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建立和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具体到农业自然灾害救灾体系而言,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发展滞后,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和再保险事业进展缓慢,农业救灾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我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等原因,农业在产业发展中不仅居于基础地位,而且还担负着大多数农村居民就业生存的重任。因此,提高农业的自然灾害抗御能力及救助能力,尽量降低灾害损失,不仅是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重要在于保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以及维护农村的正常秩序。如何坚持以防为主,化大灾为小灾,化小灾为无灾,把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减到最小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受国家有限的财力、民众落后的灾害防范意识、工业化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农业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体系一直未能建立和完备,致使农业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危害不断加剧,要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威胁,必须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由于自然灾害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一种灾害总是伴随着其他灾害同时发生,农业自然灾害也是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中国特色的立体交叉型农业减灾体系,才能在抗灾救灾实践中取得有效成绩。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现实状况,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建立符合国情的、有地区针对性的、快捷有效的农灾防范体系;所谓立体交叉型即是按照测、报、防、抗、救、援等六大环节,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农业自然灾害的公共救援体系、农灾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减灾的教育宣传和法律体系等六大体系(系统),并形成各体系(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步调统一的有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各体系(系统)的合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掌握了一些对自然灾害的控制方法,但要想完全摆脱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不过自然灾害的发生亦有某些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对其加以研究,发现和认识它们的运动规律,进而主动抵御和规避自然灾害。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为减轻农业自然灾害的损失,确保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并完备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水平,以便为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和救援尽早做好准备。
一、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现状
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当今世界的科学难题之一,美国、日本、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已就此研究了近百年。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地下、地面及空间灾害的全方位监测和预警网络,全国已形成气象监测预报网、水文监测网、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测报网、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网、地质灾害勘查及报灾系统等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并初步构成了以电话、无线电通讯、国际互联网、电视和基层广播为信息传播手段的预警信息网络。其中针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水文检测、地质灾害预报、风暴潮预报、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监测预警系统业已投入使用。此外,我国在灾害防范的理论研究、信息处理、综合分析、科技运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在气象预报、地球遥感、地质灾害监测及信息传输等领域取得较大的成就,部分科研成果和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可以对一些重大灾害进行测报。但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再加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起步较晚,我国在灾害测报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如科研层次较低,经费短缺,研究人员严重短缺等。我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却只有6万农业科研人员,平均每两万人有一个农业科研人员,而且这些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多数农业科研人员仅得一些农业基本知识,而高层次科研院所的涉农专业现在则处于无人学习的尴尬局面。②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还未掌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后劲不足。比如,高性能计算技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处理技术,高性能生物信息处理技术等现在还处于攻坚阶段。③目前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皆为单一类型,其内部技术系统互不相关,各自为战,整体监测预警效果不理想。④灾害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和困难极大地制约着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的提升,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为国家整体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上述问题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农灾的监测预警系统,才能更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加强自然灾害研究,提升对农业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水平
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才能做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从而达到对自然灾害的合理防御,并且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1.建立综合性农业自然灾害研究体系
中国是受农业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鉴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有必要建立综合性的灾害研究机构,根据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对最容易农业生产的洪灾、旱灾、火灾、风雹灾、低温冷冻灾、农业病虫害等灾害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总结各种灾害发生的规律,建立起农业自然灾害的学科体系。国家应加大农灾研究的资金投入,设立农业减灾科学基金,大力倡导对重大的、群发性农业灾害的多学科、高层次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整理、综合各种数据,及时提出预防灾害的对策。我国还应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培养农业专家队伍,提高人才待遇,建立农业专家数据库,加强人才交流。相关农灾研究机构应将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置于整个自然灾害的研究课题当中,建立和发展自然灾害学、灾害预报学、灾害地理学、灾害心理学、灾害历史学、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灾害监测学、灾害建筑学、保险学以及交叉边缘学科,促使灾害研究超前发展,提高整个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水平。
