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垂范是做好捐助工作的重要保证。农灾发生在农村,受灾农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尚待提高,农村地区可以捐助的物资是有限的。从现实捐助的情况来看,捐助的个人和团体主要集中在城市。鉴于此,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动党政机关人员的力量,同时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做好协调工作,保证捐助物资的顺利收集和发放。
(4)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适当的教育和宣传是激发广大群众捐助热情的重要手段。因为灾害社会捐助与外界对灾情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密切关注灾区和灾民的情况,扩大救灾宣传。比如1998年全民动员抵抗洪灾,由于宣传力度较大,收集的款物合计为134亿元,超过了国家的灾害预算资金,极大地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维护了灾区和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治原因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我国政府对于灾害的宣传一般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政策,并且拒绝来自国外的援助。例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美、英等国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对中国进行物资援助,而我国政府谢绝了,声明中国人民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灾害中站立起来。目前,我国已经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氛围当中,面对人类共同的自然灾害,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责任伸出援助之手。1998年的特大洪灾,我国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物资;2004年末的印度洋海啸,中国也积极向受灾国家捐助物资,并派出了医疗卫生援助小组;2006年夏,印尼发生地震,中国同样捐助了大量物资,派出了医疗援助小组。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我国援助国外的物资总量在10亿美元以上。这些举措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快速的信息流通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对自然灾害信息进行遮掩、封锁等的做法已不合时宜,我们应该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对自然灾害消息予以发布,不夸大、不缩小,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有组织地从国内外募集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的困难。目前,捐赠款物主要来自海外各界,包括友好国家和地区政府、国际组织、外国民间团体、企业及个人,海外华人华侨组织及个人、港澳台同胞等。国内的捐助则非常少,这和国人对捐助的认识有关。所以,增加对捐助行为的教育和宣传,有效调动国内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积极性,是开辟灾害救援资金和物资渠道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构建农业减灾的教育宣传和法律体系
教育宣传和法律体系是农业自然灾害防范机制的软环节,农业减灾的教育宣传体系是提高民众减灾意识,培养专门性减灾人才的必然路径;农业减灾的法律体系则为实现农业减灾工程提供了实施依据和外部约束。
一、建构农业减灾的教育宣传体系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破坏作用,促使减灾系统工程良性循环,必须加强对民众自然灾害知识的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灾害与减灾知识。当前,我国在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农灾教育宣传尚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农灾教育宣传的方法单一,宣教工作的力度尚待加强;农灾教育宣传机构欠缺,专业性人员缺失严重;农灾教育宣传主要集中在灾中和灾后,缺乏长效机制等。针对这些急需克服的困难,国家首先必须重视起来,制定有效政策法规,加强农灾教育宣传的经常性工作,提高教育宣传的资金投入,使此项工作的实施具有人力物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应建立健全农业减灾的教育宣传体系,从制度上解决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
1.建立农业减灾的学校教育体制,培养农业减灾专业人才
农业减灾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农业减灾人才,这就要首先建立和形成农业减灾的学校教育体制,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是世界上报考大学人数最多的国家,2006年这一数据达到950多万,可是如此庞大的考生数量,其志愿多数集中在当前热门的专业上,农业、林业、牧业等专业依然冷清,有些农、林大学或有相关专业的学校,不得不裁减专业和招生人数,或者设置农业金融、环境保护等专业以吸引学生。这固然是现实使然,但国家对农业、林业等所谓“冷门”专业的重视显然不够,如果只用市场手段来调节,农业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影响。针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状况,国家有必要从长远出发,加大农林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经费支出;农业院校针对农业自然灾害可以设置农业减灾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要在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设置国家重点减灾实验室、减灾研究所、减灾研究中心、减灾培训基地等,充分发挥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此外,应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力度,培养农村急需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等都是职业教育应担负的责任。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迟缓。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发展的理念存在偏差——目前我国的教育重学历轻实践,于是形成了虽有巨大的人才队伍,却又缺乏技术人员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因为多数的技术人才未能从事实际工作,人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市场对职业人才需求的调节外,国家应纠正教育发展的理念偏差,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平衡发展之路。农业职业教育应针对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自然灾害等具体问题,培养专门性、专业性的人才,其教育对象主要应面向广大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真正留在农村,发挥实际的作用。
2.大力开展农业减灾培训,提高灾害管理水平
农业减灾培训的目的是对农业某一灾种的防治知识进行讲解和实际操作学习,从而提高农灾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预防、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我国开展减灾培训五百多次,培训了几十万名学员,这些学员在历年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我国当前的减灾培训主要是针对整个灾害的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于农业灾害的灾体不是人本身,所以减灾培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现今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民增收方面,农业培训也集中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但其中的农业自然灾害防范知识教育往往被忽略。农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技术培训必须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管理和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稳步增收。对农民进行农业减灾培训,可以针对当地实际需要,采取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实际操作演示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此外,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农灾培训机构,通过农业(村)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函授学校、夜大、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一批既懂农灾防御知识,又有一定宣教能力的专业人员。应提高这类农业灾害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参与其中,可适当在农民内部选择有经验、学历程度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减少当前人才难留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