以至做事没有条理、悲伤、失去热忱、寂寞和空虚。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虽然我们不能防止坏的感受来临,但我们却能阻止它们停留下来。
《你的误区》作者韦恩·戴埃说:“你应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思想而产生的,那么,你只要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想:精神不快、情绪低沉或悲观痛苦到底有什么好处?尔后,你可以认真分析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
一位演讲人站在一群嗜酒者面前,决心向他们清楚地表明,酒是一种绝无仅有的邪恶之源。在讲台上摆着两个相同的盛有透明液体的容器。演讲人声明一个容器中盛有清水,而另一个容器则装满了纯酒精。
他将一只小虫子放人第一个容器,在大家的注视下,小虫子游动着,一直游到了容器边上,然后径直爬到了玻璃的上沿。这时他又拿起这只小虫子,将它放人盛有酒精的容器。大家眼看着小虫子慢慢死掉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我们办事的过程,愤怒、沮丧就像酒一样,它可以使我们即将要办的事儿功亏一篑。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一个人无意中触痛了你的敏感之处,你就不加思索地乱喊乱叫,人家对你的印象还会好吗?当人家同意你的一个问题时,你就高兴得张牙舞爪,他们对你的印象也还会好吗?——也许他们认为你太幼稚了。
麦克科迈克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他去会见s&s公司主管。约见地点是他的办公室。主人事先说明谈话会被打断20分钟,因为他约了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他们之间关于该公司迁入新办公室的合同就差签字了。
由于只是个签字的手续,主人允许麦克科迈克在场。
这位房地产经纪人带来了平面图和预算,很明显已经说服了他的顾客,就在这稳操胜券的时候,他做下一件蠢事。
这位房地产经纪人最近刚刚与S&S公司主管的主要竞争对手签了租房合同。他大概是兴奋,仍然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开始详细描述那笔买卖是如何做成的,接着赞美那个“竞争对手”的优秀之处,称赞其有眼力,很明智地租用了他的房产。麦克科迈克猜想接下去他就要恭维这位公司主管也做出了同样的决策。
公司主管站了起来,谢谢他做了这么多介绍,然后说他暂时还不想搬家。
房地产商一下子傻眼了。当他走到门口时,主管在后面说:“顺便提一下,我们公司的工作最近有一些创意,形势很好,不过这可不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出来的。”
房地产经纪人在关键时刻忘了对方,只顾着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推销成果,而忽略买方也有其做出正确抉择的骄傲。
◎寻找自身的支点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就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即“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具体来讲,自我意识包括个人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个性?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有什么价值?有无巨大的潜能?我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自我意识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我观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自己环境中他人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历等四个主要方面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些,人们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识”。就我们自身而言,一旦某种与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自我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在此之后,我们很少去怀疑其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识,就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信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对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负倾向是我们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特点:
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识一致。
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会按那种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他有意志力,也很难扭转这种行为。
自我意识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从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面对机会或挑战,他就可能畏畏缩缩,这样,即使不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一个平庸之辈。因为,在其自我意识里已经有了失败的自我意识。其实,只要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管是企业家、商人或是学生、教师,其工作绩效都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2.自我意识可以改变
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自我的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或指导感到意义不大,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和性格缺陷,而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要想有所成就,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而又现实的自我意识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或遮掩起来,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可通过长期自我观察或借助心理咨询师的指导,逐步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且积极现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
当这个自我意识在对自我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日臻完善而稳固的时候,你会有“良好”的感觉。并且会感到自信,会自由地作为“我自己”而存在,自发地表现自己并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逃避、否定的对象,个体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机制而无法与人相处。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更丰富的人生,幸福、成功、宁静以及我们心目中的崇高目标,在本质上都可以从丰富的生活或积极的创造过程中体验到。当我们体验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饱满的感情时,我们就是在享受丰富的生活。当我们落魄到压制自己的能力、浪费自己的天赋本能,使自己蒙受忧虑、恐惧、自我谴责和自我厌恶的程度时,就是在扼杀我们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弃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
“在你心灵的眼睛前面长期而稳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会越来越与它相近。”哈利·爱默生·佛斯迪克博士说:“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你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带来什么成就,作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
◎做个自信的人
要想获得自信,第一要件,就是必须认清自己周围的人真正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识破他们的原形。一旦你看见了那些人的庐山真面目,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真奇怪:为什么过去为了讨好这种狡猾的人,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有些时候,这两个自我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有些辩才无疑的社交好手,同时也可能是惧人症患者。就因为他惧怕人,所以才不断地提出话题而变得多辩。
比较倾向自我中心的人,在别人面前反而是动作频出的。因此,缺乏自信的人容易将别人看错。那种自我中心意识的人,因为在行动上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所以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然而,丧失自信的人却不能看穿对方的紧张。
固执的人有时在众人面前却非常地柔和。在众人所公认的“温和派”当中,确实有些是自我意识强、情绪激烈、且又固执的人。
有些因为母亲的缘故而导致精神病的孩子,却仍然固执地以为“母亲是我惟一的依靠”。虽然他们之所以发病,是由于母亲无法了解他们内心的痛楚。但是,这些孩子还是错误地主张:只有母亲才能了解自己的一切。
如果你现在正为丧失自己而烦恼,那么请你记住:自己所深以为敌的,很可能是自己的伙伴;而你一直觉得处处在保护你的人,却可能是压抑你的人。此外,在你心目中是自私任性的人,其实可能是感情丰富的;而你觉得热情的人,却也许是冷酷无情的。
这一切说明,你正为丧失自信而烦恼。然而拥有健全人际关系的人,很少会为丧失自信而苦恼。
在我们要看清别人的同时,必须先看清自己。而且,我们也必须明白:一个人的高傲自大,其实是他本身对人际关系的紧张所致。有些怕女人怕得要命的人,却经常能够和素昧平生的年轻女子喝茶聊天,并且怡然自得。他们虽然以风流种子自居,但实际上,在面具背后所存在的真面目,却是一张恐惧女性的脸。
在看清别人,认识自己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地看清自己的人际关系。
缺乏自信的人总会为了讨人喜欢,而要求自己必须更好、更优秀才行。他们甚至主观地认为:实现这些要求,是自己在生存上所不可欠缺的。殊不知:那不过是主观上的需要罢了,在客观的情形下,大可不必如此,别忘了:越是处在歪曲的关系之中,就越不容易自拔。
拥有自信的人就是不费半点力气,也能很自然地看见他人的真面目。不过,那些真正必须看清别人真面目的人,也就是丧失自信的人,却往往看不透别人,甚至也看不清自己的真面目。
自信,并不因为你想拥有自信的意志和愿望,就能让你拥有;就像有时候你有想睡的意志和愿望,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道理是一样的。
◎不要忽视感情交流
在人际关系中,感情交流是重要内容。不少人就在一个单位工作,天天见面,可是彼此感到很陌生,为什么?原因是少了感情的交流,时间长了就会“知人知面不知心”,导致人际关系疏远。这种状况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尤其不利。
从现实情况看,有些领导一上班就忙着开会,批阅文件,布置工作,就是与同级、部下在一起时,也主要是谈工作,很少涉及个人生活话题,较少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常说:正经工作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干那些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