2.加强灾害的区划研究和具体分类研究工作
中国幅员辽阔,农业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分布明显,农作物种类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中对灾害进行区划研究和分类研究,从而做到从实践出发,分区、分类指导,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洪灾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黄河、“三江”、珠江等流域,其中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灾害面积和风险最大,所以这些流域应作为我国农业洪灾监测和预警的重点,需要充分发掘和调动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洪涝灾害的研究和防范工作,如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兴修水库,蓄洪防涝,建构排水体系,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等,再如,我国的病虫鼠害,虽然分布广泛,但如果细分,则应将研究和防范的重点放在森林分布较广的东北和西南地区,以及草原分布较广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区。总之,由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横贯东西,纵布南北,点状、带状集中突发,面状(或流域)迅速蔓延等特点,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和不平衡性,使我们对灾害的研究必须进行区划和具体分类,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的水平。
3.提高农灾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自然灾害预测是增强减灾主动性的必要措施,是制定各项减灾对策的基础。因此,我国必须组织综合的专家系统,研究综合的预报方法,建立综合的预测制度,提高农灾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有效防范。农灾监测预警信息综合分析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农灾发生前各种信息的总结、对比、论证,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灾害预报的能力。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或明或暗的种种先兆,在正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所掌握信息的分析处理,相关学科的专家一般可以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发生时间、强度、范围等有一个基本的预测。那么如何提高对农灾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呢?首先,应重视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人们在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形成的理论成果,是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手段,要提高农灾监测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力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某一地区进行经常性观测,再通过计算机对观测信息予以处理,从而对该地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农灾情况进行预警。其次,还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受过灾害监测预警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对比研究,依据经验对某一地区的灾害预发状况进行推断。最后,应充分收集资料。各地的气象局、气象站应加强灾情收集工作,在做好灾害预测的同时及时上报信息,为更大范围内的决策、预警、防灾抗灾等提供有力依据。
4.做好不同农业自然灾害的评估工作
农业灾害评估是正确反映灾情,划分灾情等级,进行灾害规划,科学进行保险处理与理赔,制定减免灾害对策等的基础,所以需要自然灾害信息系统、灾害区划、灾害预报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灾害研究者应了解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差异的程度,同时还要了解灾体的承灾能力,从而达到针对不同灾种进行正确评估的目的。这是一项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科学体系的实践性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对一个已预报的农业灾害区,农灾研究专家应根据给定的预报数据,对该地区的农灾面积、受灾人口、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这就是灾情的预评估。预评估既包括对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季节、气候等项目的评估,也包括预评所需的投入,以及应采取哪些防灾行动等。对于已经发生的农业灾害区,要针对灾情进行灾害等级的评估,灾害等级的评估可以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两个指标为依据来度量灾害的大小,从而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打好基础。
这里仅以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为例简单谈谈灾害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在水灾害损失评价研究方面,美国一些专家在1988年提出了“水深—损失曲线”方法,拟出六种财产类别的平均曲线,具体操作也是通过调查,建立财产—水深—损失的函数关系,从而进行损失评估。加拿大一些专家提出考察灾害成因,不仅要考虑水深,同时要考察淹没历时和水流速度,以及预报时间对损失的影响,并对诸种因素综合分析,再进行损失评估。此外,法国、日本、泰国等国对水灾害评估都有研究,如法国提出了计算水灾平均单位损失极值的理论。水灾害损失评估的步骤一般是通过对昔年资料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实际灾情的考察,对数据的收集等,建立灾情与经济损失间的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进而计算评估结果。
三、开发和应用先进科技,加强农灾监测和预警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高新技术在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综合减灾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立了一些重大减灾项目,如减灾卫星项目,准备在2006年发射三颗减灾卫星,并配套建设卫星地面系统等设施,利用卫星和遥感技术来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的科技含量,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我国将在“十一五”时期,投巨资重点加快六个国家级重大气象工程的建设:①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工程。该工程可增强我国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高全社会预防及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的能力和水平。②推进气候变化应对(一期)工程。该工程可加强我国的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能力以及应对业务服务能力。③加快建设空中云水资源化工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实施规模化人工增雨作业,实现年均增雨500亿立方米左右。④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该工程计划完成158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建设国家级和区域级雷达技术保障中心、高速实时传输系统、雷达资料海量存储检索和共享服务系统,以及国家级天气雷达培训系统。⑤继续实施气象卫星工程。该工程有助于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气象卫星体系,实现“双星运行”目标。⑥实施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计划引进、购置海内外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国家高新技术资源的共享,提高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的计算能力。相信这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使监测预警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